“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如果抛弃了仁,那还怎么成就名声呢?“恶”就是何、哪里、怎么的意思。孔子和老子在这里又不同,老子是无名、无极、无功、无利、无为,而孔子说过“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他担忧的是自己死了以后没有名声。孔子主张成名,老子要无名,矛盾吗?有句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很多人说孔子是积极的,老子是消极的,这种观点不对,仔细看来,两个人说的是一回事的两个阶段。“名”实际上是一种约束力,孔子说“成名”是“必也正名乎”,不像现在的人为了出名什么事都敢做。孔子是要正名、正名分,求的是一种正名,具有一种约束力,君子出名了,就必须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做,传道就要知道、行道、践道,儒家的意思是自己要做到,一定要身体力行,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原则。所以求名有其积极的意义,因为求的是正名。老子又说无名,其实无名就是最大的名,道家认为人最渺小,要跟天地融为一体才能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追求“无名”就是要与道融为一体。“正名”与“无名”讲的都是修道的事。有人打了一个比方,儒家、道家、佛家好比公共汽车,儒家第一站下车,道家第二站下车,佛家在终点站下车,这个比喻有道理,但也不太确切,其实儒家下车的第一站,也是人生的终点站了。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通“勿”。做一个君子,千万不要在“终食之间”违背了仁。“终食之间”就是匆忙之间,忙乱中就违背了仁。“终食”的本意就是一顿饭,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君子千万不要在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片刻之间都不能违背仁德。“造次”就是匆忙之间,在匆忙之间也一定要“于是”,“是”就是“这”,在这里就是指“仁”,在匆忙之间也要守住仁,在颠沛流离中也要守住仁,片刻都不能离开。
顺便翻看一下第十三篇《子路》篇,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子路》篇的第九章也讲到了富贵:“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也讲了富的问题,孔子不是不讲富。“子适卫”,孔子到卫这个地方。“冉有仆”,冉有跟从他。孔子说:“庶矣哉!”人口很多啊!冉有说:“既庶矣,又何加焉?”人口已经能够很多了,进一步该怎么做呢?孔子说:“富之。”使之富裕。战国时判断一个国家有没有实力的标准,首先就是看人口多不多,先要求数量,然后求质量。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要做什么事呢?孔子告诉他,你要让他们富裕。然后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如果已经富裕了,那下一步又该怎么做呢?孔子说:“教之。”就是要教化老百姓。
治理一个企业常常也是一样,第一步的发展要员工多,员工多了之后,下一步要“富之”,让员工收入提高,那样员工肯定很喜欢这个企业。但是,接下来你会发现,人的欲望是很难满足的,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不端的事情,所以再下一步最重要的就是“教之”,要教育员工。一个企业要可持续地发展,比使员工富裕还重要的就是要教育他们。如何教育呢?就是用儒家的精神来教育,教育员工精神上要贵。如果一个人没有道义,那么富与贵就像浮云,是不值得去追求的。
《大学》中有几句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的财是用来使身体发达的,现代人却是“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钱,年老的时候用钱换身体”,结果换不回来了。
“仁者以财发身”,身不仅仅是指身体,还指精神。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修改了四次:第一次的时候,说生理健康,生理上没病叫健康;第二次的时候加上了心理健康,后来发现只是身心健康还不够;第三次的时候加上了“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健康;第四次的时候,发现还不够,一个人虽然能适应社会,但是他“缺德”也不行,所以又加上了“道德健康”。WHO对健康下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所以“身”至少包括了形体、精神两大方面。
P102-103
经过几年的努力,《张其成全解<论语>》一稿终于完成了。书稿是由我这几年讲《论语》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回首这几年和同学一起研读《论语》这本充满智慧的经典,不禁感慨时间飞逝,也甚是怀念那种认真、专注的工匠精神。眼下社会,能静下心来读书,尤其是读国学经典的人真的是不多了。《论语》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若是此生错过,岂不可惜!这也是我出版此书的目的,希望国人能借助此书打开中华民族智慧的大门,体会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担当,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学习国学就是修心的过程,期盼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和谐的人生。
