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胜信著的这本《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以报告文学来讲述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叶嘉莹先生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故事。叶先生在古典诗词研究上一个很突出的学术成果是,将诗词的美感特质归纳为“弱德之美”。以“弱德之美”反观叶先生一生,经历了国破之哀、亲亡之痛、牢狱之灾、丧女之祸,却能够遇挫不折,遇折不断,瘦弱之躯裹一颗强大的内心,同时传递出向上之气,这不正是“弱德之美”的最好诠释?作为《中国精神》丛书之一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对象。
| 书名 | 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江胜信 |
| 出版社 | 希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胜信著的这本《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以报告文学来讲述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叶嘉莹先生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故事。叶先生在古典诗词研究上一个很突出的学术成果是,将诗词的美感特质归纳为“弱德之美”。以“弱德之美”反观叶先生一生,经历了国破之哀、亲亡之痛、牢狱之灾、丧女之祸,却能够遇挫不折,遇折不断,瘦弱之躯裹一颗强大的内心,同时传递出向上之气,这不正是“弱德之美”的最好诠释?作为《中国精神》丛书之一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对象。 内容推荐 江胜信著的这本《讲诗的女先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的故事》是优秀的励志读物,也是特别的诗教读本。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曲折人生、诗化精神和事业追求,讲述了这位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为继承、研究和传播中华古诗词的美妙价值付出毕生精力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我们将看到一位诗心不老、散发生命光彩的女先生,同时在她的指引下,走入诗词的大观园。 目录 引子 叶先生的教师节 第一章 诗心早慧 四合院里的童年 “我是给孔子磕过头的!” 将古人智慧存储入库 第二章 浪打扁舟 南下结婚 渡海到台 漂泊北美 第三章 异国传讲 弘诗——登各方讲坛 解诗——用西方文论 第四章 疗愈重创 慈母早逝/孤露之哀 牢狱之灾/婚姻之殇 晴天霹雳/丧女之恸 第五章 游子还乡 申请回国 《祖国行长歌》 第六章 候鸟生活 骥老犹存万里心 诸生与我共成痴 花期日日心头算 第七章 “为人”之学 “颠倒”之美 词之“弱德” 薪尽火传 附录 我要把中国诗词带向世界 试读章节 叶嘉莹先生的祖宅在北京市西城区察院胡同,她的曾祖父在这里购置了一座四合院。清末光绪年间,祖父在科举考试中考中翻译进士(是满汉翻译),四合院便成了“进士第”。这三个大字被制成黑底金字的匾额,悬挂在大门上方,大门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这里。20世纪20年代,叶家三代同堂,住在这座四合院中。 祖父管教严格,家里有客人来吃饭时,小孩子是一律不许上大桌子的,只能在旁边摆张小桌子吃。有一次,大人把不到五岁的叶嘉莹叫上大桌子,问她吃什么,她答“给我什么就吃什么”,乖巧极了。 但叶嘉莹也有挨打的时候。她不知怎么把祖父惹恼了,祖父要她认错,可她不知错在哪里,便争辩道:“您给我讲讲理。”母亲就在屋里打她,逼她认错,小小的脸蛋都被打肿了,可她还是不认错,只是喊着说:“给我讲讲理。” 小时候的这两个故事,表现出了叶嘉莹两种本性:对于吃什么穿什么这些物质的东西,她不大在意;而对于是非道理这样的原则问题,她不肯让步。 《论语》里孔子有句话,“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叶先生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任教时,经常一大早在家做两个三明治,给面包抹上果酱或花生酱,一个是早餐,另一个带到学校,再烫一小罐蔬菜,拿个橘子,这便是午饭了。这些最基本的食物能保障她在图书馆一待一整天。有人感叹她的清苦,她却淡然道:“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对《论语》的读诵也让她的性情得到熏陶,她被儒家所推崇的柔顺、坚韧的美德打动,进而反观自己,渐渐改变了以前倔强急躁的脾气。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叶家的藏书颇为丰富。四合院南房摆满排排书架,俨然是座小图书馆。叶嘉莹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很多老师、同学都喜欢跑来找书、借书。 叶嘉莹也常常登梯爬高,踩着桌子去翻书。她说:“那时我家到处都是书。书房的架子上、堂屋的躺箱上、衣柜的顶柜里,全是书。”叶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元代大德年间的木刻版《辛稼轩词集》:“字特别大,看起来很舒服。”