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地图话长征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飞鹏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赵飞鹏编著的《看地图话长征》图文结合讲解长征的具体过程,形象生动,大大地提升了图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也是了解长征,学习军事,学习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一本教材。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的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内容推荐

《看地图话长征》作者赵飞鹏在多年研究长征的基础上,分十二章按时间顺序和长征行进过程,即第一章秘密突围、第二章血战湘江、第三章通道转兵、第四章遵义会议、第五章四渡赤水、第六章巧渡金沙江、第七章抢渡大渡河、第八章懋功会师、第九章分歧日深、第十章向北挺进、第十一章分道扬镳、第十二章会师陕北,较为简明扼要而又生动形象地叙述了长征的全过程,特别适合青年官兵和广大青少年了解和认识长征。

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章 秘密突围

第二章 血战湘江

第三章 通道转兵

第四章 遵义会议

第五章 四渡赤水

第六章 巧渡金沙江

第七章 抢渡大渡河

第八章 懋功会师

第九章 分歧日深

第十章 向北挺进

第十一章 分道扬镳

第十二章 会师陕北

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秘密突围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十送红军》

1934年lO月16日晚,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苏区人民的依依惜别里,毅然跨过于都河(即贡江),揭开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

早在一个星期前,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便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启程,向于都进发。同时,各路红军主力部队也奉命从瑞金、兴国、宁化、长汀等地,悄悄离开驻地,陆续向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在于都河上,红军共设8个渡口,其中5个为木船、木板搭建的浮桥,另外3个涉水而渡。

红军指战员出发了,他们接过乡亲们煮熟的鸡蛋、炒熟的豆子、烤好的白薯……一边走,一边不住地深情回望,回望这片洒下血与泪的热土。

对于这次重大军事行动,几个月以来,中共中央的几位核心领导人一直高度机密地策划着、准备着。红军高级指挥员虽不知晓其中详情,但是他们内心也非常清楚:眼下,中央苏区已经身陷重围,越打越小,也呆不下去了。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开始于1933年9月。为剿灭红军,蒋介石大举借债,购置军火,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团,开办“剿匪”军官训练班,还设立南昌行营,全权处理“剿匪”行动。经过充分的战前准备后,便调集50万大军,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兵分四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攻中央苏区。国民党军采取持久战和步步为营的“堡垒主义”策略,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和交通封锁,层层“围剿”,步步进逼,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彻底摧毁中央苏区。

相比国民党军队,中央红军兵力少、装备差,历来如此。但是,这一次最不靠谱的还是军事指挥。此时,中共中央负责军事工作的是博古、李德、周恩来等3人组成的军事指挥“三人团”。博古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中央红军的实际掌门人,是一位名叫李德的德国人;周恩来负责监督军事计划的执行。朱德虽为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此时只是执行“三人团”的军事命令而已。面对数量和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部队,李德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与敌人搞阵地对垒,死打硬拼。毛泽东把这种战法形象地比喻为“叫花子与龙王爷比宝”。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历时1年,最终失利。

巧合的是,此时为蒋介石效力、充当军事顾问的也是一名德国人——曾任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的汉斯·冯·塞克特。所以,有人戏言:国共双方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是两个德国人之间的较量。

广昌保卫战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失败最惨重的一次战斗。这场保卫战开始于1934年4月10日,历时18天,红军以伤亡5000多人的代价,仍痛失广昌。广昌陷落后,李德当面指责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挥不当,气得彭德怀怒不可遏。彭德怀反驳道:“自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我们)没有打过一次痛快仗。原因是你们司令部指挥上的错误。先是分兵作战,消极防御。我军疲于奔命,东面堵,西面夺,但消灭不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指挥权又过于集中,不给前线指挥员一点儿机断权。每个连队、每门迫击炮甚至机关枪的位置,都在你们的作战地图上规定,我们只能机械执行。你们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怎能不瞎指挥?广昌战斗,(我们)集中兵力和敌人拼消耗,敌人的武器装备有外来援助,红军只能靠缴获。”反问李德:“这样拼消耗,我们拼得起吗?”彭德怀又联想到曾经的辉煌和眼下的丧师失地,越说越气,指着李德怒斥道:“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