值此书稿出版之际,感谢那些付出辛劳的同仁,从录音转成文字,再到书稿的整理校对,最后成就本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要感谢我的研究生程小亚同学,承担了大量整理校对的工作,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张其成
2016年7月
孔子,名丘,字仲尼,为儒家创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源村),享年73岁。自称“丘也,殷人也”,乃殷商后裔。父叔梁纥,母颜徵在。幼年丧父,少贫贱。时逢乱世,孔子信而好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致力于复兴周代文化,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志在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首开私家讲学之风,主张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相传孔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古代文献,其功甚伟。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对话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代表性经典。《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书成于众手,乃由孔子弟子甚至再传弟子整理而成。《论语》传至汉代,有三种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历代注《论语》者甚众。
《论语》主言仁,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孝悌忠义、克己复礼。或曰,“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不虚。孔子的智慧不仅指引我们独善其身,而且指引我们兼济天下。读《论语》,领略孔子的胸怀与志向;读《论语》,参悟“一以贯之”的天人之道;读《论语》,探求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书序至此,想起2007年11月,余携诸位易道同修,聚集在孔子故里曲阜,肃立于大成殿前,谨以鲜花雅乐,恭祭至圣先师。气氛之肃穆,场面之庄严,仪式之隆重,犹历历在目。特将所拟祭文附上:
洙泗长长,尼山蒙蒙。沃野千里,绿树千重。
天佑中华,生我圣孔。大成先师,万世尊崇。
十五志学,六艺并宏。三十而立,杏坛授众。
有教无类,私学先锋。四十不惑,觉悟人生。
五十研易,韦编三绝。彬彬无过,终知天命。
六十耳顺,删定六经。七十从心,感叹道穷。
缅怀先圣,追远慎终。仁者爱人,以义为重。
以和为贵,执两用中。忠孝首善,恕道宽容。
诚信为本,礼法为用。志道据德,游艺其中。
诚意正心,修齐治平。修己安人,身正令行。
论语易传,先圣两经。彖象系辞,十翼七种。
文言说卦,易道贯通。阴阳谓道,继善成性。
乾坤氤氲,万物化生。天地合德,日月运行。
易知易从,有亲有功。天下理得,成位乎中。
观象玩辞,知变在动。乐天知命,原始反终。
洗心研虑,趋吉避凶。自强不息,乾阳资始。
厚德载物,坤阴资生。保合太和,乾坤变通。
知往察来,神化无穷。易道广大,嘉惠后生。
我辈弘毅,道远任重。中华复兴,腾飞巨龙。
宝岛盼归,华夏一统。世界和平,祈愿大同。 告慰先圣,文脉昌隆。
《论语》是修德立身之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中国人的智慧宝藏,里面蕴含着恒常的、真实的、活泼的道理,是古人修身治国的宝训,它里面所闪烁的,绝不是一时一事的小聪明,而是在前人的成败得失中淬炼出来的经久不衰的智慧。
张其成著的这本《张其成全解论语》立足于原典,以关怀当下的视角,逐字逐句、深入浅出地解读《论语》,通过本书可以鲜活地感悟孔子博大精深的智慧,古为今用,从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和立身处世的智慧。
读《论语》,可以领略圣人的胸怀与志向!
读《论语》,可以参悟“一以贯之”的天人之道!
读《论语》,可以臻入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第一元典,也是儒学的奠基之作,这部作品满怀人文精神和人伦哲理,为我们展开一幅充满人性光辉的图景。而孔子则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张其成全解论语》是张其成先生多年讲解《论语》的心得体会。作者认为,《论语》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担当,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有志于国学的读者,开启中华民族智慧的大门,进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学习国学就是修心的过程,期盼人人都能拥有幸福和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