伯父喜欢藏书,只要看见有人卖古书,他都会尽量买下。可惜这些书最后都没有保留下来,在后来的“大跃进”中,南房被街道征用为公共食堂,叶嘉莹的弟弟就把书很便宜地卖掉了。 叶家祖上是蒙古族旗人,旗人很重视教育,而且在这方面从不重男轻女。旧社会很多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叶嘉莹的外曾祖母、祖母、母亲、姨母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外曾祖母姓曹,名仲山,喜欢读诗、写诗,还自刻了一本诗集,题名《仲山氏吟草》;祖母上了年纪之后眼睛不好,不大看书,但每晚临睡前,都要让两个儿媳——也就是叶嘉莹的母亲和伯母给她读诵;母亲青年时代曾在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专心相夫理家;姨母也从事教育工作,后来成了叶嘉莹姐弟的启蒙老师。叶嘉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叶嘉莹的整个童年,几乎全部生活在这座四合院里。院里共有四个孩子:叶嘉莹,她的大弟和小弟,还有堂兄。那个年代,男孩子们可以出门交游,而女孩子是不许出去的。她便捧一本书,在房间里大声吟诵。有时临摹小楷的字帖,她记得她曾临摹过白居易的《长恨歌》,长诗中的故事令人唏嘘,韵律和谐委婉,她临摹不久便已经熟读成诵。 P15-18 序言 2016年9月10日是什么日子? 没错,是教师节。正逢周六,辛勤的园丁们兴许能歇一歇呢。 老教师叶嘉莹先生可歇不得——每个周六,她都要给学生们讲课。这天,她要讲授新学年第一课。先生九十二高龄,教了七十二年的书,教书早已不是她谋生的手段,而成了生命的自觉。如此说来,以讲课的方式度过属于她的节日,真是再好不过了。 课堂设在天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学舍建于2015年,是一栋四合院风格的中式小楼。它集科研、教学、办公、生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古典诗词的家园。“迦陵”,是叶先生的别号,与“嘉莹”二字谐音。佛经中有一种鸟,名字叫“迦陵频伽”,能在山谷问传递妙音;而叶先生要传递的,正是古典诗词的妙意。 叶先生是位慈爱、优雅、智慧的老奶奶,戴一副秀气的眼镜,微卷的银发问夹杂着丝丝缕缕的黑发。“先生”二字有好几个意思:常用来称呼成年男士,比如张先生、李先生,这里的“先生”代表性别;以前,教师常被称作“先生”,这里的“先生”代表职业;还可以用来称呼德高望重的女士,这里的“先生”饱含着敬仰之情。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诗词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她既是位教书先生,也是位让人敬仰的女先生。 叶先生曾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和国家“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在常人眼里,真可谓功成名就,但她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古典诗歌的教研道路上不断辛勤工作着的一个诗词爱好者”。先生深深体会到古典诗词里有一个美好、高洁的世界,她想通过毕生的努力,把不懂诗的人一个个接引进来,共同享有、呵护并传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叶先生这样的年纪,是“鲐背之年”。鲐,一种有斑纹的海鱼。很多高寿的老人背如斑鲐,老态龙钟,可叶先生却散发着欣欣的向上之气。曾多次听过叶先生讲演的台湾女作家、画家席慕蓉将叶先生形容为一尊“发光体”。 …… 多年前,叶先生曾编写《诗馨篇》,她在序言里提到:在中国的诗词中,的确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它永不枯竭……长流之中,叶先生既是渡引者,也是被渡引者。她一生曾经历国破之哀、亲亡之痛、牢狱之灾、丧女之祸,正是从古典诗词长流中汲取了力量,她才能走过一次次忧患,并将目光投向更恒久的追求,达到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对于人生境界与寿命的关联,孔子只说到七十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没有说到九十岁会怎样。叶先生说:“至于我现在则是如庄子所说过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自幼诵读《论语》的叶先生,深感其中一句话似乎可以践行终生,那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基本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纵观叶先生一生,她先是诵读诗词,接着是创作诗词,后来为了谋生而讲授诗词,进而从事于诗词的研读。叶先生为她致力最多的工作排了个顺序:首先是教学,其次是研究,最后才是作诗,因为她的诗都是自然写出,并非勉强追求。别人劝她“年纪大了,多写点书,少教些课”,她淡然道:“当面的传授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这仿佛是上天向她示谕的使命。她不仅仅是讲诗者,也是诗的使者,诗的化身。 既然是诗的化身,那她就不会老去。正如古代伟大诗人用生命写下的诗篇永远不朽一样,叶先生那颗用诗词浸润的坦荡荡捧给后来者的诗心,也将永远跳动、跳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