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佳丽、瑞特、艾什礼、梅拉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佳丽与瑞特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作者着力塑造了斯佳丽这位典型的女性形象,虽然父亲的命根、自家的庄园塔拉被南北战争的疾风暴雨摧毁,但斯佳丽不甘失败和毁灭,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挣扎力图挽回庄园的损失,成为新兴的资产者。同时,她与查理、弗兰克、阿什礼、瑞特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和梅拉妮在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读来不免感觉荡气回肠。
本书附赠《飘》的英文版一书。
玛格丽特·米切尔著的长篇小说《飘》讲述了:
亚特兰大是美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美丽富饶的塔拉农场就在亚特兰大附近。天生丽质的斯佳丽是农场主的大女儿,她在16岁那年爱上了英俊青年艾什礼,但艾什礼却娶了表妹梅拉妮为妻,伤心欲绝的斯佳丽一气之下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尔斯。当时正值南北战争爆发之际,参军入伍的新郎查尔斯还未到达前线便死于病中。很快,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母亲过世、父亲精神恍惚、两个妹妹染病在床……为了保住塔拉农场,斯佳丽想方设法与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当弗兰克被枪杀后,她又与在南北内战中发家的瑞特结婚。瑞特一直暗恋着斯佳丽,这个玩世不恭的中年男人甘愿冒着炮火之危、甘愿撒出大把金钱只为博得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可是,斯佳丽却一心痴恋着艾什礼。直到女儿波妮意外死去,瑞特被爱情消磨得灰心丧气终于转身离去时,她才幡然醒悟。
就算现在还不晚嘛!本县里有人婚礼临头还跟第三者私奔呢。阿什礼连订婚的事都还没宣布!对,还有时间!
假使阿什礼跟梅拉妮并不相爱,只有很久以前的诺言,阿什礼为什么不可以打破诺言,转而娶她呢?他肯定会这么做,要是他知道她——斯佳丽很爱他的话。一定得想法子让他知道。会有办法的!到那时……
斯佳丽猛地从美梦中惊醒,她忘了应答,妈正责备地看她。她忙接着祈祷,并快快扫视一眼房间。跪着的人们,柔和的光线,黑奴们摇晃的暗影,熟悉的一切一钟头前还令她生厌,转眼就染上了她的感情色彩,又变得可爱起来。这一刻的情景她永生难忘!
“最虔诚的圣母啊!”埃伦柔和的女低音颂道。该念圣母祷文了,斯佳丽忙应一声:“为我们祈祷吧。”
斯佳丽从小就觉得此时此刻崇拜圣母还不如崇拜妈妈。这念头也许有渎神圣,但回回闭着双眼重复那古奥的祷词时,出现在心头的总是妈妈仰起的面孔,而不是圣母玛丽亚。“痛苦的守护神”“智慧的源泉…‘罪人的庇护”“神秘的玫瑰”——这些词语美丽动人,因为正适于形容埃伦的品德。然而今晚,斯佳丽情绪高扬,忽而感到这全部仪式——柔声祈祷、轻轻应答——有一种从未体味过的美。她的心虔诚地崇敬上帝,感谢上帝为她指出了一条路——使她走出忧伤,直奔阿什礼的怀抱。
最后一声“阿门”响罢,全体起身,动作多少有些僵硬。嬷嬷由蒂娜和罗莎合力搀扶才站了起来。波克从炉台上取下一根长纸捻子,在灯火上点燃,往过道里走去。螺旋形的楼梯对面摆着只胡桃木餐具柜,体积太大,没搁进餐室。宽敞的柜顶上有数盏灯,一长排烛台,上头插着蜡烛。波克点亮一盏灯,三根蜡烛,然后王家侍从长引导国王、王后回寝宫似的神气活现,把灯高高举过头顶,领着大家走上楼梯。埃伦挽着杰拉尔德的胳膊,跟着波克,三位小姐各持一根蜡烛,尾随其后。
斯佳丽走进卧室,把烛台放到高高的五斗橱上,在黑乎乎的壁橱里找那条跳舞要穿的需缝花边的裙子。她把裙子搭上肘弯,轻轻穿过走廊。父母的卧室门掩着条缝,未及敲门就听到妈妈的声音低而坚决。
“奥哈拉先生,你得开除乔纳斯·威尔克森。”
杰拉尔德嗓门一扬:“那叫我上哪儿找他这样的工头去?他可从不跟我耍花招。”
“必须开除他,马上,明天一早就办。大个子山姆做工头不错,先让他接管,等你找着人再说。”
“啊哈!”杰拉尔德叫道,“这下明白了!这么说这个该死的乔纳斯就是那娃娃的……”
“非开除他不可。”
“这么说他就是埃米·斯莱特里娃娃的爹了,”斯佳丽心想,“可不是吗,一个北佬跟个下贱白人家的女儿能有什么好事!”
