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明编著的《无正见不解脱》分成十一章介绍禅修:第一章介绍禅修的环境和注意事项。第二章介绍坐法。这里介绍的坐法是常规性的,但仍有一些需要细微调整。第三章是修定的目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修定设定清晰的目的。第四章是所缘境。禅修离不开所缘境,就是我们专注的对象、目标。第五章是禅修的过程。禅修就是要对治心的昏沉和散乱(掉举)。第六章讲怎样对治昏沉与掉举第七章是用心。禅修会涉及用心与用脑的差别。第八章是禅修的次第。禅修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第九章是禅修中的觉受。在禅修中会产生一些错觉、感觉或者幻觉。第十章是衡量禅修的进度。对禅修到底修到什么程度建立一个判断标准,或者一个检验的系统。第十一章讲毗婆舍那。
自南粱达摩祖师西来,禅修便成为华夏民族探索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由于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如何领悟祖师大德的禅修著作,如何在高节奏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中禅修,成为当代人初学禅修的巨大门槛。
传明编著的《无正见不解脱》从当代生活环境的角度,结合作者二十几年来禅宗专业教学与个人实践经验,从“如何准备禅修”“如何用心”入手,用现代语境下的语言,为读者系统化地介绍了佛门禅修的核心原理、实操方法。同时,也对如何应对禅修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如何衡量禅修进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本书对于禅修初学者,尤其对有内观、禅修体验的初学者丽言是一本易读、易懂、易于实践的指导全书。
不随不止
禅修的次第包括三句话,讲的是修行的根本。第一句是断除对过去的攀缘,不随,对治掉举。第二句是向未来开放,不止,对治昏沉。第三句是不随不止,安住于当下。排除掉了昏沉与掉举,能够安住于所缘境,就叫当下。我们的目标是安住于当下,第一句跟第二句是对第三句的引导。这个当下绝对不是平时所讲的当下。社会上认为我们现在在做的事就是当下,或者我们现在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叫当下。当意识到所谓当下的时候,其实是意识对过去的回忆,我们并没有办法安住于真正没有妄想的当下,因为我们只能用现在的心。现在的心其实也不算是当下,真正的当下是不来不去、不随不止的,也就是截断妄想,心里又不会死死抓住所缘境,把力气慢慢放松,放松到最后不用力气,妄想来就像浮云一样云舒云卷,无法对你造成干扰。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当下,就要断绝对过去的攀缘,对未来开放,在不随不止的状态下,安住于现在心,这就是修止的过程。
第一句,断除对过去的攀缘,就是截断对过去的妄想。这句话听起来很奇怪,我们认为谁也没法打过去的妄想,妄想看上去好像都是现在的,但实际上,现在的妄想很大一部分都是对过去的妄想继续攀缘造成的,是用回忆的方式出现了的妄念。过去的那一念相续到现在的这一念,现在的心起的念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忆,或者说再攀缘。而其实现行的心并不是回忆的内容,回忆只是一种相似,跟现在的心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断除对过去的妄想就是不要再去回忆,也不要再去攀缘。凡是攀缘的都不是现在心,都要把它截断掉,截断以后就叫止。止掉回忆,止掉思想,所有的思维不跟着它跑,切断意识流。用力用强一点就能够屏息诸缘,这个诸缘就是攀缘的意思。不要去抓这个对象,要把它切断掉,不随就是止。如果禅修做不到这第一步,也是修不好禅定的。
第二句,对未来开放。“开放”这个词听上去也特别怪。这句话的意思是叫我们别停在止上,别死攀在所缘境上,想要抓住它也是一种妄想。本来打了一个妄想,当知道它是妄想时也是一个妄想,再用一个妄想去止住它又是一个妄想。所以,知道它是妄想以后还要去断它,就多加了两个妄想。这句话告诉我们,未来全都是我们所谓的展望、猜测,其实人根本打不到未来的妄想。所以,根本不用去断未来的妄想,也就是不需要止。
第三句,不随不止,安住于当下。如果能做到不随了,能止了,没有妄想生起来了,就应该放松力气,不用再死死抓住所缘境。以前大德开示里都是说“不止不随”,其实要倒过来,一定是先止,然后再不止,这叫止而不止。先止住妄想,再放松力气不止,这样才对。当起念的时候就无所住,不住在杂念、妄念上面,心中单念一句佛号,没有异念,这个念佛就叫生其心。念到最后不念了,连这个念也停下来了,念不起来了,心里也不会散乱就不要再念了。因为心已经细下来了,粗念已经被止住了,不念也不会散乱,依然没有离开所缘境,这就是念而不念。
把这三句归纳为禅修的次第,就是说首先做到断除回忆;其次减轻用力,不死抓着所缘境,这时候什么事也不用做,不用断妄想,不用止妄想也不用方法,心住于一个相对安定的状态下;最后安住就好了。如果能这样安住了,就是不用方法,什么也不干,心也不会乱、不会昏沉,还有一种正知力,或者明照。这样的明是一种透彻的朗然自照,这个照是无所遮蔽的,也就是不断的意思。我们关注一切,但是又不止在任何一个对象上面,就是不来不去,因为这时的心完全是本心,自然而然就显现了。修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太复杂。
从不随,止了,到最后不用力气,不止了,完全处在这样的当下,因此最后一个次第根本是假名安立出来的,并没有真正的当下给你安住。天台宗说空假中,空是静态的,还要出假,是动态的,达到空假不二就是圆融中道。中道是我们要达到的方向,或者指向的目标,目标达到了还要干什么呢?根本什么都不用做了,这样才是当下。P214-216
由于缺少直接的经验,我们想要学习禅修,只能依靠别人的经验,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概念、思维的学习。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当面对烦恼的时候,知识和理论往往没办法在身心上发挥多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学习禅修还需要实践,去做、去修。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先从理论上系统地了解禅修,尤其是佛教的禅修,从而付诸实践,实际体验禅修的奥秘。
