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华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客观、准确的历史文献资料,生动、鲜活的人物描写,全面展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指挥工农红军进行万里长征时的高瞻远瞩,用兵如神。

作者刘华清通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会议、决议档案资料,并对其进行恰当的分析和点评,对于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客观认识红军长征历史,大有裨益。

既有巧妙机智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也有关乎红军命运转折的遵义会议,既有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又有悲欢离合情景动人的人物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让人读过之后手不释卷。

内容推荐

刘华清著的《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讲述了:面对敌人疯狂的第五次“围剿”,博古、李德等推行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导致红军节节失利,根据地大量丢失,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外有敌人的围追堵截,内有决策层的意见分歧,在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以毛泽东等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重大战略决策,如:通道转兵、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与彝民结盟、爬雪山、过草地……克服种种人为的与自然的困难,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

目录

第一章 江西突围——实施战略转移的决策由来

 第五次反“围剿”大战在即,临时中央的连连失策,使红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广昌成为李德的滑铁卢。在严重的军事挫折面前,中共中央产生了突围的念头

 为吸引和调动“围剿”中央苏区之敌,中共中央先后投下了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两着棋子

 一个战略转移的决策在中央高层悄然形成,一篇署名文章透露出些许信息

 突围部队进入指定地点。为了保密,军委给每个单位都取了代号

 “你喂的鸽子飞了。”一份秘密协议让中央红军跳出了蒋介石的包围圈,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第二章 通道转兵——端正战略转移方向的决策

 湘江之战,部队损失过半。何去何从,全军将士忧心忡忡

 蒋介石布下大口袋。毛泽东提出会合计划,一个改变战略转移方向的决策在通道县城作出

 红军一路争吵着到了黎平。政治局会议形成《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中央再度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意见。红军转变战略方向的决策终于实现

第三章 遵义聚首——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决策

 在中央纵队里,他们三个人经常在一起。毛泽东提出:“要讨论失败的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责任何在?正报告、副报告、反报告雪白血红。王稼祥的发言很干脆:由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

 休会期间,双方都在寻求支持者。李德埋怨:“果然不出所料,周恩来公开地倒向了毛泽东。”

 听到会议精神,全体指战员热情高涨,他们说:“只要毛主席亲自领导,我们就一定能胜利!”

第四章 赤水调敌——摆脱十万敌军围堵的决策

 毛泽东说:“土城不能再打了,必须立即撤出战斗!”朱德颁布一渡赤水命令

 “敌变我变,”毛泽东说,“这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应转移到 另一个方向去。”军委决定二渡赤水

 蒋介石勉励部属:“‘剿匪’成功,在此一举。”毛泽东提着马灯,夜半敲开周恩来的房门

第五章 凉山结盟——争取少数民族头领的决策

 红军先遣队进入彝区时,树林中有成群结队的彝人出没,并用喊叫声阻止红军前进

 刘伯承嘱咐部队:“没有聂政委和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

 彝海边,刘伯承与小叶丹饮血拜盟。小叶丹忙了七天七夜,才将红军安全送出彝民区

第六章 草地脱险——挑战人间极限的决策

 “敌人判断我们不敢冒险横跨草地,”毛泽东说,“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

 朱德命令部队:“我们要坚决克服困难,打掉草地这只拦路虎 。”

 被称为“鸟儿也飞不过去”的草地天险,终于被红军征服

 蒋介石闻讯红军穿越草地、胜利北进之后,长声哀叹:“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

第七章 先行北上——粉碎张国焘阴谋的决策

 在巴西,右路军一边休整,一边等待左路军的到来,却迟迟不见左路军的动静

 张国焘向陈昌浩发出密电,要右路军南下;为了尽快脱险,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

 张国焘攻击中央“将成无止境的逃跑”,中共中央在俄界讨论张国焘的问题

第八章 陕北安家——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决策

 北上红军从国民党的旧报纸中获得了刘志丹部队的消息,于是决定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

 看到吴起镇街上的标语,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真的回

 到自己家了!”

