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纪,感觉像是处在第二个起跑点,左右着人生下半场的命运,值得每个人停下脚步来自我检视一番,问问自己:“截至目前,我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吗?”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来通往哪里?”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我真心认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体现的价值呢?”
魏棻卿著的《最高级的能力就是做自己》讲述了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 书名 | 最高级的能力就是做自己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魏棻卿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35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纪,感觉像是处在第二个起跑点,左右着人生下半场的命运,值得每个人停下脚步来自我检视一番,问问自己:“截至目前,我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吗?”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来通往哪里?”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我真心认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体现的价值呢?” 魏棻卿著的《最高级的能力就是做自己》讲述了如何做真实的自己。 内容推荐 《最高级的能力就是做自己》作者魏棻卿以自己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如何做真实的自己。书稿以温暖笔触,生动的故事,辅以生命经验,告诉读者:做自己,是一辈子的功课,只有活出真正的自我,生命才更有光彩。很多时候,真正困扰人们的并非外在环境,而是内在的自我。故事生动,归纳出了五种理想的自己:好奇的自己,勇敢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谦卑的自己和怜悯的自己。 目录 01 专业是一部外挂的聚光灯 帮助你热衷学习,打造无敌竞争力 生命的最佳战友,是自己 专业是一部外挂的聚光灯 人格特质擦亮你的个人品牌 格局是成就的器皿,越大装越多 铭印效应,激发惊人潜力 02 别害怕失败,更别畏惧成功 帮助你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变得更强大 让抱怨带你看见问题的症结点 放大心中的小太阳 将“任性”升级为“韧性” 建立多元的自我评价系统 别害怕失败,更别畏惧成功 03 生活很难,但也可以很简单 帮助你活出天赋,站上专属舞台自信发光 丑小鸭真正的身分,其实是天鹅 生活很难,但也可以很简单 透过管控焦虑来重拾内在自由 有能耐自然能吸引好人脉 重返20岁 04 放下对“应该”的执着 帮助你真心宽恕,别再用他人的错来惩罚自己 觉察那些让你陷入困境的模式 值得感恩的小确幸 放下对“应该”的执着 提早认清生命的重点 安顿过去,尽情活在当下 05 相信命运永远有他的美意 帮助你看懂上天美意,一步步完成此生使命 你想留下什么精神遗产给世界? 预设停损点,真心享受付出的喜悦 允许他人保有自己的防空洞 用心发现生命中的天使 相信命运永远有他的美意 试读章节 生命的最佳战友,是自己 如果每个人都能提早跟自己建立战友关系,并且怀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来探索世界,那么三十几岁之后的人生,将会多么有趣啊!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就是被问到如果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或是人生只剩最后几天的话,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不过,现在让我们把问题修正一下,改问:迈入35岁之际,你最想为自己勇敢去做或冒险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请不要只提出像是跟某人相恋结婚这一类的答案。决定跟某人携手共度一生,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如果感情生活就足以涵盖人生的全部,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生涯规划,或是自我定位的问题了。 这里试图讨论的勇敢,本质是指向个人的内在力量,关注的重点在于“自己对自己的信任”。问得更直接一点,三十几岁的你,是否已经具备成为自己战友的勇气和能力? 用好奇心,探索不同的生命风景 有天,我和一位女性友人在一家小餐馆吃饭,原本安静的用餐环境,因为几位新进客人而变得有些喧闹。 其中一位中年女性是这里的常客,这天正好到附近泡温泉,便邀请其他友人一同前来,为了表现出地主般的待客之道,她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地介绍餐馆招牌菜,点完菜,向老板要求播放他攀爬高山时拍的影片。 “我跟你们说,不要看老板这样子,竟然可以爬上海拔三千多米的山顶,去看上面的湖,真的很厉害!,,话匣子一开,玟位女性就不断称赞老板,还问了一些像是“山屋住起来会不会很恐怖?在山上有没有办法洗澡?”以及一些关于吃喝拉撒睡的问题,最后下了一个结论,说:“好羡慕老板可以亲眼看到那个湖,我也好想去爬,但都没办法……” 一边做菜一边听着炮珠似的问题,老板终于沉不住气,响应她说:“还好吧!除非你是患有高山症,不然哪有什么做不到。”老板以自身为例,“像我,之前是一个连跑步都有困难的人,现在却练到可以去爬那么高的山,其实就是看你有没有那个决心。” 我在一旁默默听着,同时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TheBucket List,中国台湾地区翻译为《一路玩到挂》。