斯佳丽聪明地稍等片刻,等爸爸激愤的声音完全消失,这才敲敲门,把衣裳递给妈妈。
待到斯佳丽宽衣上床、吹熄蜡烛时,明天计划的每一步她都想妥了。很简单,承继父亲目标专一的个性,她两眼盯住目标,想好最直接的步骤。
首先,她要照杰拉尔德的叮嘱,“傲气些”。一到十二棵橡树,她就要快快活活,轻轻松松,不让任何人疑心她曾为阿什礼和梅拉妮的事伤心。她还要跟在场的所有男人调情,这样做对阿什礼太残忍,但会使他对她更加渴慕。任何适合婚龄的男人都不能放过,从姜黄络腮胡的老弗兰克·肯尼迪——苏埃伦的追求者——到梅拉妮的哥哥,动不动就脸红、少言寡语的查尔斯·汉密尔顿。男人会像蜜蜂叮蜂巢似的围住她。阿什礼当然也会被吸引,撇开梅拉妮,加入到她追求者的圈子里来。然后,她就想法子撇开众人,与他单独待上几分钟。但愿一切如意,不然就难办了。万一阿什礼不先走头一步,她只好自己主动些了。
等只剩他俩,阿什礼就会想起方才男人们围着她转的情景,再次明白人人都想得到她,他的眼神又会变得忧伤绝望。这时,她要使他快活起来,使他明白尽管她的追求者如云,但她心中只有他一个人。承认这份情意时,她要端庄温柔,要让他觉得她千倍可爱。当然啦,她得像个大家闺秀,切不可鲁莽表白她爱他——那绝不行。到底该如何表白就不用琢磨了,这种事她老早应付过,再来一遍就是。
她躺在床上,沐浴着月华清辉,想象着全部场景。仿佛看到他的脸——惊讶、愉快,恍然大悟她原来真心爱他;仿佛听到他的声音,求她嫁他为妻。
自然哕,她得推说怎么能嫁已和别人有约在先的人?但他会苦苦哀求,到头来她只好答允。然后两人商定就在当天下午私奔到琼斯博罗去。
嘿!明晚此时,她没准儿就是阿什礼·威尔克斯太太了!
她忽地坐起来,抱住双膝,长时间沉浸在当阿什礼太太——阿什礼新娘的幸福之中!一丝凉意冷不丁穿透她的心,万一事不顺心怎么办?万一阿什礼并不求她私奔呢?她坚定地把这些念头推开。
“现在甭想那些,”她果断地告诫自己,“现在一想心全乱了。事情没理由不按我的想法进展——要是他爱我的话。而我知道他爱我!”
