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哲学随笔》共三册,收录俞吾金教授不同时期的随笔,其特色在于内容短小,寓意深刻,融理论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读来别有一番趣味。既包括作者对于当下中国各种文化现象的反思,也涵盖其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时评文章和多年来在哲学研究领域的思考和感悟,道理很深刻,但行文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本书是其中的《哲学随感录》分册,收录的是其时评文章。
| 书名 | 哲学随感录(俞吾金哲学随笔)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作者 | 俞吾金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俞吾金哲学随笔》共三册,收录俞吾金教授不同时期的随笔,其特色在于内容短小,寓意深刻,融理论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读来别有一番趣味。既包括作者对于当下中国各种文化现象的反思,也涵盖其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时评文章和多年来在哲学研究领域的思考和感悟,道理很深刻,但行文通俗易懂,深受读者喜爱。 本书是其中的《哲学随感录》分册,收录的是其时评文章。 内容推荐 《俞吾金哲学随笔:哲学随感录》是一本时评集,收录了俞吾金教授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时评文章。该书主要分为:理论新思、社会新语、教育新见、语言新趣和治学新得五个部分。该书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实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因而极具新颖性和可读性。 目录 理论新思 新世纪的新思考 “发展现象学”构想 发展中的三大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张力 立足多样性,谋求新发展 “金融危机”,还是“综合性危机” 哲学社会科学的意义世界 从“革命哲学”到“建设哲学”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 反对主观主义,尊重客观规律 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相互易位 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之我见 理论工作者的担当意识 社会新语 社会转型与心理调适 超越小市民的心态 也说“贫富差异”这个话题 “以人为本”别解 形体语言与城市文明 让景观文化引领时尚潮流 重视“城市精神”这个母题 上海城市精神之我见 追寻城市精神之根 “硬扶贫”与“软扶贫” 人才的“硬引进”与“软引进” 重“占有”,还是重“使用” 声音领域里的霸权主义 向管理要交通 重视“另一类基础设施”的建设, 注意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媒体批评何以自律 从SARS防范引发的思考 如何面对偶然性 爱情、性欲和道德 建筑的共性与特色 建筑空间的人性化 教育新见 哲学教育三题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 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知人之明与自知之明 缩短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 邯郸学步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改弦更张 “学历史”,还是“学考历史” 高考:真实与梦幻交响乐 名牌大学要开设名牌课 语言新趣 漫谈汉语的歧义 关键词与潜台词 小议“数字崇拜” “近水楼台先得月”吗 何谓“有机知识分子” 从“归根结底”说起 也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警惕“绿色崇拜” 析“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从“两个悉尼”说起 从“滑铁卢”的比喻说起 从“无理由退货”说开去 “意义溢出”与“太空状态” “相敬如宾”析 “不道德”“非道德”和“超道德” “发展”与“显示” “好的最大的敌人是最好” 治学新得 路与道 不理解现在,就不能解释过去 生活世界的辩证法 全球化问题的哲学反思 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现代化:一个批评性的反思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个人”概念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再认识 重视人文关怀的维度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刍议 科学建设与理论研究 走出自我的困境 人的世界与球的世界 我与电脑 读书散论 辩论两题 治学心得 试读章节 也说“贫富差异”这个话题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来临了。乍看起来,在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里,传统的春节的观念正在淡化,而像圣诞节这样的西方的节日,似乎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商场里的圣诞礼品、酒店里的圣诞老人到家庭里的圣诞树,都表明了这一西方的传统节日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影响的升温。尽管如此,从酒店里的年夜饭已经早早地被预订、从人们在商场里精心地挑选过年的礼品、从打工仔们兴冲冲地回家过节等现象可以看出,春节仍然是当代中国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大事,而且它的重要性甚至已经在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上被人们所普遍地认同。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一个象征着国家祥和、家庭团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不管是生活宽裕的富豪,还是经济状况拮据的贫民;不管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民工;不管是旅居上海的外籍专家,还是正在这里观光的外地游客;不管是在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健康的劳动者,还是盘桓在医院里的病人,都会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充满亲情和欢乐气氛的节日。 当然,谁都不会否认,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转型中制度的缺失、个人在天赋、健康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上的差异,造成了贫富之间差异的加剧。在春节期间,在家人和朋友的团聚中,人们总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触及这个话题。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对这种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反而在于,人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笔者认为,看待这种现象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视角。 一是个人的视角。众所周知,在打开国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由于人们习惯把自己的生活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居民或自己周围的富豪的生活情况比较,看到差距很大,于是在心理上变得很浮躁,不少人甚至梦想着一夜暴富,以致不惜铤而走险,身陷囹圄。其实,这里的关键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比较。笔者认为,合理的比较应该包含着两个不同的侧面:一是在辛勤劳动和做出努力方面,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会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促使自己振奋起来,比以前做得更好。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劳动致富的道路;二是在生活、消费和享受方面,与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的实际情况还不算太坏。这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自己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在这次亚洲的强震和海啸中,有10多万人在片刻之际被夺去了生命。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感人的话:“与这些遇难者比较,我能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当然,在生活、消费和享受方面与更差的人比较,并不等于倡导鲁迅先生曾经批评过的“阿Q精神”,相反,它是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总之,从个人的视角出发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贫富差异的现象,一定要把上面说的两个方面的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与浮躁的心态告别。 二是政府和社会的视角。