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
分类
作者 肖亚洲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地处晋西黄土高原的山西石楼县,与《人生》、《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清涧县,中间仅隔一条黄河。以《人生》、《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昔日的高加林、孙少安们,有着怎样的欣喜与痛感?为时代大潮所裹胁的乡村,又将去往何处?在《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一书中,作者肖亚洲将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

内容推荐

《厚土(一个清华学子对晋西农村的调查纪实)》是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扛鼎之作。全书共八章,作者肖亚洲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却漫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高原印象

 第一节 黄土

 第二节 黄河

 第三节 窑洞

 第四节 吃水

第二章 枣殇

 第一节 枣病

 第二节 枣贱

 第三节 制枣

第三章 代际

 第一节 韩增张

 第二节 张狗蛋

 第三节 王丑儿

第四章 生计

 第一节 王保

 第二节 曹海利

 第三节 冯红刚

第五章 公共政策

 第一节 一村一井

 第二节 退耕还林

 第三节 易地搬迁

第六章 救救孩子

 第一节 郑校长

 第二节 复建村小

 第三节 并校

 第四节 金锁

第七章 乡村婚姻

 第一节 转转

 第二节 枣花

 第三节 “劫婚”

 第四节 光棍村

第八章 村治

 第一节 告状

 第二节 贤人治村

 第三节 第一书记

后记

试读章节

从山西省省会城市太原坐大巴到石楼县城,翻山越岭,需要走200多公里。车过汾阳市,平川地渐渐变得狭小起来,公路两边进入视线的逐渐变成山了。

进入石楼县境,车窗外看不到平坦的土地。这里是晋西黄土高原了,峁连着梁,梁连着沟,看不见成片的稼禾,也看不到农人。一切与生命有关的绿色都被黄土切割得一块一块,形不成规模。黄土峁、黄土沟、黄土梁、黄土塬,目力所及,皆是浑黄苍凉。黄土高原久经风雨冲刷剥蚀,沟沟坎坎,刀刻斧劈般深刻凝重。

沟壑,是这里最寻常的存在,一条连着一条,一片连着一片,重重叠叠,没有尽头,覆盖了整个晋西。它们以一种伤痕的姿势,伫立于黄土之上,主宰着高原。崖畔的阳坡上站立着枝干盘曲嶙峋,呈现出一种说不清形象的酸枣树,似乎无人在意它们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泛绿、开花的,什么时候结果、枯萎的。路边的草长得稀稀矮矮。

贫瘠的土地自知不会有大的收成,但终究没有荒芜下去,以浅嫩的绿色,昭示着生的希望。庄稼漫铺在山坡上,星星点点。近一点的地块,谷稞和玉米看上去了无生气,努力地举着叶子。梯田以外的庄稼地是一点点抠出来的,大者似球场,小者如炕席。这里的人们几乎不舍得放过任何一点能种植的地方,只要下得去脚,能站得稳,就要在春天撒下几粒种子,等待瘦弱的几棵能够有所回报。

这使我不得不思考黄土高原与中南地区家乡平原的区别。平原是舒展、洒脱、肥沃、丰腴的,夏天收麦子,秋天割水稻,四季有鱼虾,真正绝收的年景是不多见的。多样化的生态,使其有着应对生存困境的天然缓冲。相比平原获得生存的便易性,黄土高原是凝重、贫瘠、内敛的,黄土的颜色似乎永远多于绿色,透着一种生存的渴望。它苦难的底色,让人无来由地生出与宿命有关的联想。

还好,一路上大巴车小心地避让着横冲直撞的拉煤大货车,虽然速度受限,但没有出现长时间的交通堵塞现象。在被颠簸得七荤八素之后,大巴车终于驶进一个相对宽阔的山沟,进入石楼县城。从太原到石楼,全程用时近四小时。

张老师早早在车站等我。他是本地人,已退休。他建议我住县城条件较好的宾馆——迎宾楼。房费还算便宜,内部价一天150元,还干净,但很快领略到小城的种种不便。先是电脑网线怎么也连不上,服务员上来鼓捣好一阵,还是不行。后来从前台接待获知,整个宾馆的网络昨天上午就出了故障,已报修。今天能否恢复正常,尚不可知。接着是热水问题,怎么放,水都不热。

