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沉思录》丛书试图对先生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做一次整体回顾,引领读者感受作品中独特的理念、智慧、神韵与气度,认识一个似曾相识却不曾深知的季羡林,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季羡林文艺沉思录》独家甄选季羡林大师长达一个世纪的文化积淀;聆听大师解读文化的沉思与启示。
| 书名 | 季羡林文艺沉思录/季羡林沉思录 |
| 分类 | |
| 作者 | 季羡林 |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羡林沉思录》丛书试图对先生的文化思想与人文精神做一次整体回顾,引领读者感受作品中独特的理念、智慧、神韵与气度,认识一个似曾相识却不曾深知的季羡林,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季羡林文艺沉思录》独家甄选季羡林大师长达一个世纪的文化积淀;聆听大师解读文化的沉思与启示。 内容推荐 《季羡林文艺沉思录》包括“谈创作”“文学品读”“文学批评”“艺术漫谈”四个部分,既包含季羡林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经验之谈,也囊括了其从理论高度对文学艺术的深入思考,无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文学阅读都不乏实践指导价值。 目录 谈创作 作文 散文写作 漫谈散文 写文章 我的处女作 “言志”与“载道” 要反映社会中的新风气 写身边琐事: 谈中外散文 文章的真髓 谈序跋 获奖有感 写作《春归燕园》的前前后后 文学品读 推荐十种书 我最喜爱的书 我和东坡词 唐常建的一首诗 漫谈刘姥姥 读朱自清《背影》 读《敬宜笔记》有感 读《人生宝典》 《烙印》(书评) 巴金著长篇小说《家》(书评) 陆志韦白话诗第三集《申酉小唱》(书评) 老舍的《离婚》(良友文学丛书第八种,书评) 勃克夫人新著小说《诸子》(书评) 《蒙田随笔全集》序 《往事琐忆》序 《把栏杆拍遍》序 《长歌当啸》序 文学批评 救救小品文 对中国散文的思考 关于神韵 《关于神韵》一文的补遗 论新体旧诗 对于新诗的一些看法 漫话历史题材 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回顾 文学批评无用论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我和外国文学 呼唤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批评 必须加强对东方文学的研究——《东方文学简史》代序 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 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之获得者高尔斯华绥 《清代海外竹枝词》序 艺术漫谈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读后感 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看话剧《三人行》有感 喜看《沙恭达罗》重新公演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看《革命自有后来人》的一点感想 欢呼《芬芳誓言》 观潘维明摄影集《中国农家》 从魏德运先生的一张摄影谈起 《舞论集》序 《彭松书法集》序 喜看新疆石窟壁画展览 《世界十大史诗画库》序 《敦煌佛画》序言 《中国飞天艺术》序 试读章节 散文写作 我确实从来也没有想到,竞能在香港出版一本选集。我生长在祖国偏北的省份,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北方上的。但是,我同极南端的香港却似乎很有缘。远在40年代中期,当我从欧洲回国的时候,我就曾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隔了四年,在建国初期,我随着一个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来去都曾在香港住过。又过了四年,我又经过香港出国。前年春天,我从国外访问回来,又在香港住了几天。第一次是住在山下,对香港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入。但这仅仅是香港的一个方面。以后三次,都是住在摩星岭上,这是香港的又一个方面。两面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全面的香港。因此,总可以说,我对香港已经有所认识了。 我认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香港呢? 在山下面,地小、人多、街道极窄。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招牌和霓虹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橱窗里陈列的货品,堆积如山。似乎到处都有饭馆子,广东烤肉、香肠,挂满窗口,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食欲。留长头发穿喇叭裤的男女青年,挺胸昂首,匆匆忙忙地来往走路。在从前的时候,从头顶上不时还隐约飘来阵阵打麻将牌的声音。 在山上面,则另是一番景象。别墅林立,街道光洁,空气新鲜,环境阒静。山前是一湾明镜般的海面。海上气象万千,随时变幻。有时海天混茫,有时微波不起。碧琉璃似的海水有时转成珍珠似的白色。特别是在早晨,旭日东升,晓暾淡红,海面上帆影交错,微波鳞起。极目处黛螺似的点点青山,我几疑置身世外桃源。 山上山下,气象几乎完全不同。但是各有其特点,各极其妙。我认识的就是这样一个香港。 这样一个香港,我心里是非常喜欢的。因此,让我自己写的东西能够同香港联系在一起,能够在香港出版,我也是非常高兴的。 但是,我心里又有点不踏实:我写的这一些东西对于香港的读者,对海外的华侨读者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中国的旧式文人有的有一种非常恶劣的习气:文章是自己的好。这种习气,我幸而沾染得不算太浓,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我总怀疑,我这些所谓散文,不会有多大的用处。但是,我当然也不会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是一堆垃圾,一钱不值。不然我决没有胆量,也不应该在香港出版什么选集。 那么,我究竟想对香港读者和华侨读者说些什么呢? 我从小就喜欢舞笔弄墨。我写这种叫做散文的东西,已经有50年了。虽然写的东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却有不少的感性认识。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东西来。原因是很明显的。天天上班、下班、开会、学习、上课、会客,从家里到办公室,从办公室到课堂,又从课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话来说,就是,三点一线。这种点和线都平淡无味,没有刺激,没有激动,没有巨大的变化,没有新鲜的印象,这里用得上一个已经批判过的词儿:没有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写什么东西的迫切的愿望。在这样的时候,我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否则,如果勉强动笔,则写出的东西必然是昧同嚼蜡,满篇八股,流传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别人。自古以来,应制和赋得的东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这里。宋代伟大的词人辛稼轩写过一首词牌叫做《丑奴儿》的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要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 我的意思就是说,千万不要勉强写东西,不要无病呻吟。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立刻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如果放开嗓子粗声嚎叫,那就毫无作用。还要细致地观察,深切地体会,反反复复,简练揣摩。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观,一定就会有收获。一个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的微笑,一个婴儿的鲜苹果似的双颊上的红霞,一个农民长满了老茧的手,一个工人工作服上斑斑点点的油渍,一个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一个教师住房窗口深夜流出来的灯光,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倘一深人体会,不是也能体会出许多动人的含义吗?你必须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仿佛一个酿蜜的蜂子,酝酿再酝酿,直到酝酿成熟,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后动笔,把成竹画了下来。这样写成的文章,怎么能不感动人呢? 我的意思就是说,要细致观察,反复酝酿,然后才下笔。 P8-11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