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西的小人》,又名《地板下的小人》,是与《爱丽丝梦游奇境》齐名的儿童文学经典,其作者玛丽·诺顿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誉为与托尔金、C.S.刘易斯,路易斯·卡罗尔齐名。《借东西的小人》出版当年即获得英国儿童文学大奖“卡内基奖儿童文学奖”,后又获得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在卡内基奖70周年之际,被评为70年来十大童书经典,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年百本童书。BBC和动画大师宫崎骏都曾将其改编搬上舞台和银幕,宫崎骏更是在不同场合推荐过它。梅子涵、刘绪源、凯叔、粲然、小花生网等也十分青睐这部关于小人族的奇幻作品。
本版《借东西的小人》采用翻译家任溶溶经典译本,收入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亲笔导读,波兰国宝级插画师Emilia Dziubak海量手绘精致插图,精装全彩印制,给读者卓越体验。
明明放在桌子上的小玩意儿,怎么就找不着了?说不定是被地板下的小人“借”走了哦。
翻开玛丽·诺顿著的这本《借东西的小人》,你将了解到,这些小人用火柴盒做五斗柜,吸墨纸做地毯,小盖碗做澡盆,人们吃剩的土豆、面包屑,够他们吃上好久……他们得小心别被人发现了,否则就得搬家。对了,他们还是一家子。有爸爸波德,妈妈霍米丽,女儿阿丽埃蒂,他们住在英国乡间一座幽静的老宅里。
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孩,奇妙的历程就此开始。
关于他们,是梅太太第一个告诉我的。不对,她告诉的不是我。那怎么会是我呢—那是个又野、又邋遢、又任性的小女孩,用生气的眼睛看人,据说还嘎吱嘎吱地咬牙。凯特,应该叫她这个名字。对,就是这个女孩—凯特。反正叫她什么名字也没有多大关系:她就这样跑到故事里来了。
在伦敦,梅太太在凯特的爸爸和妈妈的房子里住着两个房间。我想她是他们的一位亲戚吧。她的卧室在二楼,她的起居室在叫作“早餐室”的房间。早晨当阳光射在烤面包和果酱上时,早餐室是很不错的,但到下午光线暗了,房间似乎变小了,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暗淡银光,那是房间里的暮色,有一种忧郁的气氛。不过凯特是个孩子,她喜欢这种气氛。在吃下午茶点前,她经常到梅太太的起居室里来。梅太太教她钩花边。
梅太太岁数大了,关节不灵活。她这个人—也不好说是古板,但的确是说一不二。凯特和梅太太在一起时从不“撒野”,也不邋遢和任性。除了钩织以外,梅太太还教她许多东西:怎样把毛线绕成蛋形的球啦;怎样织补啦;怎样清理抽屉,并在东西上面盖一张薄纸挡住灰尘啦。
“你为什么这样一声不响啊,孩子?”有一天凯特弯着腰,呆呆地坐在垫子上时,梅太太问她说,“你怎么啦?你丢掉舌头了吗?”
“不是的,”凯特拉着她的鞋扣说,“我丢掉钩针了……”她们正在做一条床罩……把毛线钩的一个个方块缝在一起,还差三十来个方块。“我记得清清楚楚我把它放在了哪里,”她急急忙忙说下去,“就放在我床边书柜的底下一层,可是不见了。”
“底下一层?”梅太太重复说了一遍,她自己的钩针在火光中不停地闪烁,“靠近地板吗?”“是的,”凯特说,“但是我把地板看过了。地毯下面也看过了。到处都看过了。毛线倒还在那里。就在我放下的地方。”
“噢,天啊,”梅太太轻轻叫了一声,“不要是他们也在这房子里!”
“他们是谁?”凯特问道。
“借东西的小人啊!”梅太太说。在暗淡的光线中,她似乎在微笑。
凯特有点惊慌地看着她。“有这样的人吗?”过了一会儿她问道。
“什么样的人?”
凯特眨着她的眼皮。“住在别人房子里的小人……专门借走别人东西的!”
梅太太放下她手里的活儿。“你说呢?”她问。
“我不知道,”凯特说着把眼光移开,使劲拉她的鞋扣,“这是不可能有的。不过,”她抬起她的头,“有时候我又觉得一定有。”
“为什么你觉得一定有?”梅太太问道。
“因为有许多东西不见了。比方说别针吧。工厂没完没了地生产别针,每天人们买别针,然而就在你要用别针的时候,别针却没有了。它们都在哪里呢?就在要用的时候,它们都上哪里去了?再拿缝衣针来说吧,”她说下去,“我妈妈买了那么多缝衣针—至少有几百枚—它们不可能满屋子都是。”
“对,不可能满屋子都是。”梅太太同意说。
“还有许多别的东西,我们一直在买。买了又买。例如铅笔、火柴、火漆、发卡、图画钉、顶针……”
“还有帽针,”梅太太插进来说,“吸墨水纸。”
“对,吸墨水纸,”凯特同意说,“但不是帽针。”
“这你就错了,”梅太太说着又把活儿拿起来,“我说帽针是有道理的。”
凯特望着她。“有道理?”她重复说了一遍,“我是说—有什么道理?”
“这个嘛,确切地说是有两个道理。帽针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而且,”梅太太忽然笑起来,“不过这听起来太荒谬了,再说,”她犹豫了一下,“这都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可是跟我讲讲吧,”凯特说,“跟我讲讲你知道的关于帽针的事。你见过吗?”
梅太太用惊异的眼光看看她。“什么,当然见过……”她开始说。
“我说的不是帽针,”凯特很急地叫道,“我说的是你所说的那种人—那种借东西的小人!”
梅太太深深吸了口气。“这倒没有,”她马上回答说,“我从来没有见过。”
“但是有人见过,”凯特叫道,“你知道的。我看得出来你知道!”
“嘘,”梅太太说,“用不着大喊大叫!”她低下头来看凯特仰起来的脸,随后微笑着把目光移向远处。“我有一个弟弟……”她犹豫地说起来。
凯特跪在坐垫上。“他看见他们了?”
P1-5
这是一部荣获卡内基儿童文学奖与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的童话名作,它用精彩的故事讲述了友情、生存、自由等永恒的话题。
——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
住在地板下的这家小人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和我们那样不同却又那样相像,尤其两个孩子的心居然息息相通,这让我们读得兴味盎然。
——儿童文学评论家、学者刘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