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话资治通鉴/线装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宋)司马光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成书后即被奉为皇太子“第一必读治国教材”。编写体例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白话资治通鉴》在原文的基础上,辅以译文,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历史。

内容推荐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全文共294卷,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先河,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录史事,大大扩展了纪传体史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容量。其所记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白话资治通鉴》在原文的基础上,辅以译文,让读者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欣赏这部著作。

目录

战国争雄

三国分晋

桂陵之战

六国合纵

白马非马

负荆请罪

田单封君

天下一统

将渠议和

高士仲连

缩高之死

韩非使秦

荆轲刺秦

初并天下

赢政之死

斩蛇起义

赵高弑主

楚汉相争

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

西楚霸王

韩信拜将

平定三秦

半壁江山

垓下悲歌

兔死狗烹

白登之围

大汉天下

萧规曹随

吕后乱政

南越谢罪

廷尉判刑

缇萦救父

持节云中

细柳屯兵

文帝之治

七国之乱

武帝崇仙

李广之死

河西四郡

出兵朝鲜

武帝雄才

燕王谋叛

良吏黄霸

宣帝中兴

四海臣服

成帝好色

飞燕身轻

王莽篡权

改革币制

光武中兴

马援诫侄

外戚干政

班超归汉

祝良平叛

母仪天下

党锢之乱

卖官鬻爵

张角起义

汉室气衰

董卓废帝

三国鼎立

四方伐卓

官渡之战

卧龙出世

赤壁鏖战

刘备入蜀

煮豆燃萁

汉中称王

水淹庞德

吴下阿蒙

败走麦城

孙权降曹

平定南中

六出祁山

智星陨落

平定辽东

假痴不癫

假刀杀帝

后主降魏

吴主荒淫

三国归晋

南北对峙

刘曜称帝

王敦谋篡

桓温清谈

淝水之战

魏主纳谏

尊道毁佛

范缜无佛

王俭风流

孝文改革

迁都洛阳

玉壁之战

高澄欺君

侯景之乱

高祖伐齐

淫逸误国

一统归隋

隋唐盛世

杨广夺宠

炀帝奢靡

东征高丽

牛角挂书

攻克长安

苟且偷安

深宫暗斗

玄武之变

从善如流

房谋杜断

内助之贤

文成人蕃

太宗驾崩

后宫之争

二圣临朝

凤鸣朝阳

武氏专权

整顿吏治

国老荐才

太平公主

玄宗掌权

二相治国

贵妃受宠

玄宗塞听

禄山叛乱

颜公忠节

刘晏理财

讨伐淮西

甘露之变

黄巢兵败

举国混战

五代十国

梁晋之争

后唐当立

石郎造反

死战契丹

朝中内讧

后周太祖

王峻狂躁

北抗契丹

南征淮水

世宗归天

试读章节

【原文】

臣光日: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人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译文】

臣司马光日: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赞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这个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赞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把持有的才干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把持有的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做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原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人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日:“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日:“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日:“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日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日:“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译文】

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着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便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要将豫让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就行了。”于是释放了豫让。豫让又用漆涂身,使浑身生满癞疮,再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了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是为所欲为,难道不容易吗?何必如此自我折磨?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要是已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所以还要这样干下去,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将他杀死。

赵襄子因父亲赵简子当年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死;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驱逐赵浣,自立为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就是韩景侯。

【原文】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日:“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日:“我何如主?”皆日:“仁君。”任座日:“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日:“仁君也。”文侯日:“何以知之?”对日:“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天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在兴头上,天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怎么可以无视一个约会呢!”于是亲身前去告知停猎。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相争。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其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任座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封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大怒任座见状,快步离开。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怎么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所以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听了很高兴,派翟璜速召任座回来并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以E宾之礼。

P16-18

序言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成书后即被奉为皇太子“第一必读治国教材”,随后成为历代人臣竞相抄录以经世致用的权威读本。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现属山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据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他七岁时,便能背诵《左传》,把二百多年的历史脉络叙述得明明白白。宋仁宗宝元初年(公元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此后,他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历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上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职。

司马光生活的北宋时代,国家在经历了中唐以来的长期战乱后,实现了稳定和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艺术逐渐繁荣。但同时,国家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官僚机构庞大,军队战斗力不强,边疆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上至居庙堂之高的帝王将相,下至处江湖之远的仁人志士,无不在思考,无不在为国家寻找新的出路。他们有人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以“柔道”治天下;有人则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厉行改革。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司马光等历史学家,希望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寻找答案。

他因感慨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故选取重要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写成八卷。后来,宋英宗下令设立编书局继续编写,于是司马光在刘恕、刘敛和范祖禹的协助下,查证考据,精练语言,修改润色,最终完成定稿。书成后,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借鉴。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分294卷,共: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写体例上以年月为经,史实为纬,依年代顺序通贯叙述史实,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编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还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整部书体大思精,网罗繁复,除依据十七史外,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各种史料320余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则加以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系统且完备的资料。书中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日”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全书文字简明扼要,生动流畅,朴质精练,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品。

《资治通鉴》成书后便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都竞相披阅,点评批注者更是不胜枚举。今天,它依然对人们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是经商管理、为官从政者的案头必备之典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