她仰起下巴,一双乌黑睫毛、有些失神的眸子在月光中闪亮。埃伦从没教过她,愿望与满足愿望是两码事。生活也没教过她,腿快者未必总能取胜。她躺在银色的月华中,勇气十足,编织着一个十六岁少女的美梦。生活多美好,失败绝不可能。一条美丽的裙子、一张漂亮的脸蛋就足以征服命运。
P74-77
飘不散的梦,飘不走的人
玛格丽特·芒纳尔琳·米切尔(Margaet Munnerlyn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并在这里终其一生。其母玛丽·伊莎贝尔·斯蒂芬斯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后裔。其父尤金·米切尔是位律师,曾任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主席,具有苏格兰、爱尔兰与法国胡格诺派教徒的血统。米切尔家族出过不少斗士,与《飘》中的奥哈拉家族颇为相似,成员参与过美国独立战争、爱尔兰起义及美国南北战争。
玛格丽特·米切尔孩提时代就迷上了有关美国内战的一切。起先是父母和住在琼斯博罗乡下的姨婆给她讲内战的故事,后来是白发苍苍的前南军老兵带着她在亚特兰大附近的乡下骑马兜风,他们的战斗故事让小姑娘听得两眼直发是。
玛格丽特一家1912年搬到亚特兰大市桃树街上一幢漂亮的大宅居住。1914—1918年,玛格丽特就读于亚特兰大华盛顿女校,但成绩平平。一天,她忽然对妈妈宣布,数学课听不懂,不想上学了。妈妈拽着女儿来到乡下,指着一片种植园的断壁残垣,绷着脸训道:“打仗的事从前有,以后还会有。打起仗来,谁家都躲不开灾难,人人都得倾家荡产。战后,人人都得从头再来,能指望的只有自己的一颗脑袋和两只手。”
玛格丽特听从母亲教诲,返回学校,发奋读书,最终于1918年考入全美最著名的女校之一——史密斯学院,这所学院后来还培养出蜚声文坛的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玛格丽特入学时,第一次大战已经爆发。不久,噩耗传来,她的未婚夫克利福特·亨利战死于法国。紧接着,1919年1月,母亲又死于流感。玛格丽特不得不辍学,返回亚特兰大照顾父亲和哥哥斯蒂芬。
1920年,玛格丽特首次进入亚特兰大社交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包括为慈善事业筹款的歌舞演出。1922年,她有了两位热烈的追求者,一位是伯伦·厄普肖,前足球运动员,私酒商;另一位是约翰-马什,瘦高个的新闻记者。她选择了厄普肖,二人于9月成婚,马什则在婚礼上充当了新郎的傧相。厄普肖收入欠稳定,玛格丽特只好找了份周薪25美元的工作——为《亚特兰大日报》撰稿。马什是这家报社的编辑和玛格丽特的写作指导。1922—1926年间,她以自己的爱称“佩吉”署名,发表了129篇文章及无数未署名文章,内容多为对罪犯、女继承人、佐治亚前南军将领们的采访。
与厄普肖的婚姻因双方性格不合,于1924年告终。不到一年,玛格丽特嫁给了马什,在他们的新居——新月街979号一楼套房内举行了婚礼招待会。这次婚姻美满幸福,但却让亚特兰大社交界吃惊不小,因为米切尔婚后不守妇道,不从夫姓,夫妻俩公寓的房门上赫然钉着两张名片:约翰·马什先生,玛格丽特·米切尔小姐。
婚后一年,米切尔因脚踝受伤,辞去记者工作,在丈夫的鼓励下,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飘》。与常人不同,她从结尾开始写,倒着来,而且随心所欲,根本不管事件先后顺序,信马由缰。小说原稿有的章节打印得清清楚楚,有的涂改得乱七八糟,四处堆放在家中。朋友们都知道她在写小说,但她自己对此缄口不提。倏忽十载过去,1935年春,著名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派编辑哈罗德·拉瑟姆旅行全美,旨在搜寻可供出版的稿件。拉瑟姆第一站就到了亚特兰大,听人说起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便登门拜访。起初,米切尔矢口否认自己在写小说。对此,她后来解释说:“当时我就是不相信,北方的出版商怎么会接受一部全盘南方人观点的内战小说。”直到拉瑟姆离开亚特兰大的前夜,她才把自己摞在一起足有5英尺高的打字稿带给他看。7月,麦克米兰公司便决定出版这部小说。当时书名曾为《明天是个新日子》(这是整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女主人公芳名潘茜。
