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的缘分
命运特别眷顾我,让我和导师之间的交往有一个很深的渊源。1989年我在母校北师大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一位没有给我们85级上过课的年轻老师,那时让我有了初次认识导师、接受她亲自指导的机会。她帮我们选择的方向是她当时研究的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内容,思路清晰、作风严谨,而且在当时让我和我们班的另一位同学分工合作的做法也确实让我们感觉到新鲜、有趣、有益。我尝试着写出了我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也奠定了学术生涯中第一次研究和写作的方法论和思想论的基础。
1998年,我评上副教授以后申请到北师大的高级访问学者的学习机会。那时,北师大二级组织是系,庞丽娟教授是教育系学前专业唯一的博导,听别的前辈说,她评上博导的年龄在当时的学界是非常年轻的,32岁。我跟读的时候,仅比我长4岁的导师已经在带博士,做的方向是儿童社会性、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还与美国等国家有横向的课题研究。当时高级访问学者的申请过程很严,通过对我专业背景、工作背景、科研背景的考察,我得到了当年唯一一个计划内访问学者的名额。记得刚进师门,每天紧张的研讨;频繁深入一线到幼儿园的访谈、观察、考察;听国内外顶级学者的讲座以及庞导面向学界、研究团队、师门的讲座、演讲;特别是师门内思想激烈碰撞的团队研讨和互相帮助,脑力激荡,让我兴奋、给我冲击,让我逐步体验到一支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勇于进取的团队的魅力!更可贵的是,当时导师还同意我随叶子博士一同参与她师幼互动的研究。设计时一遍遍精心的推敲、收集信息时严谨的态度、对待幼儿园园方和一线老师的那份尊敬和敬意、跨学科读许多书籍的那种视野,让我感到做学问不单单是为了完成一个课题、看若干本书,而是一种思想论、方法论、实践论、交往论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实力的体现。这种经历让我对做学问产生了一种破除神秘而充满神圣感的敬畏和向往,这也奠定了我以后放弃发展正旺的仕途专攻学问,增加才干,准备学成归来,用更高的学识和视野以及人脉影响,报效学校的决心。
那一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写出了8篇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文章,分别在《学前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有的文章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当时虽然评上副教授,但是,写作方面还带有较大的随性和个性色彩,导师从选题、构思、文章的逻辑、写作的表达等多方面给我指导、反复修改,让我逐步感受到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科普论文等多种论文的不同文风、要求、功能以及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也是日后我立志考取北师大博士,追随导师进行更加系统的长期的正规训练,弥补自身许多不足,成为师门正规军的一种动力! 学术提升与生活态度的淡定
在我生命中一段非常幸运的时光,就是在2002年有幸考取了庞丽娟教授的博士生,从此掀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进入博士阶段学习之前,我已经有6年的行政管理的经历,这段经历使我知道我的需要、面临的问题、专业的发展需求以及我所在学校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我进一步求学的动力,也是我懂得珍惜时间的一个关键。然而长期的这种工作状态,一坐在电脑前,每天保证10小时左右的写作、思考、研究以及研讨,对别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对我来说却成了一个挑战。P17-19
2010年9月15日,在辽宁北票召开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辽宁分会常务理事扩大会上决定,编辑一本反映辽沈大地北师大校友风采的书。2012年6月初、2012年11月中旬,在锦州渤海大学和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召开的常务理事扩大会上,与会校友就本书的编辑宗旨、撰写内容、编排格式、作者队伍的协调、文献资料的使用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
截至2014年初,我们共收到各地校友诗文40余篇。来稿中,一部分是对有突出贡献的校友的访谈,生动地记述了这些有代表性校友的经历、业绩、性格特点和道德风貌。另一部分记录了北师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的片片浪花。徜徉其中,使人深深感到校友们对母校的诚挚祝福和殷殷情谊。这既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情怀实录,也是一部研究、总结校友工作和社团经验的可贵史料。
2014年10月15日下午,在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辽宁分会会长于文明教授召集的商讨本书编辑出版的工作会议上决定,一是将校友访谈录部分扩充,收录更多有突出业绩的校友,将来方便时另行出书;二是将反映北师大校园生活感人故事、师生深情、同窗之谊等部分文稿先行结集予以出版。
巍巍北师大,悠悠百十年,栉风又沐雨,气象万万千。收入这本集子中的文章,因其厚实的文字和老照片,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回忆是美好而温馨的,尽管夹杂些许苦涩和酸楚。从中,我们看到了学兄学姐暮年的一抹灿烂,记住了学弟学妹青春的无数笑靥。很荣幸有这次编辑工作的机会,使我们与北师大辽宁学子们在书中一次又一次相聚相拥,纵然是瞬间,也充满着幸福和温暖。
书中还收录了几篇记述已故老校友生平事迹、情系母校的文章,以示缅怀。斯人虽逝,但仍与我们同在。北师大,永远有你,有我,也有他!
