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游记(上下四大名著珍藏版)(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明)吴承恩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上下四大名著珍藏版)(精)》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内容推荐

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上下四大名著珍藏版)(精)》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16世纪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孙悟空的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目录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官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第九回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十回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第十二回 唐王秉诚修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归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岘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眷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 观音现像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蛰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试读章节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嚎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日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日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遂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日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日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日东胜神洲,日西牛贺洲,日南赡部洲,日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日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灵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灵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耶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虮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蛛;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多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薇。

潺滠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方名显,时来大运通。P1-4

序言

《西游记》约成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明代中叶,它和比它先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后来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都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光辉成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古典文学作品。

《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读这部小说,有几点是必须理解的。

第一,《西游记》跟一般古代小说不同,它是一部具有神话、童话性质特点的小说。

毛泽东同志在讲到“神话中的许多变化”、“《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和《聊斋志异》中的许多鬼狐变人的故事”时,曾经指出:“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出了神话或童话这类文艺创作具体的性质和特点,这对我们认识、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家知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神话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这类作品,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也同样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活,只不过,它具有自己的特点而已。《水浒传》、《红楼梦》里面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作品里展现的矛盾斗争,除少量属于宗教迷信或文学幻想以外,一般地说,是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当然作品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西游记》里面所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玉皇大帝、神仙妖魔,以及孙悟空闹天宫、闯地府、闯龙宫、智斗二郎神、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情节,则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有过也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西游记》里面写到的那许多出自文学幻想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仍然离不开现实,它们是以作者对社会现实所掌握的见闻材料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理解作为创作的基础的。

《西游记》写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人物的神通变化,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一个人怎么能够飞天钻地,呼风唤雨,变这变那,甚至能变一座土地庙儿呢?一个筋斗就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远,那支金箍棒幌一幌就碗口粗细、数丈长,可是一变又会变得小如绣花针可以放在耳朵里,这是可能的吗?当然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却很喜欢这个活泼、机智、乐观,富有斗争精神和无穷本领的人物,连同他那支神奇多变、威力无比的千钧棒。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孙悟空闹天宫、斗妖魔,这些幻想的形式中包含有我们能够理解的现实的内容,具有某种社会批判的意义,而且这些浪漫主义的描写在作品所展现的艺术世界里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读《西游记》时,必须记住它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样的性质特点,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内容和意义。过去悟一子、悟元子之流穿凿附会地把《西游记》说成是“谈禅”(谈论佛理)“释道”(阐释道教)的书,后来胡适又把此书说成是“玩世主义”,这些都是歪曲、抹煞作品社会内容和意义的错误的评论。

第二,《西游记》跟那些由作家个人创作完成的小说不同,它是古代民众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跟《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由作家个人写成的情况不同,跟《水浒传》、《三国演义》却有类似之处,其故事都是经过长期的流传和许多人的记述或创作,最后由一位作家作了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的。

唐僧取经本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僧人陈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决心到天竺(印度)取经。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前后花了十七年时间,来往走了几万里路,终于取得六百多部梵文(印度古文字)佛经回到长安。回国以后,他奉旨主持佛经的翻译工作,并口述西行见闻,由他的门徒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同的佛教遗迹兼及土地出产、风俗人情等状况。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彦惊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述他西域取经的详细经历。

……

世德堂本和清代各种刻本均误的一些地方,这次依据明崇祯本加以订正。例如,第一回写石猴跳入水帘洞之前,世德堂本和《新说西游记》有一首五言诗,最后一句“天遣入仙宫”,“天”字世德堂本作“王”,《新说西游记》作“正”,都不妥当,这次据崇祯本改“天”;第二十二回写卷帘将自述生平的那篇韵文,“饶死回生不典刑”一句中的“典”字,世德堂本和《新说西游记》均误作“点”,这次据崇祯本订正。

又,从胶卷中看出,这部世德堂本,本身有许多残缺。例如,其中“料字第十六卷”(从第七十六到第八十回),书页上就印明是用较晚出的“书林熊云滨重锲”的本子补的;第九十一回至第一百回皆为“金陵荣寿堂梓行”。又如,第十四回,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第六十五回,第八十七回各回,都有残缺;这些残缺之处,我们都根据“书业公记”本把它补齐。

此外,也还有若干问题,仍然存在。例如,第八十八回写豹头山距城七十里,第八十九回却又说距城三十里,程途远近,显然矛盾。这一类的问题,不论从世德堂本,或从其他各本,都不能解决。只好保持原文,不加改动。

初版本的注释,主要侧重于口语方面,比较简略。为了读者阅读的便利,这次除口语方面续有增补外,其他方面的内容,也作了一些补充。

本书初版本的校订整理工作,由黄肃秋同志担任。这次重排,除黄肃秋同志外,陈新和王思宇同志,也参加了校订工作。初版和这次增补的注释,均为黄肃秋同志所作。

在这次校订过程中,路1二同志提供了他用崇祯本校核初版本的成果,革命历史博物馆惠借了崇祯本《西游记》;注释工作中还得到了吴晓铃、季镇淮、魏建功等同志的帮助。我们都衷心感谢。

本书的整理工作,一定还存在错误和缺点,热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教,以便今后改正。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一九七九年十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3: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