……
米切尔的善举直到佐治亚州第一位黑人医学院毕业生欧提斯·史密斯获得儿科医生开业证书时才为世人所知。当时,史密斯来到米切尔纪念馆,把得到米切尔秘密资助的经过向馆长玛丽·罗斯·泰勒女士和盘托出。原来,他曾在田纳西州的默哈利医学院念书。一年级时,尽管他课余时间替人擦皮鞋、下地打工,拼命干活挣钱,但还是无法维持学业。他只好去找院长梅斯博士,打算退学。院长要他安心念书,并神秘兮兮地说:“别担心,我自有办法。”
史密斯的学杂费全都由人代付了,但直到35年之后(米切尔已去世多年),梅斯博士才公开了这笔基金的来源——史密斯原来只是米切尔资助过的四五十名黑人医学院学生之一。这件事足以表明米切尔人格之高尚,也从侧面使广大读者对《飘》更为喜爱。
“《飘》热”在美国乃至全球持续不断。作者去世27年之后,该书依然高居美国精装版小说榜首,加上平装版,《飘》在全美畅销书中一直保持着第9名的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1993年,《飘》在全球的销量已逾2800万册,还不算恒河沙数的盗版书。《飘》已被译为数十种文字,在全球近40个国家销售,并被译为盲文出版,长达30卷。尽管美国文坛一直有意贬低《飘》的文学价值,认为《飘》只是一部大众通俗小说,而《飘》历经数十年而长销不衰的事实,已经为自己夺得了经典的位置。
1949年8月11日,米切尔与丈夫一道出门看电影,在离家仅3个街区之遥的一个十字路口,被一辆疾驶的出租车撞倒,5天后去世,享年49岁。这位美丽聪慧的女作家被安葬于亚特兰大市的奥克兰公墓,与其家族的其他成员永远厮守。
本译本据美国华纳公司1993年新版译出,尽量追求语言的现代性,力求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个更丰富、更鲜活的《飘》的译本,让读者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米切尔对美国历史和美国文学作出了何等伟大的贡献。
黄健人
2000年6月里一天,佐治亚州绿树红壤,阳光灿烂,借在美国访学之机,我造访了位于该州南部的亚特兰大市米切尔故居暨纪念馆。
米切尔故居坐落在市中心桃树街990号,是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两层小楼,四周铁栏围出一方如茵绿草,与街上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反差强烈,闹中取静,别有一番风致。
步入前厅,早已候在入口的纪念馆董事会助理厄琳·黑尔女士迎上前来。寒暄之后,我将自己的译作《飘》赠给了纪念馆。黑尔女士则把一包打点得齐齐整整,有关米切尔及其故居的资料回赠给我,双方合影留念。须臾,该馆国际通联部经理海瑟尔·叶特兰德小姐也从繁杂公务中脱身,代替黑尔女士陪我参观。
米切尔故居始建于1879年,1919年改为十组套房的公寓。1925年至1932年间,米切尔夫妇租用了1号套房。享誉全球的小说《飘》之大部分就在这里构思完成,其时,亚特兰大的文人墨客也常来此间欢聚叙谈。
1989年,在任的亚特兰大市市长安德鲁·杨宣布这幢小楼为历史文物,使其成为该市获此殊荣的首座建筑。
1994年9月,米切尔故居被人纵火,损失严重。1995年德国戴姆勒一奔驰集团捐资五百万美元,用以修复故居。1996年5月12日,时值母亲节,距在该市举行的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开幕式前四十天,故居再度被人纵火,损失比头一次更大,好在米切尔套房幸免于难。警方悬赏一万美元捉拿嫌疑人,但一切调查均无任何结果。同年,米切尔故居被美国国家历史文物信托基金会列入国家级历史文物,予以保护。1997年,故居全面修复,成为亚特兰大市一处文化旅游名胜与永久纪念地,除法定节假日外,天天向公众开放。
米切尔纪念馆与故居比肩,包括图片展览厅、电影放映厅(播放有关小说与电影《飘》的纪录片)、纪念品商店及办公室等。这儿时常举办文学界人士作品欣赏会,帮助文学新人走上成功之路,正在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中心。
流连于展览大厅,我深为米切尔十度春秋孜孜砣石乞于《飘》创作的精神感动,对这位美丽聪慧的女作家生平与创作经历有了进一步了解。
