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属于“本色文丛”,是海天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叶秀山著的《哲思边缘(精)》是其中一本。
| 书名 | 哲思边缘(精)/本色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叶秀山 |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作品属于“本色文丛”,是海天出版社精心打造的一套名家散文丛书,入选者均为我国有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均有一定影响力。本丛书为小开本精装,清新自然,有书卷气。名家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很多,但像“本色文丛”这样成批量、连续成辑推出,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却不多见。“本色文丛”自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已形成一定的阅读影响力。叶秀山著的《哲思边缘(精)》是其中一本。 内容推荐 《哲思边缘(精)》收录叶秀山治学之路的文章,以闲话家常、娓娓动人的笔触,展示了他学术脉络的这一发展,不但有对为学的追忆、显师友之交谊,也常有哲思之灵光、睿智之妙语闪烁其间。其中不乏寄情之作,文笔生动有致,流畅可读,不但可见作者之学识,亦可从中体会作者的人生阅历。 目录 前言 无尽的学与思 30年学术工作感想 我是还要买书的 沈有鼎先生和他的大蒲扇 悼念王玖兴先生 《虞愚自写诗卷》读后 答郑培凯 岁末的思念 哲思中的艺术 说“写字” 街上匾额观之不尽 在《中国书法》杂志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表演流派中的地位 论中国戏剧中的歌舞 京剧的不朽魅力 今人当自爱 从脸谱说起 由谭鑫培七张半唱片谈起 余叔岩艺术的启示 “诗”与“史”的结合 ——谈梅兰芳艺术精神 程砚秋艺术的启示 ——程砚秋百年诞辰有感 大雅之音复而不厌 我的一些老唱片及其他 附录:叶秀山先生生平与业绩 试读章节 无尽的学与思 光阴似箭,算上北大哲学系的4年学习,我与“哲学”结交已经整40年了。40年对研究“哲学”这门深邃的学问而言,是很不够用的,但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也不算太短了,所以有的朋友要我写点小结性的东西。想了一下,用时间顺序来带动问题的讨论,也许是一个比较方便的办法。下面就是按这个路子写的一篇工作小结。 一、初次结识“哲学” 现在一些认识我的朋友都说我“很用功”,我自己也觉得在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中,我大概算得上是“勤奋”的;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这就是说,我上学时期从不是一个“好学生”。 我是独子,上学时没有兄弟姐妹比着,但我和表姐表兄住在一个楼里,一起上学,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比我好,我常常因不如他们而受到父母的训斥。我读中学时的成绩一直是勉强“过关”,最佳记录考到“乙班”(成绩最差的那一班)的第六名,父亲就高兴得不得了,给我到大商店量体裁衣地定做了一套小西服以资奖励。不过,我那时并不调皮,之所以不用功,我后来解释为“开窍”开得晚。 然而,就在那些糊里糊涂的日子里,有几件事可能对我后来的发展有关。譬如,有一个时期,我竟会对“平面几何”这门课有些兴趣。也许是老师好,讲得清楚,总之我很爱学,常设想些问题去问老师,老师当然很喜欢,曾在班上表扬过我。我想,这事对训练推理有相当的帮助,可是当时并没意识到,这个思想途径竞有与古代希腊人相契合的地方呢。 另一件事是和哲学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我高中时的一位老师竟是从德国留学回国的一位哲学博士,而且主科就是学哲学的。因为刚解放就回国,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还没有做,就被分到中学教“解析几何”,但毕竟是学哲学的,所以就在教员中组织起了学习毛主席《矛盾论》的学习小组,我被吸收旁听。那时尽管我一点儿也不懂书上和老师们说的是什么意思,但觉得挟着两大本《列宁文集》作参考,非常神气。 就这样,我才在大学所考志愿上填上了“哲学”。 我195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那是院系调整的第一年,当时系里集中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哲学教授,但他们却很少直接授课,有些课请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讲,有的还是从外校请来的。我在一、二年级时仍是稀里糊涂,课堂讨论很少发言,因为我弄不懂为什么“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样天经地义的事,也要“论证”它。到了三、四年级稍好些,学得了一些考虑问题的“方法”,应付测验、考试这类的事,不太困难了,但要问起到底对“哲学”有什么兴趣,仍是说不上来。 不错,那时我认定了我喜欢“美学”,因为我自己觉得我喜欢文学艺术,实际上这种“兴趣”很主观,很抽象。现在我很庆幸我在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选了一个“康德先验论批判”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因为尽管这个题目没有做好,但却把我拴在了“西方哲学”这个专业的“战车”上,而且因此被贺麟先生选到了刚成立一年的哲学研究所工作。 贺麟先生是我哲学研究上最重要的老师,他对我的影响是永久性的。一方面,贺先生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甚至包括像专业外语学习这类技术性问题上,都给予我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他给我树立了一个学人的榜样,即他研究哲学不仅仅是专业性的…… P1-3 序言 承柳鸣九先生相约,集旧文纳入“本色文丛”,幸好王齐存有我的不少文章,请她拣选编辑成册,否则这件事就很难完成了。 我是一个只在意“要”做的事情,对于“做过”的事情,常常“置之脑后”的人,这样,我的“记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以前写过的文章,居然多数忘掉,其中有的文章,曾被编入一些文集,也都印象模糊,很不应该了。 联想到我这个“本色”,使得我“悬搁…‘过去”,“向往…‘未来”,从而“心”无所“安”,大则没有“安身立命”之处所,小则没有“敝帚自珍”的乐趣,奈何! 当然,“过去”仍是“有效应”的。世上一切事情,无不打上“历史一过去”的“烙印”,不是“超凡人圣”,则都“在…‘时间”的“因一革”之中。 我早年觉得哲学“空玄”,喜欢文艺,而文学又要读许多书,不若艺术,合“工作”与“游戏”为一。这里收了我一些谈戏剧特别是京剧的文章,“游戏”的成分多些,只是后来写的,多了些哲理成分,那篇谈谭鑫培唱片的文章,现在还记得比较清楚,也跟我结合了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理解有关。这个思路,仍是我“要”关注的,我仍“在(这条)路上”。 不过,这里收的这些短文,尽管也有些“哲理”,但毕竟是以艺术和世事为主,所以采用王齐起的书名《哲思边缘》。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