剧情内容讲述了机修工人卡特跟亿万富翁爱德华两人因为罹患癌症,住进同一间病房后的故事,虽然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但出于同在生命末期的惺惺相惜,两个人协议列出一张愿望清单,利用最后生命时光逐一完成想做的事情,包含环游世界。 第一站,是高空跳伞。在他们两人从高空快速往下坠的过程中,爱德华痛快地喊出:“这才叫活着!”反倒是卡特,因为降落过程中的恐惧,气得直骂:“我讨厌你那该死的胆量!” 气归气,后续两人还是开心前往非洲坦桑尼亚大草原打猎;一度尝试攀登世界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最后受限于天气原因才不得不作罢。印象中,最令人触动的一幕是,两个人坐在埃及金字塔顶端,卡特问了爱德华两个问题:“你在生命中有没有找到喜悦?”以及“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为别人带来喜悦?” 依稀记得,多年前观看这部电影的当下,最有感觉的片段是卡特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时过境迁,当我慢慢找到生命喜悦,也有能力为他人带来喜悦的时候,再度回顾剧中情节,焦点已经转移到两位癌症末期主角积极圆梦的精神。同时我也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提早跟自己建立战友关系,并且怀抱着一颗好奇的心来探索世界,那么三十几岁之后的人生,将会多么有趣啊!P3-6 序言 致,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刻吗?现在的你跟多年前的自己,在内心进行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我有过。那是一个参加完心理治疗与心理卫生联合会会议的午后,当我开车顺道行经大学时期的租屋处一带,望着熟悉的街景本该心生怀旧,情绪却忍不住一阵翻腾。 我落下了眼泪。泪眼婆娑间,仿佛看见了十多年前的自己——她,一个来自台南的女孩,为了求学,栖身在台北这个繁华大都市,毕业后开始求职,也总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傻劲,奋力地在异乡谋生存。 落泪,是因为心疼。我心疼她曾经因为租房纠纷,被傲慢女房东大声羞辱:“谁叫你们家在台北没厉子?”当时纵使满腹委屈也只能默默往肚里吞,因为对方说的话的确是事实,她在台北本来就没有家,处境犹如失根的浮萍。 落泪,也是因为佩服。我佩服她初入社会那几年,三天两头就被公司主管飙骂,却依旧咬着牙关撑下来,还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写作功底,让现在从事文字创作跟出版工作的我,如虎添翼。 怀抱着这样的激动心情,返家后,我提笔写了一封信给十年前的自己,谢谢她当年的努力以及选择不放弃,方才一步步成就现在的我;接着又写了一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承诺她,为了收获更具丰盛意义的人生,此刻的我一样会秉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新的专业领域开疆辟土。 写完信以后,一股更深的触动涌上心头,那个当下我才觉察到,原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从来都不孤单,因为一直有“她们(指过去和未来的自己)”的鼓励和陪伴。而想一想也是,在人生的接力赛中,我们是一个team(团队),队友们理应互相加油打气,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撰写《最高级的能力,就是做自己》(台版书名《做自己的勇气:35岁以前一定要成为的5种自己》)这本书,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情。我总认为,35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纪,感觉像是处在第二个起跑点,左右着人生下半场的命运,值得每个人停下脚步来自我检视一番,问问自己:“截至目前,我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吗?”以及“如果可以,希望未来通往哪里?”更重要的是,“什么才是我真心认为,值得用一生去追求跟体现的价值呢?” 从生理年龄来说,35岁之后,身体机能开始走下坡,但就心理发展而言,却是一个人迈向整合和自我实现的关键起点,知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个体化历程(individuation process)”,差不多就是落在35岁到40岁。至于我个人,这样的历程启动得更早,32岁那年就正式揭开序幕,等到35岁来临的时候,手中已经握有更多筹码去建构人生下半场。也因此,才会建议大家最好在35岁以前,便着手为日后的生命转化做准备,提早展开“做自己”的练习,因为那真的并非一蹴而就。 个体化历程,一言以蔽之,就是个人从“社会化”到“去社会化”的过程。就荣格的论点来说,人的“自我”(ego)为了在社会中生存适应下来,自然而然会发展出人格面具(persona),只不过有得必有失,代价就是得压抑部分的本我(id);当个人在前半生完成自我与人格面具的发展任务,后半生的重点就会转移到内在整合,一片片拾回心灵碎片,活出一个真实且完整的自己。 不少人误以为,做自己就是变得自私、自我、自恋,抑或是罔顾他人的意见,实际上若是能依循荣格的论点来做自己,反而会让你更受欢迎,又不丧失自身的独特性。原因是,那个原先总是带着人格面具的你,在历经个体化蜕变之后,早已显出了真实迷人的样貌,偶尔表现出的自我感觉良好或一意孤行,通常也是为了衷于内在真实,而非由人格面具在主导。 至于如何将抽象理论化为具体行动,付诸实践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本书综合归纳出的如何更好地做自己,便是基本且关键的心理发展指标。做自己,是一辈子的课题,我也正走在这条学习的道路上,与你共勉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