会长于文明教授撰写了序言,并题写书名。
本书的出版,得到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孙继国、王家铧、于全有等诸多校友在通联、组稿、编排、审校、大事记的撰写、校友名录的收集等方面出力尤多,沈阳师范大学科信软件学院裴景瑞老师协助进行了封面设计,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5年10月25日
适值纪念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百年华诞之际,筹编已久的《天辽地宁忆京师——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校友情怀录》一书书成,实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辽宁分会成立于2008年5月。承蒙校友们的信任与厚爱,我被推选为辽宁校友会会长。记得省校友会在组织过几次有意义的活动之后,在2010年初的一次讨论校友会年度工作计划的理事会上,有的学长提出校友会可否由我牵头组织编写一部反映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校友的情怀与风采方面的著作这样一个动议来。
能够为历史、为未来留下一段珍贵的时代记忆的事情,其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古贤既已洞悉:某些事物存在的意义,恰在于它的“无用之用”。而为校友服好务,本又是校友会的重要宗旨之一。有鉴于此,面对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动议,我建议在议定前先征求一下各地校友们的意见。后经2010年9月在北票召开的省校友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讨论议定,并迭经2012年6月在渤海大学召开的省校友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进一步研讨倡行,以及后来在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地多次召开的专题研究会爬梳剔抉、统调协进,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今天的这样一部书。应该说,在浮泛轻躁仍不时喧嚣于市井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家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研讨并完成这样一件没有任何报酬、只有辛劳与汗水的事情,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
在这部很有纪念意义的书中,校友们以其对母校特有的眷念与深情,从不同的视角与维度,不同程度地再现了缕缕京师烟波、辽海情缘。这里,既有对母校的京师风范、家国情怀、春风墨韵、夜雨书声的记忆,也有对母校的地灵人杰、俊采风流、滋兰树惠、润雨煦风的眷念,还有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云路、学海揽珠、风华雅韵、意气方道的感慨,更有对不忘母校教诲、扎根于辽沈大地上的校友们所特有的关东风韵、辽海情怀、傲雪励志、践行壮业的怀恋……字里行间,京师人所特有的信念与追求、风范与情怀,无一不在诠释着京师的精神,牵动着作为一个京师人对母校的那份萦之不去的情感,慰藉着作为一个京师人的那份梦牵情绕的眷恋。
岁月沉香,意切情殷。那份历久弥新的情愫,那份不曾淡去的激情,那份站在灵魂高处的回眸,连同那奔淌着汩汩情思的文字一道,流甘溢醇,馨香而陶然。
多少年来,无数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校友情系母校,心倾大业,以京师人特有的素养与品格,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敬业,堪当重任。他们掬丹心献事业,研朱墨写春秋,汗沃热土,情洒辽海,不仅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而且也使母校的精神与根脉深深地植入了辽沈大地之中,植入了这片流淌着他们的青春、热血、情感与汗水的沃野之中。尽管这部书中所呈现的内容仅仅是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也算不上怎么雄壮,谈不上如何伟岸,却于平实而不平庸中,足以窥见根植在这片沃土上的京师人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风范与情怀。
有言道:呕血心事无成败,拔地苍松有远声。这部书中所显示出的根植于辽沈大地上的京师人的不平庸的过往,已经昭示了他们天辽地宁苍穹下的不平庸的未来。
是为序。
2015年8月9日于沈阳
在于文明主编的《天辽地宁忆京师》这部很有纪念意义的书中,校友们以其对母校特有的眷念与深情,从不同的视角与维度,不同程度地再现了缕缕京师烟波、辽海情缘。这里,既有对母校的京师风范、家国情怀、春风墨韵、夜雨书声的记忆,也有对母校的地灵人杰、俊采风流、滋兰树惠、润雨煦风的眷念,还有对莘莘学子的成长云路、学海揽珠、风华雅韵、意气方道的感慨,更有对不忘母校教诲、扎根于辽沈大地上的校友们所特有的关东风韵、辽海情怀、傲雪励志、践行壮业的怀恋……字里行间,京师人所特有的信念与追求、风范与情怀,无一不在诠释着京师的精神,牵动着作为一个京师人对母校的那份萦之不去的情感,慰藉着作为一个京师人的那份梦牵情绕的眷恋。
多少年来,无数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校友情系母校,心倾大业,以京师人特有的素养与品格,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敬业,堪当重任。他们掬丹心献事业,研朱墨写春秋,汗沃热土,情洒辽海,不仅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而且也使母校的精神与根脉深深地植入了辽沈大地之中,植入了这片流淌着他们的青春、热血、情感与汗水的沃野之中。尽管于文明主编的《天辽地宁忆京师》中所呈现的内容仅仅是这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侧面,也算不上怎么雄壮,谈不上如何伟岸,却于平实而不平庸中,足以窥见根植在这片沃土上的京师人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风范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