环视县城,土黄色的窑洞依着山势,高叠到山顶,低延到沟底。大城市有的很多东西,小县城都没有。县城毕竟小,街道和楼房都小了好几号,带着岁月的痕迹,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不宽的街道上,小汽车、大货车、摩托车呼啸而过,在一处路口东张西望几分钟,才快速而谨慎地走到对面。

石楼县城东高西低,黄河的一条支流屈产河穿城而过。河里无水,垃圾堵塞了河道,有挖掘机在清淤,挖出黑乎乎的淤泥。河道两侧建筑显得杂乱无章,多为低矮楼房,也有几幢高层建筑,显得很是突兀,看上去没有什么入住率。张老师说,这是前两年房地产虚热的结果,连偏远的石楼县城都未能独善其身。

和张老师出去吃饭。街上的行人急匆匆地躲着太阳,就近到有遮挡的建筑下寻找阴凉。路边烟酒店里,几个身着背心的男人在打扑克。正是午后生意清淡的时候,饭馆服务员伏在桌子上打瞌睡,墙壁上电风扇摇头晃脑发出“呼呼”的噪声。饭馆老板跟张老师似乎很熟悉。“一天难有三桌客。关门吧,也没别的可做。”老板一边倒茶递烟,一边感叹道,除了偶有结婚、过生日的包几桌酒席,县城的餐饮没什么消费。

石楼县虽偏居一隅,斗城僻壤,却历史悠久。据石楼县志载,其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中晚期。此地商为浊国,春秋为屈邑,汉置土军县,魏时为吐京县,隋时改名石楼县,沿用至今。

石楼位于晋西,东依吕梁山,西濒黄河水,南、北、东分别与临汾市的隰县、永和县及本市的柳林县、中阳县、交口县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辖4镇5乡134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总面积1808平方公里。

P1-3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厚土》一书,是我校一位“90后”新闻专业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所撰写的“三农”调查纪实。虽然它反映的只是当下我国一个相当局部的地域——晋西吕梁山区石楼县的农村状况,但是,这部纪实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看到了“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复杂场景,看到了生活、劳作在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挣扎、奋斗与艰辛,他们的喜怒哀乐历历在目,如此真切;也看到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农村政策、发展地方经济、努力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与无奈,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让人感慨。

非常感谢作者肖亚洲同学在第一时间给我送来了这部书稿,使我得以先睹为快。它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农村画卷,让我读来心潮起伏。久久不得平静!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读到的反映农村基层情况如此真实的文字记录。书中记录的内容,涉及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及婚嫁习俗,以及农村基层政府公共政策落实与乡村治理的现状,内容之丰富,场景之真实,人物之鲜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书内容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时事评论,而是田野考察和人物访谈的真实记录。而作者又没有停留在简单记录、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对于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相当深入的思考。比如,在调查关于“退耕还林”政策落实情况时作者发现,一开始农民对国家政策吃不透,有顾虑,持观望态度,于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鼓励山地流转,倡导大户承包山地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本来这是一种政策创新,但结果出现了一大批“承包大户”,其中还不乏村干部甚至部分县直机关的干部插手承包几百上千亩山地。他们中很多人目的在于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每年少则五六万,多则十来万,八年下来数目相当之大。然而问题还不止于此,有些大户只领钱、不种树,验收的时候糊弄一下。由此,“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的效果被大打折扣,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据此,作者直率地指出:“退耕还林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策失效”问题,建议“应该修补制度上的漏洞”。可谓一针见血。

又比如,在调查关于农村教育改革情况时作者发现,随着这些年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运动急速推进,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吕梁山区,居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孩子到更远的学校上学,或寄宿,或老人带着孩子在县城租房子陪读,成本全部转嫁到农民身上”,由此导致部分村民“因学返贫”和“因学更贫”这种始料不及的情况。于是。作者呼吁:“对于贫困地区农民最真实的需求,我们(那些政策制定者)到底了解多少?”我们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一定要“顺应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这直指我们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软肋”。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作者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对“三农”问题如此饱含感情、充满关切?为什么对其中各种复杂问题能有如此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在读完本书的“后记”之后终于有了答案。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农民的子孙”,生命里或许携带有农民的基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进入石楼之前,我一直对黄土高原怀着隐秘而炽热的向往,有一种剪不断的情愫。”这种发自内心的对广大底层百姓关切的博大胸怀,体现了一个青年学者对社会的深厚责任感。而他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又受到许多学者的影响,切切实实地认识到“乡村何去何从,意味着中国何去何从,乡村治理依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这样一个看似简单但又非常深刻的道理。因为,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治理者都必须深刻认识的一个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作为一名“90后”在校大学生,作者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定力,非常难能可贵。

