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阳著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选择鲁迅一生的早、中、晚三个点,分为《会稽耻》《野草梦》《怀霜夜》三部曲。是力图全景式地再现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长篇文学传记,旨在刻画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的心灵史,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怀霜夜》,以上海鲁迅晚年与瞿秋白等的友情为主线,展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围绕在鲁迅身边的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以及当时革命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 书名 |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之怀霜夜)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张梦阳 |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梦阳著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选择鲁迅一生的早、中、晚三个点,分为《会稽耻》《野草梦》《怀霜夜》三部曲。是力图全景式地再现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长篇文学传记,旨在刻画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的心灵史,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怀霜夜》,以上海鲁迅晚年与瞿秋白等的友情为主线,展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围绕在鲁迅身边的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以及当时革命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张梦阳著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之怀霜夜)》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各色人物的众生相为依托,呈现晚年鲁迅精神的复杂性和道路选择。描述了晚年鲁迅与瞿秋白、萧红、章太炎、外国友人等的交往以及临终前的矛盾与苦闷并由此产生的对中国复兴、人类苏生的希望。 鲁迅研究虽然持续近百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史实存有疑难,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无法验证。例如“两个口号”的论争等问题就存有多种说法,作者采取的方法是:尽全力搜寻所有的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然后,用白描的笔法把事实写出来,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其他问题也是这样做的。 目录 序幕 上海外滩 外滩夜影 杨之华 大陆新村九号 第一章 秋之白华 秋白囚室 石榴树 医生和记者 “劝降”和“审问” 就义罗汉岭 第二章 诸夏怀霜 人生知己 《海上述林》 之华思秋 第三章 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 为秋白辩护 一面 第四章 三弟一家 周建人 王蕴如 周晔 第五章 相濡以沫 壶套暖心 “文学家的女人” 爱情的结晶——海婴 第六章 北平忆旧 俞芳 李霁野 苦雨斋 第七章 杂文战场 《申报?自由谈》 正义的声音 《清代文字狱档》 《病后杂谈》及其之余 病后杂谈 “悬想” 第八章 胡风与梅志 迎风返国 结识鲁迅 情遇梅志 “皇宫”里的家宴 《故事新编》 第九章 萧军与萧红 “两萧”传奇 来到上海 鲁迅的宴请 首访大陆新村九号 给《生死场》写序 第十章 “横站” 弄堂“阿金” 当局的监视 内部的隔阂 第十一章 外国记者 山本实彦 斯诺 史沫特莱 第十二章 雪峰回沪 冯雪峰 棘手的工作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宋庆龄的信 代笔拟稿 仲夏夜的晚风 第十三章 萧红的苦闷 “两萧”的矛盾 萧红烟云中的鲁迅 萧红东渡 第十四章 答徐懋庸信 徐懋庸 周扬 茅盾 巴金 第十五章 写于深夜里 “第一个师父”与“暗暗的死” 《“这也是生活”……》 《死》 《女吊》 未完成的著作 《三十年集》 第十六章 探视者 增田涉 许钦文 徐诗荃 第十七章 临终前的活动 《海上述林》上卷成书 “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木刻展览会 怀念章 太炎 访问鹿地亘 第十八章 鲁迅之死 病情恶化 内心独白 紧握广平的手离世 哭别 第十九章 葬礼 鲁迅逝世后的巨大反响 万国殡仪馆 万国公墓 北平的悲痛 萧红在日本的哭声 尾声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秋之白华 秋白囚室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第三十六师在福建长汀的驻地,曾经是汀州试院和龙山书院以及汀郡中学堂,此时重兵把守,壁垒森严。 