 与陕北红军会合,陕甘支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告全体指战员书”

 毛泽东紧紧握着刘志丹的手说:“感谢你们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一个落脚点。”

第九章 甘南握手——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的决策

 对张国焘的南下行动,红军将士百思不得其解。朱德、刘伯承向张国焘发出警告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不断受挫,广大将士开始对张国焘的方针表示怀疑。战士们私下议论:“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就在中央为张国焘问题发愁时,一位国际来客突然到了瓦窑堡。为克服分裂危机,中央和林育英给了张国焘一个台阶下

 红二、红六军团千方百计打听中央的消息,电报却转到了张国焘那里。阴差阳错,红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走到了一起

 张国焘本想请一个帮手,没想到请来的却是自己的“克星”。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促成双方和好

 联欢会上,红四方面军拿出了事先准备的讲话提纲。贺龙激动地说:“多年来盼望见到中央红军,今天终于实现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此次赤军抛弃数年经营之闽赣区域而走入四川,显系有计划之行动。当去年退出江西以前,以我之目光观之,则赤军确已进行了充分准备。自五月到九月召集了赤军新兵将近十万人……见兵工厂、被服厂等各有数千工人,日夜作工,状极忙碌。以后,九月间在《红色中华》报(赤区中央政府机关报)登载张闻天(中央政府之人民委员会主席)之文章,微露赤军有抛弃江西而到赤区以外之“围剿”军事力量空虚地区活动之可能。

——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

第五次反“围剿"大战在即,临时中央的连连失策,使红军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向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举起了屠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道路,在广大农村地区点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建立了一支支工农红军和一块块革命根据地。为了扑灭蓬勃发展的革命烈火,蒋介石从1930年年底开始,接连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反革命军事“围剿”,但都被英勇的工农红军所粉碎。

这时,蒋介石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并一步步逼近关内的事实于不顾,决心对工农红军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为了取得此次“围剿”的成功,蒋介石作了多方面的准备。1933年5月,在南昌设立了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要务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亲自坐镇南昌,指挥这次“围剿”。在政治上,继续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在根据地周围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在经济上,控制交通,实行贸易禁运,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他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不断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最后将红军压缩在狭小的区域内,“抽干塘里的水,捉塘里的鱼”,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聘请以原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赛克特为首的德、意、美等国的军事教官组成的军事顾问团,专门讲授“围剿”红军的战术和技术,拟订作战计划;用美国、英国的大批贷款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式装备。6月,蒋介石召开五省“剿匪”军事会议。7月至9月,在庐山举办了三期军官训练团,受训者达7500多人。经过半年的准备,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自任总司令,疯狂向革命根据地扑来。当时,在几块大的革命根据地当中,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已受到很大损失,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主力红四方面军已经西迁,在川陕边界地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主力红二军团,已缩编为红三军,在湘鄂川边界流动游击。只有中央革命根据地损失不大。因此,蒋介石这次将“围剿”的重点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为了消灭中央红军,蒋介石集中了50万兵力,分编为北路、南路、西路军,“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其具体部署是: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指挥,蒋鼎文为前敌总指挥,下辖三路军,共33个师又3个旅,向广昌方向稳步推进,寻求与中央红军主力作战,是此次“围剿”的主力。南路军以陈济棠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前敌总指挥,下辖11个师又1个旅,阻止中央红军向南发展,并逐步向筠门岭、会昌地区推进,协同北路军作战。西路军以何键为总司令,阻止中央红军向赣江以西机动。此外,还有十九路军等部6个师又2个旅,扼守闽西和闽西北地区,阻止中央红军向东发展。

这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已发展到8万多人,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也有一定发展。尽管形势严峻,但红军如果能正确估计形势,针对敌方采取的新战略,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打破敌人的“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

可是,临时中央的错误指挥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宝贵机会。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反“围剿”斗争由临时中央直接指挥。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在上海无法立足而被迫于1933年初迁入中央苏区。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又把“左”倾冒险主义政策运用于反“围剿”斗争之中。在蒋介石正大力准备“围剿”的时候,1933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转发临时中央关于今后作战的指示,提出红军主力分离作战的方针,即将红一方面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组成中央军,在抚河与赣江之间积极活动,破坏敌之作战计划,一部分组成东方军,进入福建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进而夺取抚州、南昌等中心城市。7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以红一军团为主组成中央军,前者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滕代远兼政委,后者以林彪为司令员,聂荣臻兼政委。这种分散兵力的错误做法,使红军一开始就陷于被动局面。结果,中央军几乎无仗可打,被置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东方军则连续作战,造成部队非常疲劳。红军由此丧失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P3-5

后记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花异葩。对于长征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早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的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我们特组织编写了本系列书。

本系列书共分三种:《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长征中的李德、张国焘》,它着眼于对长征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作全景式的记述。

本系列书的主编是胡锦昌、赵焱森、叶健君;作者是刘华清、欧阳雪梅、郭钦。

参与本系列书工作的还有:夏远生、王文珍、李万青、王小平、欧阳乐安、蒋贵龙、王龙彪、彭焕才、程波、朱丽翔、文慧敏。

本系列书写作中参考了近年出版的大量有关长征的书籍和文章,吸收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较紧,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9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