一、对治烦恼的三种力量
对治烦恼,有三种力量需要修学和强化,分别是思维的力量、禅定的力量和习惯的力量。
第一种是思维的力量。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能够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更快速地学习。这种思维的力量是每个正常人都具备的,通过思维的力量学习佛法正见,就能够从迷信达到理信。但是,思维是一种基于概念的了解,不仅比较粗糙,有时甚至还是错误的。如果单单是从概念上、思维层面上明白道理,并不等于就能够做得到。因此,佛法告诉我们,仅仅通过概念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微信、微博上的很多文字,就像“心灵鸡汤”一样,当你烦恼时,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甚至让你在思维上明白一些道理。但这种“心灵鸡汤”是轻飘飘的,根本对治不了你的烦恼。烦恼要比思维快得多。等你通过思维反应过来,往往已经来不及了。比如,你碰到了一件看不惯的事,心里的火“腾”地就生起来了,你连它是怎么生起的都很难看清楚,等你知道生气了再想压下去,却发现这股力量太大了,已经压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去实修。实修虽然要花很多时间、精力,但如果我们不花这些时间、精力,佛法就不一定会在我们的身心起作用。佛法是我们拿自己的身心做实验,来解决生命中最深层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思维,或只通过概念去了解佛法,而要落实到实修,只有这样,才能在烦恼产生之前或者即将要产生时,有力量去停止烦恼的相续。
第二种是禅定的力量。人类思维到不了的更深层的地方要靠什么去发现、去观察呢?那就是禅定的力量。佛法上有教法,有证法。证法方面就是戒、定、慧。戒是从行为下手,调整身心,让我们不要在行为上造不善业,如伤害众生,以避免内心产生一种忧悔、恐惧的心理。如果你有了这种恐惧的心理,禅修是根本深入不下去的。而定共戒,则是对内心的妄想、妄念,包括心理,有一种能够掌控的能力,让我们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打妄想、散乱或者非理思维。该想的就想,想完以后就放下。可是人们往往很难控制内心的妄想。比如,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不住自己的烦恼,控制不住自己的串习力。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也左右不了自己。经常是反反复复,知道自己不对,不对又做了,做了又后悔,这样交织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障碍。所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的妄想。禅定就是让我们学会自我操控,能够在内心更深的地方截断烦恼的相续,排除昏沉、掉举,让心更加专注、简单、广大,使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有一个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从而为解脱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人只有修禅定,有了禅定的力量,对治烦恼才能更快、更有力量。
第三种是习惯的力量。习惯的力量比前面两种力量更快、更强大,因为习惯是不需要意识的,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比如我认识一位83岁的老教授,他来我们这儿上课,一天上4个小时,身体还特别好,特别健康。我问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他说他每天坚持走路,风雨无阻,每次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从来没有间断过。他说如果自己有烦恼,就去走一会儿,回来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他的这个习惯是依靠不断重复的行为,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一种惯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得不得了,形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而佛门是靠戒律来培养习惯的力量,这个是要日积月累的,大概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你才有可能积累出这么大的力量。所以说,惯性的力量或者说反复的行为养成的力量是最大的,根本就不需要意识。比如,真正练过功夫的人,别人的拳头过来,还没碰到他的身体,他就已经反应了,警觉性非常高。这是一种身体本能的反应,是靠习惯的力量养成的。
总体来看,人类能够培养的力量中思维是不够的,思维是靠想的,比较慢,而禅定比较起来却深得多。禅定不需要花习惯那么长的时间去培养,不需要几十年,大概一两年就能够培养出一点定力来。比如,身心疲劳了,知道怎样做一个自我调整或修复;烦恼来了,懂得怎样去释放它;甚至情绪来了,知道怎样控制自己,而不做出一些出格或者失态的行为。起码这些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说,禅定的力量刚好介于思维的力量和习惯的力量中间,它比较容易培养起来,而习惯是需要从小就养成的,我们很多人已经来不及了,哪怕我们现在知道了,开始养成习惯,没有二三十年也是调整不过来的。所以,有时候人生很遗憾,当我们知道自己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或者一些不良的习惯,想要去调整、改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年龄上不允许。可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这种智慧观察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者不良习惯,哪怕观察到了,因为还年轻气盛,不愿意接受去改变自己。我们往往会产生这么一种遗憾。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种力量结合在一起,那我们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就比较强了。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五好”禅修
