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字伯纪,号梁溪,谥忠定,史称其出将入相,为南渡第一名臣。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南犯,宋金对峙,南北分裂,社稷临危,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谠论正言,形诸奏牍。当南渡之际,立朝守正,风节凛然,捍大难于仓卒,定危疑于倾刻”。他坚决反对女真贵族的掠夺战争,主张消弭民族压迫;为维护民族尊严,实现祖国统一,他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与主和派作不懈的斗争,却遭到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的迫害和打击,贬谪边陲,弃之不用,而他的爱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这本由何圣庠著的《李纲传(精)》记录了这位两宋名臣的传奇人生。
这本由何圣庠著的《李纲传(精)》是两宋名臣李纲的传记。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等。本书利用正史中的传记结合地方志史料简要叙述了李纲的一生,包括其家世、参加科举与出仕后的政绩等,重点叙述了其在“靖康之变”时保卫东京,忠心为国的事迹,并对李纲一生的业绩及其文学成就做出了评述。作者叙事详赅,文笔简洁。运用《宋史》以及地方志、时人文集等大量资料对李纲的功绩进行了评述,作者语言平和,娓娓道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会对李纲等人的忠义之举深表赞同,而对对立的“求和派”深表愤恨,阅读性较强。同时,作者又力争做到用大量史料说话,“无一字不有来历”,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家世、科举、入仕
关于李纲的籍贯,在他撰写的《谢落职依旧宫祠鄂州居住表》一文中,自称是“闽海冷族”;在《经过邵武军乞往祖茔展省奏状》一文中,又说:“邵武军系臣乡里。”《(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一《李忠定公世家》记载:“李纲,字伯纪,邵武庆亲里人,其先来自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世居无锡。”李纲落籍邵武的原因,李纶(李纲二弟)撰《(李纲)行状》曰:“公讳纲,字伯纪,邵武军邵武县八龙乡庆亲里(该地今称邵武市水北乡一都村李家湾)人也。其先系出有唐,有以宗室为建州刺史,卒官,因家焉。国朝(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建州置邵武军,故为邵武人。”据有关史籍记载,李纲的祖籍在光州固始县,世居江苏无锡,落籍于福建邵武,其前后变迁始末,应从“闽国的建立”说起。早在唐乾符二年(875年),冤句(今山东菏泽)暴发黄巢农民起义。乾符五年三月以后,义军挥师南下,从浙江东部进入福建。次年,黄巢由福建趋岭南,转战各地,后北上中原,攻下长安。此时,中原地区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组织农民起义军,投入反唐行列。中和元年(881年),淮河上游有位屠夫,名称王绪,组织一支农民军,相继攻下寿、光两州,后向蔡州防御使秦宗权投降,唐朝廷授王绪为光州刺史。当时,光州固始县佐史王潮,其弟王审邦、王审知,均以才气而知名,被王绪收用在义军中,王潮担任军正职务,从事“典资粮、阅士卒”的工作。不久,秦宗权由防御使迁为节度使后,对部属勒索无厌、滥杀无辜,导致内部分裂。光启元年(885年)正月,王绪被迫率部五千人,并强迫当地吏民,从光州固始县渡江南迁。王潮兄弟三人也在军中。王绪这支义军,纪律松散,沿途劫掠,得不到百姓支持。同时,王绪对部属也是十分忌刻,滥杀无辜,弄得军中人人自危。光启元年八月,这支队伍抵达福建南安时,王潮兄弟三人发动兵变,杀掉王绪,军心大振、人心大快,全军将士便拥护王潮为统帅。从此,这支军队经王潮整肃后,纪律森严,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次年,王潮攻下泉州,杀了贪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于是,经福建观察使陈岩的推荐,唐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不久,陈岩病故,其继承人贪暴,不得人心,景福元年(892年),王潮以从弟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出兵攻下福州,随之又占据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乾宁元年(894年),王潮已占领闽中五州之地,唐昭宗李晔迁王潮为福建观察使。两年以后,福州建制升为威武军,唐朝廷再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从而奠定了闽国的基础。王潮在职四年,临终遗命由王审知为继承人。唐末,朝廷改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并封他为琅琊王。后梁初,梁太祖朱温封王审知为闽王。王潮、王审邦和王审知三兄弟,籍贯在光州固始县,自王潮“入闽以后,有数不尽的固始同乡,在福建落籍”。当时,李纲的祖先也在其中。
P1-3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谥忠定,史称其出将入相,为南渡第一名臣。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南犯,宋金对峙,南北分裂,社稷临危,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谠论正言,形诸奏牍。当南渡之际,立朝守正,风节凛然,捍大难于仓卒,定危疑于倾刻”。他坚决反对女真贵族的掠夺战争,主张消弭民族压迫;为维护民族尊严,实现祖国统一,他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与主和派作不懈的斗争,却遭到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的迫害和打击,贬谪边陲,弃之不用,而他的爱国之志,“终有不可得而夺者,是亦可谓一世之伟人矣”。邵武、建瓯、沙县、福州、海南岛等地,先后建有李纲祠庙以祀之;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十四日,女真族的后裔、清文宗奕詝诏谕:“以李纲从祀文庙”,“敦崇风教”。1983年,邵武县人民政府拨了专款,修缮李忠定公祠,竣工后辟为“李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