米切尔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尤金·缪斯·米切尔是亚特兰大一位著名律师,美国大学优秀生联谊会成员,亚特兰大市图书馆董事长,亚特兰大历史学会会长。其母玛丽·伊莎贝尔·史蒂文斯(人称“美人玛丽”)虔信天主教,以自己的爱尔兰血统为骄傲,努力向子女灌输天主教教义。她敢于为妇女的权益奔走呐喊,并带小玛格丽特·米切尔参加为妇女争取选举权的集会,是妇女投票者联盟的创始人之一。
玛格丽特·米切尔1890年11月8日出生于种族隔离的亚特兰大,在桃树街上的圣心教堂受洗。1912年,她全家从童年居住的杰克逊山,迁入桃树街1149号一座有白色圆柱的大宅。因为和哥哥史蒂文斯及邻近的男孩子们混在一起玩,小玛格丽特很快就成了一个顽皮的假小子,身穿短灯笼裤,自称“杰米”。她编戏、导戏,把街区的娃娃们召拢来分派角色,且常把主角留给自己。她家的前厅正好充当舞台。
1917年,豆蔻年华的米切尔坠人爱河,与克利福特·亨利中尉订婚。亨利是哈佛大学学生,在亚特兰大的戈登军营受训,后派驻法国。玛格丽特次年秋天人美国著名女校史密斯学院读书。她才情焕发,做过校文学社团主席,写的小小说常在学校年刊上发表。1919年,在学校里她获悉亨利阵亡的噩耗,接着母亲又病危,米切尔急急往家赶,终未能与母亲见上最后一面。
1920年,米切尔初人社交界。她天性活泼,当众跳阿帕拉契舞,结果被指责有失淑女风范。跳舞事件加上她对格兰迪医院住院的黑人行善,米切尔被三年级学生会拒之门外。
两年后,米切尔陷入追求者的包围,但伯伦·厄普肖与约翰·马什最终成为争夺她的两大情敌。玛格丽特1922年9月与厄普肖结婚。小夫妻住进了米切尔娘家。新婚不久,丈夫就虐待妻子。玛格丽特发现厄普削现贩私酒又贪杯成瘾,二人遂分居,旋即离婚。米切尔在亚特兰大一家新闻期刊找到工作,很快又成为《亚特兰大日报》的首位女记者。
1925年7月4日,美国国庆节,米切尔再做新娘,嫁给了对她一往情深的约翰·马什。此后她常对朋友提及自己是在“独立日”结的婚。
……
现任米切尔纪念馆董事会会长的玛丽·R·泰勒女士也认为,不少人误读了米切尔,倾向于将她与南方在内战中“失败的大业”相联系,但这是电影《飘》造成的。看懂电影不等于看懂了小说。对米切尔来说,“大业”永远意味着爱国主义,而不是内战中南方的失败。小说描写战前南方的部分不足百页,大部分笔墨是在谴责战争的残酷,反映战后重建的艰辛,赞美南方的崛起,揭示社会经济变革及种族隔离,强调不同的人面对挫折与创伤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态度。泰勒女士的评价应当说非常中肯。
对于小说的几位主人公,米切尔常说,梅拉妮是她最爱,称她为“我的宝贝儿”。这个人物她承认是以她表姐梅拉妮修女为原型的。米切尔同样佩服斯佳丽,赞赏她的勇敢、进取心、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这个人物主要以她飞扬跋扈的祖母安妮·菲茨杰拉德·斯蒂芬为模特儿。米切尔的祖母是支熊熊燃烧的火把,光彩照人,个性鲜明,是个独立自主、精明强悍的女生意人。虽说米切尔否认斯佳丽身上也有她自己的影子,但在她不足五十年的短暂生命中,熟悉她的亲友无一不认为她魅力四射、风情万种。瑞特这个名字是借用佐治亚州查尔斯顿城一家名门望族的姓氏。米切尔娘家祖上也果真出过一位海盗,大名丹尼尔·豪瑞。这位先人在海上的种种冒险与书中勇闯封锁线大发国难财的瑞特·巴特勒船长十分相似。
米切尔喜欢电影《飘》,但认为影片未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她反感影片将美国北佬南方浪漫化的开场白,声明那些话不是她的,并反感将南方种植园装点成“富裕丰饶的展览橱窗”。对广大读者关注斯佳丽与瑞特情感冲突结局的热烈愿望,米切尔只寡淡地说了一句:“对我来说,故事完了。”至于后人努力撰写的续篇,米切尔在天之灵更无从知晓。好在,热爱米切尔的读者可以再次一饱眼福,她的另一本书《斯佳丽之前:玛格丽特·米切尔青春时代作品集》(Before Scarlett:Girlhood Writing of Margaret Mitchell)已由Hill Street出版社编辑出版。此书收入的小说原稿是在米切尔哥哥亚特兰大家的地下室里发现的。至于《飘》的大部分原稿,早已被米切尔的丈夫马什销毁,只留下很少一部分用以驳斥那些认为小说是他所写的谣言,因为他的编辑手记在原稿中随处可见。保留的原稿现存美国一家银行的地下室,静静地等待在对米切尔著作权发生争议时出来作证。
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