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看问题,一定范围内的贫富差异在任何文明社会中都是无法避免的,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这种差异不断地扩大,并超过一定的限度的时候,就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每逢春节这样传统的节日,在倡导国家的祥和和家庭生活的和睦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不但要通过慈善事业、通过献爱心和访贫问寒等方式来关心社会生活中的边缘地区和弱势群体,而且更需要怀着急迫的心情,从理论上深刻地反思贫富差异形成和加剧的原因,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整套有效地遏制这种差异扩大的法规、政策和措施。确实,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竞争不是丛林里的“弱肉强食”式的竞争,而是人类社会中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以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可靠背景的竞争。只有努力处理好公正与效率、优胜劣汰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断地缩小贫富之间的差异,人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才会像春节一样美好。 P83-85 序言 从熟知到真知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精神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幻觉中,即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真正了解的东西。比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喜欢使用“了如指掌”这个成语。确实,还有谁比人们更了解他们自己的“指掌”呢?因为他们天天都在使用自己的“指掌”。然而,他们真的完全了解了自己的“指掌”了吗?也许人们对自己的“指掌”的外形、手指的长短,甚至手掌上的纹路会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指掌”的内在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自己身体的病理状况在它上面的反映也非常了解吗?恐怕这就不好说了。如果人们缺乏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的话,他们对自己的“指掌”的内在情况将是非常陌生的,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这就启示我们,人们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了解或知道的东西。 熟知非真知 凡是学习过中国哲学史的人都知道,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先生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学说。这一学说明显地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即人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知道的东西。比如,人人都会使用电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电的知识呢?又如,人人爱吃豆腐,但又有多少人能写出豆腐的化学分子式来呢?孙中山先生这样写道:“中国之有化学制造事业,已数千年于兹,然行之而不知其道,并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在他看来,“行”是容易的,在“行”的过程中熟悉一个对象也是容易的,但要真正地“知”或了解一个对象却不是容易的。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1807)的“序言”中就已经得到了经典性的说明。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和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主体与客体、上帝与自然,以及知性与感性等都被不加考察地认为是熟悉的和有效率的东西,既构成固定的出发点又构成固定的归宿点。这些据点停滞不动,而认识运动往来进行于其间,因而只是在它们的表面上运动而已。”从黑格尔的这段经典性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认为熟知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知道的东西,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观念;第二,不应该把任何熟悉的东西作为假定或前提引入到对哲学问题,特别是对基础性的哲学问题的探讨中来;第三,严肃的哲学研究看重的并不是熟悉的东西,而是经过思维的批判性的考察,被证明是合理的和有效的东西。 常识与自然主义思维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是什么呢?人们赖以为自己全部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很显然,那就是常识。那么,什么是常识呢?常识也就是普通人信以为真并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中作为出发点的那些观念的总和。显而易见,普通人是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获得这些观念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常识如同一家精神的百货店,里面存放着各种东西,如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科学知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迷信和信以为真的流言等。或许可以说,这些观念之间充满了矛盾,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普通人不会去关心并反思自己所信奉的常识中的内在矛盾。比如,一个普通人可能具有如下的科学意识,即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深水里可能会被淹死;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相信以下的迷信观念,即把中药渣倒在马路上让行人踩一下,喝中药汤的病人就容易恢复健康,尽管这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逻辑联系。有趣的是,常识中的各个部分虽然相互冲突,但它们却和谐地共处于普通人的大脑之中。 …… 2、我们通过感官,特别是通过触觉和视觉,获得了直接进入那个实在世界的感知途径。 3、我们语言中的语词,如兔子、树,一般都具有可被理解的清楚意义。由于它们具有这些意义,我们才能够使用它们来指称和谈论实在世界中的真实对象。 4、我们的陈述为真或为假一般地取决于它们是否与事物本来的样子相符合,也就是取决于是否与世界上的事实相符合。 5、因果性是世界上的对象之间、事件之间的真实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一种现象成为原因,它引起另一种现象,即结果。 在塞尔看来,这些默认点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是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因而人们或许会把它们理解为常识。但在塞尔看来,默认点和常识是不同的:“虽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我所称之为默认点的东西乃是比常识更为根本得多的观点。我想,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有礼貌,你最好是对他们有礼貌。这就是一个常识的问题。这样的一种常识对于诸如外部世界的存在或因果性的实在性等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并无任何见解。”也就是说,塞尔不是从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思维出发,而是从严格的哲学思维出发来提出其默认点的理论的。所以,这对人们从熟知走向真知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按照塞尔的看法,普通人安于自然主义思维的习惯,从来不可能对这些默认点提出诘难。由于这样的诘问的缺席,普通人的思维总是停留并满足于自己所熟知的东西,从不对这些东西提出质疑。与此不同的是,哲学家们的使命就是前仆后继地以自己的脑袋去撞击这些默认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史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由哲学家对这些默认点的非难所构成的。这不禁使我想起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名言:“要想作一个哲学家就必须锻炼得不怕荒谬。”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引申出如下的结论,即从熟知通向真知的唯一的桥梁就是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哲学似乎是一门玄虚高妙的学问,因而对它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但近年来滋长起来的另一种态度是,无端地对哲学加以羞辱或蔑视,仿佛哲学只是一种空虚的知识,谁都有资格高谈哲理。面对这些傲慢的无知者,我们大概也只能像帕斯卡尔一样耸耸肩,发出下面的疑问:“对于既看不起最渺小的事物而又不相信最伟大事物的人,应该怎么办呢?”确实,我们是无法使一个全身瘫痪的人站起来的,而且做这样的尝试也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这样的无知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哲学抱着敬畏之心,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愿意聆听哲学的教诲,追随哲学前进的步伐。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愿意提出下面的忠告:不要让琐碎的事务缠住你的思想,不要让市场经济的喧嚣夺去你的注意力,应当像司芬克斯一样抬起你高傲的头颅,为的是追求正在被遗弃的真理!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