红色的墙壁,圆形的墙檐,坐南朝北,大门两边是两座长汀特有的瘦长石狮。两个穿黄色军装的士兵,持枪守在门口两边。走进拱形的红色大门,满是持枪的黄衣兵士,气氛阴森。但桂花香气扑鼻而来,大院里一棵老樟树后面,立着株巨伞似的四季桂,开满浅黄色的小花,有如晴朗夜空中的点点繁星,闪射异彩,清香醉人。桂树下洒了一地金黄的“花魂”,至死要将余香吐尽。 桂花树旁边是一双柏树,直矗云天,据说此“双柏”植于唐代大历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清代大学者纪晓岚曾在试院做过监考,常在“双柏”下散步。 沿着古树间的甬道往前走,是一座翘着黑色尖檐的大殿,殿内曾经是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会场。现在则是三十六师的师部,师长宋希濂就住在楼上。进殿往里,从左后门出去,右拐,进里院,又见两株四季桂,喷吐着桂花香气,只是比大院中的小些。 出里院左门,右拐,往南走过一条狭长的小道,到头再右拐,沿殿堂后窗和大院红色后墙间的过廊西行,就见砌筑齐整的灰色砖墙和一扇拱形的小门。出门右拐,又是一狭长过廊,从左侧的小门进去,是一座小院。院内北面是高耸的黑檐白墙,南面是两间陈旧的小屋。墙、屋之间是鹅卵石铺地的狭窄院落。走进东边的小屋,北墙靠着一个茶几,两边各有一把原木色的旧椅,一把有扶手,一把没有。从隔断小门进到里屋,见南墙边放着一张单人床。床上铺着白色被单,床东头是叠得整整齐齐的青白薄被,西头放着枕头。床边东墙立着木制脸盆架,北边玻璃窗下摆着一张书桌,桌上放着两匣线装书,旁边是青瓷笔洗,笔架。架上有一大一小两杆毛笔和两支篆刻刀。一台圆砚压着一叠中式信纸,正中端端正正摆放着一个打开的黑漆布面练习本子。桌前是一把旧式的椅子。桌右是屋门,可以出门来到院落。 只见瞿秋白坐在床边,黑色上衣,白色裤子,脸色苍白,戴着眼镜,左手扶腿,右手支床,压着一页稿纸,陷入深深的沉思,像是酝酿着诗篇…… 秋白,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诞生在江苏常州府旧城南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一家书香门第。他所属的瞿氏家族,世代读书,世代做官,不仅代代研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而且许多人深谙琴棋书画,多才多艺。秋白的叔祖父瞿庚甫和父亲瞿世玮,都是在画家传略上有条目的人。三伯父瞿世璜擅长篆刻。秋白从小受到诗书熏陶,向长辈学习过绘画、篆刻。他在家族中排在“懋”字辈,谱名懋淼,字熊伯。 出生时,父母发现他的发际呈双螺旋形,即“双顶”,于是给他取乳名“双”,小名阿双或阿爽,后来他自己改为阿霜。他母亲江阴金璇,字衡玉,是位好佛的才女。秋白少年时代受其母影响很深。他在《金刚经》上读到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后,说人生既如朝露,当亦如秋霜,乃改小名为阿霜。他的一位表姑知道后说:“你用霜为名,不免有点凄厉。”秋白说:“我这个霜不是瓦上霜,而是做霜中之杰。”于是上学读书后,学名起为“瞿霜”。他又自起别号瓠舟、秋白、涤梅、铁梅。其中“秋白”,直接从“霜”字演化出来,成了他最常用的名字,意为像霜雪一样洁白纯净,清明晶莹,不随俗流。 P12-13 序言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选择鲁迅一生的早、中、晚三个点,分为《会稽耻》《野草梦》《怀霜夜》三部曲。是力图全景式地再现鲁迅和他那个时代的长篇文学传记,旨在刻画鲁迅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痛苦的灵魂的心灵史,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展现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会稽耻》,以绍兴鲁迅青少年时代从小康到没落的坎坷经历为主线,展现晚清中国社会的腐朽、没落与少年鲁迅——樟寿的精神成长。 《野草梦》,以北京鲁迅中年写作《野草》《彷徨》时期与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许广平爱情的纠葛为主线,展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与文人心态。 《怀霜夜》,以上海鲁迅晚年与瞿秋白等的友情为主线,展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围绕在鲁迅身边的各色人物的社会众生相,以及当时革命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不同时期,鲁迅生活的环境不同,三部曲表现的风格亦不同,《会稽耻》突出绍味,《野草梦》突出京味,《怀霜夜》突出海味。三部曲近一百万字,三部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成书。 《怀霜夜》是《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的第三部,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围绕在鲁迅身边的各色人物的众生相为依托,呈现晚年鲁迅精神的复杂性和道路选择。描述了晚年鲁迅与瞿秋白、萧红、章太炎、外国友人等的交往以及临终前的矛盾与苦闷并由此产生的对中国复兴、人类苏生的希望。 