当然作者也是幸运的,他在大学里受到了“自强不息、厚德栽物”校训的熏陶,也得到了师长们的谆谆教导:“要勤于思考,追求理想,同时也要关注现实,勇担责任。”于是,他付诸实践了,把自己“置身于厚重的土地,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眼睛观察现实,用心灵感受农民”。然后,作者也非常清楚,以他“仅有的一点学识和学养,无力为救赎乡村社会的艰难处境找到处方”,他“只能尽可能以包容、客观的立场和眼光,去发现和呈现一个‘远未实现现代化搬溢着现代性’的转型期乡村社会生态,去解开被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有意或无意忽略了的真实境况”。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不易。作者最后希望,他的这些文字记录“能够成为观察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14个集中连片地区内521个县的一个窗口”。我真诚地希望,本书揭示的一系列农村现实问题,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重视。

通过多年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我觉得,中国“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尚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需要一批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有相当把握的战略家制定出适时的、因地制宜的政策,还需要一批对社会经济运行实际情况有清醒了解的政策实践家任劳任怨地工作,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投入和奉献。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标,上上下下一道努力,中国的以上问题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

是为序。

后记

农历乙未年腊月二十六,正值立春。这一天,我结束在石楼县的调查,启程返京。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早来的春雨,请不要吝啬,让贵如油的甘霖洒遍、浇透这片干坼的黄土地,孕育出满目生机。

在寒冷的日子陪我走村串户,张老师感冒一场,尚未完全恢复。一大早,他赶过来送我,一定要我带上两袋红枣和一袋小米。他告诉我,前山乡的乡亲特意挑选出个头大的红枣,吩咐他捎给我;小米是和合乡的乡亲托他转我,是垴畔上自家地里的出产,施农家肥、没用过农药。脑海顿时冒出一个个憨厚朴实的乡亲形象,黄土地上的人啊,就是这样热情好客、重情重义。

车过石楼县城,街道两旁卖春联年画的、卖金银箔烧纸的、卖瓜子柿饼的、卖豆腐豆芽等各种蔬菜的,一摊挨着一摊。推自行车的、骑摩托车的、开三轮车的,满大街都是忙着采购年货的人流。

过了腊月二十,石楼人似乎都忙碌起来,蒸煮烧烩,油炸煎炒,祭祀打扫。黄土圪崂、黄土洼里的父老乡亲,掰着指头算计子女们的归期,一边在大槐树下的石碾、石磨上用传统方法滚米、磨面,准备过年的吃食,一边朝通向村口的那条路眺望。外出打工的人们,这几天陆陆续续返乡。穿着皮靴,提着大包小包,披着花花绿绿外套,围着五颜六色丝巾的姑娘媳妇不时从路上走过。乡村的大路小道连起了一家家的牵挂,平时空寂的村庄顿时有了人气和活力。

离开石楼的前一天,我在灵泉镇东卫村看到,身着大红大绿的婆姨汉子,头系白羊肚子手巾、身穿白汗衫的老汉娃娃们,正在排练伞头秧歌。锣鼓声、唢呐声交织在一起,激烈沸腾,响彻山谷,透着高原人特有的生命张力。春节期间,村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拜年,俗称“沿门子”,也称“闹红火”“送锣鼓”。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即兴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三孔窑洞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主人会不停地给秧歌队敬烟敬酒,送醉枣装花生。

手指灵巧的婆姨们握着小剪刀,咔嚓咔嚓地剪出一个个胖猪和瘦猴。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白格生生的窗户纸上,会贴上神气活现的龙凤麒麟、牛羊猪兔之类五颜六色的窗花。辞旧岁、迎新春的传统被石楼人一如既往地恪守着。

酷暑严寒,四进石楼,“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渐渐习惯了这里的饮食、方言、气候和生活节奏,融入他们的喜怒哀乐,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尽管这里的乡亲都明白,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在交往中,他们只要觉得你不虚不妄,是相互可以平视的人,是可以交心和谈得来的人,也大不会拿你当外人。他们一个个本身都是实在人。