广昌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陷落,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洞开。蒋介石军队步步为营,构筑堡垒工事,逐渐向苏区腹地挤压。到10月上旬,敌人距离中央苏区首都——瑞金仅100公里。

见形势日趋严峻,博古、李德等人开始着手撤出中央苏区的准备,紧急征招新兵,组建新的军团,筹集军需物资等。9月29日,张闻天在苏区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署名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改变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调子,表示在强敌面前,不能不暂时放弃某些苏维埃城市,转移地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等,透露出即将进行重大战略转移的信息。但是,往哪儿去?啥时间启程?别说团长、师长,连彭德怀、林彪这一级的军团首长也不清楚。他们得到的通知是:抓紧准备,严守机密!

这次出征,开路先锋是中央红军中最有名的两位战将:林彪和彭德怀。彭德怀,湖南湘潭人,毕业于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时年36岁;林彪则更年轻,年仅27岁,湖北黄冈人,18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历经多年战火洗礼,两人都已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他们分别率领中央红军中两支最精锐的主力部队——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将在这次重大转移中披荆斩棘,攻城掠地。

中央红军共8.6万余人出发了,他们首先要突破国民党部队的第一道封锁线。

第一道封锁线在信丰一安远一寻乌一线。中央红军面对的是国民党南路军陈济棠的粤军。粤军在这一道封锁线上构筑了碉堡群。

10月21日,红一军团袭占新田,次日攻占版石圩(今版石镇);红三军团进攻韩坊,占领古陂,将敌逼至安西不敢再出。

借此战机,中央红军后续部队迅速从信丰、安西、安远三点之间,越过信丰河(即桃江),突围而出。P5-8

序言

读了几本关于红军长征的回忆录和传记后,萌生起编写这本《看地图话长征》的念头。红军长征史,既是一部砺志书,又充满着智慧谋略,洋溢着崇高的精神信仰,值得我们思索回味,学习借鉴。

(一)长桥卧波,不霁何虹

2015年10月28日,我在贵州省娄山关看到一张老照片:1981年7月,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携全家到访娄山关。我不由心头一震: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西方世界的谋略家拖家带口,远涉重洋,跑到中国偏僻的大西南娄山关脚下?

显然,在中国现代史上,娄山关因红军长征而闻名。

红军长征,最为人熟知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红军长征还包括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1935年11月19日,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几支铁甲洪流,历尽千难万险,共同著就红军长征的不朽诗篇。

略涉长征史实的人都知道,从1936年始,中国的“红军长征”逐渐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这一年3月,陈云在莫斯科完成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在巴黎连载,后又印出单行本在莫斯科发行。同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访延安,大量深度采访长征的亲历者,写成畅销书《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重走长征路”从未间断过。近些年,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大幅提升,路况显著改善,这一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同时,还有很多“老外”,乃至著名人士若干,对“红军长征”兴趣甚浓。不少“老外”对长征的研究和探索之深,不亚于我们许多人,令我等汗颜。

当年在娄山关,布热津斯基自豪地说:“我是登上娄山关的第一个美国人!”回国后,他又撰文《沿着红军长征路朝圣记》,其中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有人将红军长征与“出埃及记”相媲美,有人称它比“出埃及记”更伟大。

(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长征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的淬砺和锻造。