为了保证禅修的效果,尤其是禅三、禅七期间的效果,我们提倡“五好”禅修。具体的要求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吃好。过去是没东西吃,营养不够;现在是吃太多了,营养过剩。天天吃得那么饱,脑满肠肥的,绝对禅修不了。在禅修过程中希望大家能吃素。吃素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安静、清淡。吃肉,很容易让身心有一种烦躁的情绪。当然,吃素的话,要求营养足够、平衡,不要偏食。一般来说,现代人只要吃六分饱就可以了,七分饱都嫌多了,但也一定不要饿着。
第二是运动好。佛门中的运动,一种是经行,另一种是磕头拜佛。佛门里任何事情都是引导走向解脱,有利于解脱的经行、拜佛不会是单纯地做一种运动而已。经行有很多种,有慢的方式,也有快的方式。磕头也有磕小头和磕大头之分。如果打禅七,磕头、经行一定是不能缺少的。对于刚刚禅修的人来说,经行甚至比打坐还要重要。初学者动比静容易,所以开始的时候需要用动态来慢慢调整自己,包括练瑜伽调整身体,也相当于禅修的前行。当然,经行时老师一定会引导你,快应该怎样用心,慢应该怎样用心,怎样快速达到专注。
第三是保暖好。禅宗里有句话叫冬参夏学。冬天天气冷,不易流汗。天气稍冷一点点的时候打坐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防护好,地板不要太阴冷,更不要在有寒气的地方打坐,也不要被风吹到,身体一定要包裹好,坐在那里要暖融融的,而不能觉得身体冷冰冰的。禅宗的祖师大德打坐的时候都戴个风帽,因为禅定深到一定程度,连头都应该保护起来,更不用说膝盖、腰部和肩膀了。我们一定要找东西把它裹起来,不要受外寒的入侵,也不要受潮湿的干扰。
第四是睡好。打坐的人一定要睡够,平常人起码每天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如果睡不好觉,我们会发现很痛苦,脑袋是发木的,好像没睡醒一样,特别煎熬,一坐下去是昏的。而打坐其实是很累的,要全力以赴,用上心力,是很消耗体力的。所以,打坐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自己睡觉,如果身体疲乏,宁可躺下去睡觉也不要坐在那里睡。睡够了再起来好好用功,好好修行,这才是有质量的禅修。
第五是坐好。这个是最根本的,前面“四好”都是外围性的。我们要注意坐上的质量,比如打一坐四十分钟,我们算一下四十分钟里有多少时间是非常专注在所缘境上的。质量比数量重要,真打坐的时间不在数量,而是要用教你的方法全力以赴地坐,哪怕坐五分钟以后累了就歇一下,休息好了,再坐五分钟,这样交替,慢慢就把五分钟延长了,能够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久,慢慢地你就能安住在所缘境上了。
三、本书的章节划分
本书分成十一章介绍禅修:
第一章介绍禅修的环境和注意事项。禅修在现代人看来,虽然很时髦但同时又很陌生。真正能够在实践上、理论上透彻了解禅修的人并不多。这就导致我们对于禅修的一些基本要求,包括需要具备怎样的环境条件,哪些是障碍禅修的,哪些是有利于禅修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这个方面,将自己知道的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二章介绍坐法。这里介绍的坐法是常规性的,但仍有一些需要细微调整。比如每个人的腿的情况不一样,有人腿长,有人腿短,有人腿软,有人腿硬。有些人的腿盘不起来,也不能硬掰上来,那样是不现实的。所以,坐法也要因人而异做些调整。
第三章是修定的目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修定设定清晰的目的。我们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达到怎样的程度,明确了以后,就有了方向和目标。
第四章是所缘境。禅修离不开所缘境,就是我们专注的对象、目标。这个目标到底怎么选择?有几种目标可以选择?不管佛教还是外道,选择所缘境的次第是怎样的,所缘境这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章是禅修的过程。禅修就是要对治心的昏沉和散乱(掉举)。昏沉的心是向下的,掉举的心是向上的。如果将昏沉和散乱排除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弱,禅定就进步了。所以,禅修的过程就是对治昏沉与掉举。
第六章讲怎样对治昏沉与掉举。要借助三根拐杖,一个是正念,一个是正知,还有一个是正断。
第七章是用心。禅修会涉及用心与用脑的差别。有些人在整个禅修过程中,都是用脑想的,他不是在操控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心力。真正的禅定是让你停止思想或思维,如果老是用脑想是修不好禅定的。
第八章是禅修的次第。禅修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过程。我们需要对禅修的过程可分成哪几个部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九章是禅修中的觉受。在禅修中会产生一些错觉、感觉或者幻觉。有些人说禅修如果没有人指导,或者没有老师带,很容易走火入魔,其实没有那么恐怖,走火入魔也是有级别的,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得到的。这部分我们应该界定清楚。
第十章是衡量禅修的进度。对禅修到底修到什么程度建立一个判断标准,或者一个检验的系统。
第十一章讲毗婆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