进入石楼之前,我一直对黄土高原怀着隐秘而炽热的向往,有一种剪不断的情愫。这种情愫的缘由,除了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子孙.生命里或许有着贫贱的基因,再就是来自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诠释了平凡和苦难的巨著,就像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镜像,都鲜活地保存下来。它几乎可以当作是黄土高原农村当代史史料。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我们最终要彻底改变我国的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落后的生活观念和陈旧习俗,填平城乡之间的沟堑。我们今天为之奋斗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也是全人类的目标。”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性困境,实质是发展问题,表现为发展的困境,最根本的表现在于乡村与国家的复杂关系。正如学者李佐军在《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一书中所说,“几千年来,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沉默还是怒火,决定着一切朝代的兴衰存亡;农民是积极还是消极,决定着社会是前进还是停滞;农民是拥护还是违抗,决定着所有政治家的政治生命是存活还是死亡;农民是支持还是反对,决定着所有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乡村何去何从,意味着中国何去何从,乡村治理依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乡村建设和发展最不缺乏的是清谈雄辩和书斋里的隐士。坐在象牙塔里想象底层的光明或黯淡,纵有造福底层的愿望,也可能背离底层福祉。

进入大学之后,我一直觉得应该写点跟黄土高原有关的文字。以《平凡的世界》为起点,再回头审视这30多年来的中国农村,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着怎样的欣喜与痛感?为时代大潮所裹胁的乡村,又将去往何处?

如果路遥在世,《平凡的世界》一定会有第四部。

……

调查过程中,我曾多方努力,试图拜访石楼县政府主要领导,希望从更为宏观的层面了解和认识石楼。与县政府办相关负责人多次进行沟通,说明调查写作意图,却终未能如愿。对此,我只能表示理解。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以最为真诚的心,祝福这块土地,祝福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虽然相距遥远,但媒体上任何与石楼相关的资讯总能拨动心弦。2016年春节以来,亦即我离开石楼以后的这段日子,从新闻报道中陆续看到“石楼县委书记护送107名护工进京就业”。护工护理培训和输出被列为石楼县今年精准扶贫的重点工作之一;看到“石楼县餐饮行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在青岛开班”,县委县政府鼓励在青岛的石楼籍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帮助更多贫困乡亲走出大山;看到“中广核石楼龙交50MW风电项目基础工程开工”;看到“石楼县年处理天然气15亿方集气站工程开工”,有望成为对县财政实现翻身贡献最大的项目,令我兴奋不已。这些行动和变化,实实在在,正是那片厚土上的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  本书的调查写作得到了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党委书记金兼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李彬、王君超,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兼校史研究室主任范宝龙,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指教,这本书从调查到写作都是难以完成的。

在我调查的全过程,网易吕梁提供了交通上的极大便利。在那样一个偏僻之地,如果没有交通方面的保障,调查走访几无完成的可能。我作为网易吕梁的创办人之一和名誉总编辑,平时为网站发展所做的工作甚少。他们陪同我调查了石楼“枣树生病”“一村一井”“村小复建”和“女羊倌曹海利”,我在调查结束时执笔撰写了这几个方面的初稿,部分内容应他们要求曾刊发于网易吕梁,权当作对他们鼎力帮助的一点回馈,此次一并收入本书。

作者2016年4月于清华园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反映的虽然只是当下我国一个相当局部的地域——晋西吕梁山区石楼县的农村状况,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看到了“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复杂场景,看到了生活、劳作在这片贫瘠黄土地上的人们的挣扎、奋斗与艰辛。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读到的反映农村基层情况如此真实的文字记录。在社会相当浮躁、物欲横流、社会价值观严重偏离的当下,作为一名90后在校大学生,作者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思想定力,非常难能可贵。这本书堪称大学生社会调查的扛鼎之作。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

这是一部厚实、大气、凝重的作品,以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用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和大量鲜活的事例,真实地描述了晋西黄土高原农民的生存现状,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生态的重大嬗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农村实地考察报告。通过此书,我们看到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乡村所经历的欣喜与痛感、乡村所承载的重负与希冀,并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

本书记录了一个黄土高原县域的命运沉浮,以非虚构写作笔法,真实记录十几个个体的不同命运,镜像式呈现当下乡土社会,映射出一幅浓缩版乡村命运图,让我们看到了西部地区乡村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寻求城市化中国的情感共鸣,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范本。

——“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