长征,挑战体能极限。爬雪山、过草地,是妇孺皆知的艰辛历程。爬雪山,主要困难在于饥饿、衣单和高寒缺氧。而草地,“那里处处是沼泽,遍地是水草,似河非河,似湖非湖,一片片,水汪汪。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踏在草墩子上,一步落空,就会陷人污泥不能自拔。”(时任红9l师师长徐深吉语)因为缺粮,红军不得不扒开牛粪寻找尚未消化的粮粒来充饥。在草地里,红军专门成立小分队,负责掩埋因饥饿、寒冷、中毒而死去的红军战士的尸体。刘英是中央红军中为数不多的参加过长征的女干部,她回忆说,走过草地,“我觉得仿佛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人间”。同她一样,许多人在回忆爬雪山过草地时所表露出的,一是心有余悸,二是刻骨铭心。前些年,一位老红军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却如是说:“长征中,最难熬的还不是饥饿,而是瞌睡——昼夜连续行军,缺觉睡,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是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长征,“行拂乱其所为”。红军长征,如同一叶帆船,长距离激荡在惊涛骇浪中,处处诡秘凶险,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回想长征,毛泽东曾写道:“长征万里,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唯有磨难,方催人愈挫愈奋,志薄云天;唯有置身危机四伏之中,才能“动心忍性”、把一个人的心智谋略发挥到极致。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中国共产党队伍里战将如云,燥若群星。而通过长征保留下来的红军干部队伍,成为共产党打江山的主要干部力量。

经历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痛,回报自然是“增益其所不能”了。正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蜀道关山,目送归鸿

有一位来自重庆的朋友,我曾陪他驰骋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他惊奇地望着车窗外,连连感叹:“啊,这么平坦,真开阔呀!”我不屑地好笑:“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后来,我由此联想到,对于长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们而言,同样体会不到长年奔走在大山里的滋味。

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长征之路了。

在整个长征中,地势相对平缓、看似“好走”的区域有两处,一是桂北的“湘桂走廊”,二是川西北的草地。川西北草地的情况前已介绍,而在“湘桂走廊”,中央红军是在攸关生死存亡的血拼中通过的。除这两处以外,其余全是层峦叠嶂、苍苍茫茫的大山。

去年,我和同事开着汽车,重“走”了一段长征路。从甘肃省武山县一直到湖南省通道县,途经腊子口、包座、沙窝、达维、安顺场、皎平渡、土城、县溪镇等地。既有高速公路,也有国道、省道和县级及以下公路。20天里,汽车始终盘桓穿行在大山里,无休无止。遥想当年,长征之路比起现在汽车能够通行的道路,不知要崎岖难行多少倍。许多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凡登一座小山,就气喘吁吁。而在80年前,红军只能用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高耸人云的老山界、夹金山、岷山、六盘山……长征,不仅走得远,而且走得难。不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或仅仅在地图上“走”,都难有切身感受。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精彩。

付梓之际,零星地记录一些想法和感受,是为序。  2016年3月1日

后记

长征是一部转战行军的历史。

我读长征史,有一个习惯,即每遇到不熟悉的地名,就查阅地图册或通过互联网搜索,搞清楚它的地理位置。否则,只见红军在地名上“转战”,却不知其位置和方向,就会既影响阅读的兴趣,又影响理解的质量。毕竟,空间是构成历史的重要维度之一。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两万五千里的征战中,经过的地方极多,并且许多地方非常偏僻,前所未闻。读一本老元帅(或老将军)的回忆录,我却在查询地图上花费了不少功夫。于是,就萌生一个想法:编写一册简要的中央红军长征史,主要是全程配上地图,为像我一样——读史必看地图的朋友们提供阅读之方便,也为有志于“重走长征路”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大致的向导。这就是我编写这本小册子的初衷和动力。

书中地图所示,以中央红军一、三军团经过的地方为主。为方便读者理解,地图是参考目前的行政区划制作的,在此予以说明。另外,近年来,我陆续沿着红色足迹拍摄了一组照片,一起配发,以飨读者。

在编写和出版本书的过程中,承蒙一些专家、朋友们热情而无私的指点和帮助。军事科学院军史所副所长康月田先生审读书稿,并多方面精准指教;解放军测绘学院韩吉社教授已退休赋闲,仍为本书伏案制图;十余名中学生从他们的认知角度,提出许多有借鉴意义的修订建议。心存感激,恕不一一举名。在此,谨表示由衷谢忱!

因学识有限,书中肯定存在一些不妥之处,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朋友们在地理和史实的考证、地图的制作等方面不吝指教。

赵飞鹏

2016年3月于郑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