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林平主编的《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浙江抗战老战士史料汇集2)》收录50位老战士的资料,目的是让人们通过这套书,从一个角度去了解历史和曾经为那段历史作出牺牲的人。正是这样一群不分职务大小、不分学历高低、不分东西南北、不分贫富、不分长幼,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老战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信仰坚定,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这段光荣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曾林平主编的《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浙江抗战老战士史料汇集2)》是新四军丛书系列之一,由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浙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统一编写。此书集结了50位抗战老战士的英雄事迹,包括每一位老战士的个人简历,老照片,还有部分老战士的手模、题词,战争年代获得的荣誉等,每样对于现在来说都弥足珍贵。让人们通过一本书、从一个角度去了解历史和曾经为那段历史做出牺牲的人。本书不按军功大小、职位高低,而是按姓氏笔画排序,公平,公正。为以后研究新四军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方舟,女,1927年6月出生于浙江慈溪,大专学历。1941年2月参军,任宁波镇海独立中队(地下武装)政工队员。1942年7月任三北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政工队员,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三北游击队司令部后方医院文化教员。1944年7月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北疗养院副政治指导员。1945年3月任浙东游击纵队被服厂政治指导员,同年9月北撤到苏北,归队后到旅政治组织科,在涟水整编为山东野战军一纵三旅,10月任一纵三旅政治部协理处统计干事。1946年9月任一纵供给部保管科政治指导员。1947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豫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1948年11月任一纵教导团政治指导员。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组织干事,1949年8月任上海第二机械厂军代表。
1950年9月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管理专业学习,10月退学,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政治部副政治协理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1952年12月任上海国棉十六厂人事科长。1953年9月第二次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管理专业就读。1954年9月后,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数理系纺织系总支书记、工学院组织部长。1961年2月任杭州工学院建工系总支书记,9月任浙江大学土木系总支书记。1962年2月任浙江大学机械系总支书记。
1983年6月离休(厅局级)。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离休后任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副会长。
巴一熔,女,1917年8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38年5月参加新四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四军军部第一期速记班学员,曾在军部担任机要员,在黄桥战役时与张茜一起编《战斗报》。1941年任新四军军部印刷厂指导员,为军部印刷厂厂歌创作歌词,多次参加反日伪扫荡战斗。1942年年底受军部调动到浙东开辟抗日根据地,1943年任中共浙东区党委训练班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44年在中共浙东区委主办的《新浙东报》任战地记者和一版主编,这期问第一个深入海防大队采访伤员,写出了题为“大渔岛战斗”的长篇连载报道。1945年10月随新四军浙东纵队撤至江苏淮阴。1946年任苏皖边区政府华中文化协会机关支部书记,《江淮文化》副主编。后随山东野战军到山东、河南,在“黄河大队”(华中局家属大队)六中队任指导员。
1949年随解放大军到上海,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机关党总支书记、人事科长。后到华东局宣传部、华东妇联工作。1955年到杭州,任浙江省委宣传部报刊处长。1958年筹建省科委,历任办公室主任、计财处长、科研处长。
1983年7月离休,离休后享受厅局级待遇。她与丈夫黄源同志共同捐赠给各地新四军纪念馆、陈列馆革命文化书籍资料一万多件,其中有革命战争时期的文件资料,还有鲁迅先生留下的珍贵手迹。离休后的30年问,撰写革命回忆录、整理革命史料共40余万字,分别发表在《铁军》《大江南北》《东南烽火》《文汇报》《浙江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还撰写了《新四军女兵巴一熔的记忆》一书。参与了《黄源文集》10册、《黄源与楼适夷书信集》上下两册的出版工作。她的事迹曾在《新民晚报》《中国政协报》等报刊上报道。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铁军》杂志在2013年第5期,以《那些青春的记忆——访新四军女战士巴一熔》为题做了专访报道。2013年12月在杭州逝世。
P8-17
在中共浙江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支持下,根据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关于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的意见》,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从201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新四军老战士史料征集工作,征集对象包括浙江籍新四军老战士以及协助新四军工作过的工作人员或其家属、在浙江工作过的新四军老战士或其家属;征集范围包括口述资料、音像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我们编辑了《血染着我们的姓名》系列书籍。这是我省珍贵的数字化影像、照片史料汇集新成果,为深人研究党史、军史和革命斗争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史料、爱国主义教材和红色文化的新载体。
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是中国革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他们的革命经历及保存的革命实物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抗战的历史见证。向前看,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收集、整理老战士的史料,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会的主要工作,也是各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4年4月,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立了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浙东分会、金萧分会、浙西分会、浙南分会也立即组建了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小组,成立了“新四军老战士联络组”“采访组”“史料整理组”,将省会700余位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列入采访名单,采取多项措施,核查名单,调查住址、电话,积极有序工作,克服种种困难,推进史料的抢救工作。参加抢救工作的会员都是60岁以上的志愿者,这项工作缺少经费,他们就自费购买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交通不方便,他们就自己开车,自费复印资料。三年来历经春夏秋冬,风霜雨露,访干休所、跑医院、走街串巷访问600余人次,采访了近400人,征集了一批珍贵的音像史料,收集到许多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奖章、勋章、奖状、任命书和保存的历史实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党史资料库和抗日根据地史料库。
本书采访的老战士平均年龄90岁以上,百岁老人就有6人,有近30位已去世,如新四军老战士陈安羽(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在我们采访后6个多月就病故了。可见史料抢救工作的紧迫性。
史料征集工作也得到老战士或老战士家属的大力支持,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这项工作的开展,许多老同志都是耄耋之年,重病在身,看见我们采访组的同志,就像迎接当年的战友,拿水果、倒茶水、找资料,有的到门口迎接,送客到大门口。他们尽力地回忆革命战斗经历,有的不能讲话就哼唱抗战歌曲,极大地感染了采访的同志。
为了更好地展现抗战老战士史料的历史性、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包括每位老战士革命战争时期的老照片,采访时拍摄的照片、题词、手迹、手模印,荣获的奖章、勋章、奖状、著作,保存的历史物件、口述历史和简历,经过认真整理,编辑汇集成册,每册收录50位老战士的资料,目的是让人们通过这套书,从一个角度去了解历史和曾经为那段历史作出牺牲的人。正是这样一群不分职务大小、不分学历高低、不分东西南北、不分贫富、不分长幼,不怕困难、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老战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信仰坚定,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这段光荣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这也是我们当前开展“两学一做”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