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真的是假的》是一群蛰伏在果壳、富有激情的心理学专业分子所写,有心为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正名,也不想脱离人民群众空谈理论,所以选择了“从学院来,到民间去”的方式,不辍耕耘,果壳Guokr.com对社会上的各种热门现象用所学的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为大众奉上真正靠谱的日常心理现象分析。本书用心理学教会读者辨析人性,内容包括假装的艺术、如梦之梦、你的眼神、真我的风采、是否我做错、假面的告白六个部分。
| 书名 | 假如你真的是假的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果壳Guokr.com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真的是假的》是一群蛰伏在果壳、富有激情的心理学专业分子所写,有心为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究工作正名,也不想脱离人民群众空谈理论,所以选择了“从学院来,到民间去”的方式,不辍耕耘,果壳Guokr.com对社会上的各种热门现象用所学的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为大众奉上真正靠谱的日常心理现象分析。本书用心理学教会读者辨析人性,内容包括假装的艺术、如梦之梦、你的眼神、真我的风采、是否我做错、假面的告白六个部分。 内容推荐 不相信直觉就是不承认人性,尴尬让你更被信任,怀旧是为了让我们从共同的记忆中寻找归属感,有一种错觉叫自由意志,模仿令我们更亲近,天花板有多高心就有多高,不理性思维让人走上不归路,你一直在互联网上伪装自己……在由果壳Guokr.com所写的《假如你真的是假的》中,心理学教会你辨析人性,更明白自己是什么。 目录 Chapter 1 假装的艺术 你在网上是怎样伪装自己的? 手把手教你用社交网站判断性格 模仿,令我们更亲近 当心!别被签名牵着走 胜利还得靠“精神训练法” 因为有口音,所以很可疑? 低沉“狮吼”产生权力感? 闻“香”也能识人 小明星为什么爱闹绯闻? 看偶像剧要小心,方式不对会变笨 Chapter 2 如梦之梦 怀旧:从共同的记忆中寻找归属感41 “那些年”的力量:怀旧让人更善良45 记得你等于记得自己50 梦的寓意,信不信由你53 世界上为什么存在“灵魂”?58 抹去痛苦记忆,“忘情诊所”不是一个传说 写游记会减少旅行乐趣吗? 生命有限,怎样显得时间更长?75 事件切割理论:咦,我刚才是要干什么来着? 白日梦:谁偷走了你刚才的记忆?86 记忆有时“纯属虚构”91 为什么我们的记忆靠不住?94 Chapter 3 你的眼神 “外貌协会”靠谱吗? 情人眼里为何出西施?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 “眼中体”,你为什么能流行? “相面术”也有靠谱的时候? 《呐喊》拍出天价,多亏那张惊悚的脸? 金发女郎会让人变笨吗? 恐怖谷:娃娃为什么很可怕? 面孔识别:凤姐倒过来可能更美? 有情人,一切尽在眼神中 拍照秘籍:左脸更好看 自古英雄多宽脸? Chapter 4 真我的风采 不相信直觉就是不承认人性 成熟的人类爱分享 从《哈利·波特》中寻找归属感 天花板有多高,心就有多高 日常施虐狂:你比你想的更残忍 抑郁之于创造,是诅咒还是馈赠? 钥匙泄露你的心事 毕业照上的笑容可以预测幸福和长寿? 看办公桌识性格,比看星座靠谱 Chapter 5 是否我做错 不是我杀的人,是我的大脑和基因 精确信息没必要,难得糊涂表现好 人生导师的建议为何不实用? 人类是怎样通过犯错误来适应世界的? 你的生活方式,大脑喜欢吗? 大脑和你有矛盾,最终决策谁做主? 生活通常比你想象的更平淡 傲慢让人更偏见? 顾全大局还是追求细节? 有一种错觉叫自由意志 Chapter 6 假面的告白 不要说你不是“道德家” 集思≠广益 给黑帮老大做心理测试 你要相信,老大哥在看你 人类可以阻止说谎吗? 巧克力也动摇不了我的同情心 刻章救妻:为何会陷人道德两难? 医生的痛,你为何不懂? 我们为什么爱“攒人品”? 中秋节送月饼,是心意还是负担? 路人漠视被撞女童,这也是人性? 试读章节 胜利还得靠“精神训练法” 经验说:事情不都是“干”出来的嘛。 实验说:有时候,“想”也有助于成功。 机会常常只有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竭尽全力奔向目标,努力准备每一个细节,可是当机会来了,却发现准备有余、熟练不足。明明已经写在笔记本上的要点,发言时一紧张又忘了说。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难得的表现机会,让自己熟练发挥呢? 对此,运动心理学提倡使用“精神训练法”,简单说就是在脑子里把事情过一遍。说来容易,但当你面对着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和迎面扑来的“截止日期”时,恐怕舍不得挤出一分钟时间给一项“纯精神活动”。 精神训练的效果也是近十几年才被发现的。尽管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有心理学家提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提高运动员的表现,但至少到1983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的重要性。运动心理学家德博拉·费尔茨(Deborah FeItz)和丹尼尔·兰德斯(DanieI Landers)在那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里是这样总结的:“精神训练的效果比不做任何训练要好得多,尽管和实际的身体训练相比,效果还差得远,因此,除了受伤运动员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训练,才不得不常常使用精神训练法以外,其他人对此并不重视。 直到1992年,运动心理学家安妮·艾萨克(Anne lsaac)才第一次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向人们证明了精神训练的效果。参与实验的学生需要在6周的实验中每天用10分钟时间学习蹦床,但每个人的训练方式不同。一些人练习2.5分钟,然后思考5分钟,再练习25分钟;另一部分参与者自由思考的5分钟被强迫做数学题,这样他们就不能回忆之前训练的要领了。6个星期后,利用5分钟思考的学生比做数学题的学生的蹦床动作学得好得多。不光对于这些新手,艾萨克在老运动员身上同样发现了精神训练的良好效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精神训练法的不可替代,它已经被当作一项常规的辅助训练。 精神训练并不神秘,原理很简单,因为人的大脑在思考时和实际运动时的神经模式是相似的,几乎唯一的区别就是肌肉是否参与了运动。在头脑中思考事情的过程时,就像它实际发生了一样。这是大脑前额叶的特殊功能,也很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特殊技能。在这个模拟实际的过程中,大脑相应的神经通路被激活了,就像为我们绘制了一张活动草图,等事情发生时,可以告诉我们如何行动。 不仅如此,在脑中彩排还可以缓解紧张。这主要是因为精神训练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控制呼吸、心跳、体表温度等,让人感觉没那么紧张。运动心理学家劳尔(R.Roure)等人对比了运用和没运用精神训练法的运动员打排球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他们发现运用了精神训练法的运动员不但成绩更好,而且皮肤电位、体表温度、心率、呼吸也更加正常。当他们采用了同样的训练方法后,这些差异又消失了。 除此以外,由于大脑在精神训练中可以塑造出任何想要的状态,所以能够增强对自己的预期和评价。在凯瑟琳·马丁(Katnleen martin)等心理学家的实验中,使用精神训练法的高尔夫学习者在实际练习上也花了更多的时间,因为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体会到了更多的训练乐趣。想象着自己的飒爽英姿,怎能不手痒呢?所以,精神训练就像是在磨前面放了个胡萝卜,拉起来更有动力。 狂奔在日程表上,似乎只有肢体的动作,而大脑早已放空,可是停下手里的活儿,让大脑自由运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有时我们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忙还是盲,看着“待办事项”上被圈掉的任务越来越多,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干。这时候,你也许该停下来了,在脑子里过一遍吧! P(19-21)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