鲁迅研究虽然持续近百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史实存有疑难,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无法验证。例如“两个口号”的论争等问题就存有多种说法,笔者采取的方法是:尽全力搜寻所有的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然后,用白描的笔法把事实写出来,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其他问题也是这样做的。但一个人的眼界、视野、能力终归有限,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 本书是在广泛搜集、校核鲁迅回忆录和有关史实基础上辅以笔者的文学想象与学术评议综合、融汇、“炼化”而成的。文中使用了大量回忆文章,所有资料标题都附在书后的参考书目中,有些在文中加了注释或变换为引文字体。但有些部分,为了行文的流畅和保持历史现场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没有这样做。特向回忆文章作者与读者说明,并请鉴谅。 后记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是关于怎样认识人和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评价历史人物的哲学。 欧文·霍姆斯说过:“关于人的科学研究是所有学问中最艰深的一门学科。”而鲁迅不愧是中国近代最复杂的文化人物,对他的认识与评价,也是最为复杂、艰深的一门学问,直接反映和牵连着对其他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呈现出整个民族关于人的研究的科学水平与思维境界。 真正的学术必须以科学的求实精神为本。无论你多么反对或者多么崇敬的人,都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以求实的精神进行准确的分析。这就是胡适所说的“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胡适正是以这种极为可贵的学理精神对待鲁迅的,虽然在政治上是对立的,然而却“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确实,“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 我构思数十年、历时十三载撰写的近百万字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就是旨在履行这一历史使命。 二十世纪,我提出过“‘还原’鲁迅”的口号,但在二十一世纪写作《中国鲁迅学通史》时,就发现“还原”这个提法是不够科学的。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因为万物皆变,此河流已经不是彼河流了。不错,一切都在变化,很多事情根本无法回到过去。所以,对于历史上的人和事,只能努力寻找近于真相的史实,不可能完全“还原”,因而改提“返真”。 追求史事之本真是历史研究的终极目的之一。人们与历史的距离总是渐行渐远,正所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庄子·秋水》)。要追寻其真实面貌,尤为繁难,但仍需要有意愿为此孜孜以求者。 作为一个稀有天才,又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存在的鲁迅:有和常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失误,存在一些超乎常人的怪脾气和怪性格,但却具备着常人所没有的极其难得的思想天才与文学天才;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又常出现平庸之人没有的激烈和偏至,而他说出的许多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却往往包含在这种“深刻的片面”中。这样的鲁迅形象,可能比那种“偶像化”或“妖魔化”“俗人化”的鲁迅符合实际,也有益于人民对鲁迅的理解与接受,以纠正各种偏离和扭曲,使鲁迅及其作品长久渗透进人们的心中。 像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天才与文学天才,终生思考、日夜揪心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问题,而是整个人类向何处去、应该有怎样的灵魂这些根柢性的大问题。 只有升华到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意识到自己又敢于成为自己”的灵性之人,才可能感到灵魂痛苦这一层次。他们“最后还是不能实现自己”,因而感到最深的灵魂苦痛。 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历来有两种:一种是谀墓性解读,另一种是鞭尸性解读。谀墓,就是对死去人的一种不加分析的纯粹的歌颂;鞭尸,则是不加分析的一律颠覆。我认为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科学的。 历史上对鲁迅一直存在一种鞭尸性解读。鲁迅逝世后,苏雪林对鲁迅的诋毁、谩骂和最近香港出版的所谓新鲁迅传,就是对鲁迅的鞭尸。而对鲁迅的种种“神化”性的传记,则属于谀墓。 鲁迅赠给增田涉的郑板桥那两句诗:“搔痒不着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精。”其实就是鲁迅对后人提出的告诫,告诫人们在写作他的传记时一定不要采取盲目赞颂的谀墓的态度,而要作人木三分的深刻、精辟的科学批评。 其实,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完成了从谀墓到写人的现代转变。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传记作家笔下的人物,就总是头戴大礼帽,身着燕尾服,仪表举止笨拙滑稽,并且无不被描绘得尽善尽美。他们作传的目的就是为了颂扬,所以必然为尊者、贤者、亲者讳,把传主塑造成理想的完人。这种谀墓之风,被鲍斯威尔扭转了。他所开创的近代传记重在表现特定时代环境里的人生,完全用写实的方法,如实地暴露传主的缺点,还传主的真面目。对此,麦考莱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说道:“如果荷马是第一名诗人,莎士比亚是第一名戏剧家,德莫西尼士是第一名演说家,那么,鲍斯威尔便毫无问题是第一名传记家了。”因为这种传记学的现代性转变是与现代思想运动、与人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种转变,传记学就不能算是走上了现代的科学轨道。 而要实现传记学的现代转变,首先必须从哲学上、思维方式上进行变革。《苦魂》所致力的就是这种变革。 所有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质上都是诗。所谓诗学,就是将生活中可以成为诗的原料提炼、融合、升华到诗的境界,使之陶冶、熔铸、打磨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学问和手段。 既然写作这部大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增加自己的声誉,也不是为了赚取高额的稿酬,改善自己的生活,而纯粹是为了“返真”,尽最大可能返还鲁迅及其历史时代的本来真相,使更为广大的读者看到近于真相的鲁迅,于是就自定了以下诗学原则: 一、不是一味追求情节离奇、制造悬念的炫技之文,更不是媚俗从众、以感官愉悦、吸引读者的游戏之作,而是蕴含深邃哲理的诗化的文学传记。 二、主干严格以经过缜密考证的史实为基础,绝对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戏说。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本质真实的前提下,允许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和虚构。 三、不是每事必录、包罗万象的流水账薄,而是以典型事件、典型细节,运用充满诗美的语言,营造诗的情境、美的意象、情韵,反映本质的真实,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四、不是依靠概念化、理念化的逻辑推理表述哲学思想,而是凭借生动的形象引发读者的感触与想象,让读者在惨淡经营的意象与空白中获得哲学的启示;简而言之,不是冯雪峰《回忆鲁迅》式的思辨性、推理型的论说,而是萧红《回忆鲁迅先生》式的原生态的艺术再现,但又必须加上一些必要的作品和史实说明;总之,是活生生的,而不是死板板的。 五、在现实主义严密写实和浪漫主义想象的基石上,敢于打破线性时间顺序,大胆使用时空转换、蒙太奇、个人独白、他人述说等意识流现代主义文学手法,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手法的艺术表现。 《苦魂三部曲》的完成的确是我生命中的大事!除了搜集、打录资料、构思、写作之苦外,电脑的不时故障也使我头脑几乎炸裂,能够在有生之年写就此书,即一大幸也!余生再也做不了这种事了!这几乎是一生“功夫书”的终结。 在林非先生艰苦努力下,我调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已经三十六年!三十六年来,我为鲁迅研究事业做了十件实事,十件实事中有大事三件: 一、编纂了五卷一分册一千万字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为学术史抢救、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写作、编纂了三卷本一百八十七万字的《中国鲁迅学通史》,获得国家图书奖,收人《中国文库》。 三、创作了这部《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 而以最后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最为艰辛,也最为珍贵。 我之所以能够具备干实事的环境和条件,毫无疑问地须衷心感谢林非和肖凤两位恩师,如不是他们冲破重重阻力调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并无微不至地关怀、保护,以上实事都做不出,所有的书和文章都不会出现。 还要感谢刘再复、张琢二位至交,如不是他们的推荐和帮助,我说不定还在哪里的农村学校教书呢!谈不上做出鲁迅研究的十件实事。 当然,如林非先生一再叮嘱的,要感谢文学研究所当时的领导陈荒煤同志!是他以知人的眼光与魄力拍板,“拔猛将于卒伍”,调我来文学研究所工作。 曾经和我在一个县教书的著名作家汤吉夫先生,也是值得我终生感谢的恩友,如果不是他敦请当时的廊坊地区教育局局长陈浩山同志把我由县里调到廊坊,我也不会与林非、刘再复、张琢先生相遇,更不会有后来的调动。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资深鲁迅研究专家王锡荣,上海左联纪念馆馆长何瑛,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张业松,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剑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杨扬,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福康,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教授,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教授,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陈勤、徐东波、顾红亚、徐晓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寿永明、王晓初、卓光平和张理明、傅支伟夫妇,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高远东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徐妍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田刚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艺评论基地执行主任李林荣教授,平顶山学院赵焕亭教授,山东作家张炜、陈占敏、李贯通,天津作家冯骥才、汤吉夫、张映勤、金钢,北京作家凸凹,北京评论家陈骏涛、雷达、张守仁、阎晶明、李建军、李云雷,历史学家陈铁健,吉林作家桑永海,山东高唐一中的王者玉老师,《中华读书报》的王小琪、舒晋瑜女士,《文汇读书周报》的朱自奋女士,《随笔》杂志社主编麦婵女士,我的知交刘纳女士,以及日本学者李冬木、韩国学者朴宰雨等都是我创作《苦魂》的知音并提供了种种无私的帮助,我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绍兴那秋生先生、北京鲁迅博物馆葛涛先生热情地为我传递电子资料,也令我感动不已,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还要感谢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博士,李瑞虹、胡慧华、张明华编辑。如不是他们的大力支持,《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不会出版这么顺利。 总之,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我永远记住帮助过我的所有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张梦阳先生研究鲁迅多年,掌握了大量的文史资料,所以他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翔实记录了鲁迅的一生,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文字醇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感。 ——中国鲁迅研究会原会长 林非 很希望能有真正还原鲁迅本来面目的研究问世,其中也包括关于他的文学传记作品。张梦阳先生的《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正是在我等这样的期待中降生的。 ——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骏涛 张梦阳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鲁迅学通史》已称不朽,今复以十数载“炼化”《鲁迅全传》,突破同类撰述瓶颈,如此壮举实属罕见。斯世得见斯书,诚槁梧而留独弦,秋昊尚遗疏星,可告慰往圣并昭来叶。 ——鲁迅研究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郜元宝 鲁迅的传记可谓多矣,然张梦阳先生的《鲁迅全传》却是戛然独造:它以史为经,全面、周致,每一细节都有文献根据;以文画魂,沉潜、细密、通透,诱人进入历史现场,与传主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极具艺术张力。其语言,从容、醇厚,直逼鲁迅小说风韵,让人拍案称奇! ——中国著名作家 凸凹 若论对“鲁迅资料”掌握得全面和系统,张梦阳以外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人。四十余年的浸泡和 数百万字的论著,看似与“文学”无关的漫长的科研“劳役”,如今却酿制成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浑然一体地熔铸进“鲁迅”这个人物的历史故事里。 ——日本当今著名鲁迅研究专家 李冬木 张梦阳先生的《鲁迅全传》记载了鲁迅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其规模之宏大,运笔之精辟,描写之逼真,真是难得。 ——韩国鲁迅专家,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 朴宰雨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