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南君著的《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增订版)》是一部真实描写老红军卢福贵从放牛娃到参加红军,到成长为公安总队政委的长篇传记文学。卢福贵亲历的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弘扬了可歌可泣的红军精神。作者是卢福贵的老部下,与他共事多年,了解较深;现又历时两年多,经广泛收集资料,终于形成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真实可信,人物个性鲜明,书中重要章节均有史可依,有据可查。
| 书名 | 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增订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储南君 |
| 出版社 | 群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储南君著的《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增订版)》是一部真实描写老红军卢福贵从放牛娃到参加红军,到成长为公安总队政委的长篇传记文学。卢福贵亲历的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弘扬了可歌可泣的红军精神。作者是卢福贵的老部下,与他共事多年,了解较深;现又历时两年多,经广泛收集资料,终于形成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真实可信,人物个性鲜明,书中重要章节均有史可依,有据可查。 内容推荐 储南君著的《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增订版)》是一部真实描写老红军卢福贵从放牛娃成长为公安总队政委的长篇传记文学。 卢福贵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革命时期。他长期从事党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曾任连指导员、大队政委、团政委、师政委、公安总队政委。他熟练地运用政治工作的各项主要原则和优良传统,例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教育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源泉、民主集中制、关心群众生活、支部建在连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等,在长达二十年的革命生涯里,不畏艰苦,浴血奋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卢福贵亲历的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颂扬了可歌可泣的红军精神,为广大青年读者、政工干部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研究和学习资料。 目录 我军政治工作的楷模(代前言) 第一章 大山育雏鹰 一、宁静的山村——河湾村 二、苦难的童年 三、放牛娃子 四、纸棚学艺 五、赤卫队队员 六、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乡苏维埃主席 第二章 新兵之梦 一、“当红军去!” 二、第一支钢枪 三、双桥大捷 四、去新集报到 五、电台“守护神” 六、告别家乡鼬 第三章 西移电台三千里 一、遭敌袭击 二、走进大洪山区 三、暗渡漫川关 四、夺回天线再登秦岭 五、渡汉水跨越大巴山 第四章 川陕苏区架天线 一、毛裕镇的电波 二、大练兵 三、偶遇老舅 四、智取绥定府 五、首长的赞扬 第五章 雪山草地上的盘桓 一、嘉陵江上古渡口——塔子山湾 二、电台进驻凤仪镇 三、夹金山下的“天线”情结 四、第一次北上两过草地 五、第九次翻雪山 六、第二次北上三过草地 第六章 砸烂最后一部电台 一、北上大会师 二、七部电台进河西 三、两进倪家营子 四、走进祁连山 五、最后一仗 第七章 红色军事技术学校“新兵营” 一、聚集星星峡 二、踏上新征程 三、从学习文化知识开始 四、学习机械化军事技术 五、常抓不懈的政治课 六、再见,新疆! 第八章 回归延安 一、艰险的历程 二、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政委 三、在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 四、出征豫西 第九章 在皮旅 一、初见1支队皮、徐首长 二、荥阳县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 三、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四、中原东路千里大突围 豫东政治整训 突出重围 休整吴家店 毛坦厂再抓“思想领先” 五、高邮整顿淮阴战 六、新政委抓的第一件事 七、贯彻大矿地会议精神强化政治工作 八、孟良崮合围立头功卢政委身负重伤 第十章 华野特种兵纵队 一、在医院遇挚友 二、喜结良缘 三、“红色哥萨克” 四、骑兵团政治委员 上任张弓镇 攻占宁陵城 上蔡剿匪战 汝南埠切断黄维补给线 回师酂城集 政治工作是“传家宝” 殷楼歼敌 骑兵打坦克 第十一章 三野教导师政治委员 一、升调教导师 二、渡江前的政治思想教育 三、渡江 四、在沪宁线上 五、南京公安总队政委 后记 附 卢福贵简历 试读章节 二、苦难的童年 陆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封闭的“世外桃源”中。然而,主宰这块土地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地主、工商业主垄断了全部财富和资源,对老百姓在经济上进行残酷剥削,在政治上施行高压统治。普通老百姓过的生活并不像陶渊明描写的那样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相反却是生活在苦难之中。 陆家一家五口人,父母和卢福贵兄弟三人,父亲陆华柱,母亲叶氏名善民。卢福贵是老大,小名叫“如意”,大名叫富贵;老二叫富旺;老三叫富启。 卢福贵童年时,陆家住的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两间土墙茅草房,只有一个木料窗子,半米见方,中镶木窗棂,采光和通风极差。房子低矮,大人进出门要低头,睡觉伸不直腿。刮风下雨时,屋檐都晃动,好似要掉下来一样,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土墙残破,处处透风,从大窟窿眼可以看见邻居叶家的院子,有时邻居在纺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纺车轮的转动,听到纺锭发出“呜呜”的声响。这里农户的饮食,每年要吃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杂粮,荒年靠葛根、橡栗、野菜等掺粮度日。一般是每天一干两稀或一干一稀,插秧、割稻、砍柴等忙季,下午加一餐“下昼”。每家都砌有锅灶,无烟囱,靠烧柴薪,秋冬改烧火笼,经常满屋是烟。卢福贵的母亲是家庭妇女,常年在这样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劳作。她总是围着锅台转,每做一顿饭,都要被炊烟熏得两眼通红。她承受了全家最琐碎、最繁杂、最沉重的劳动。她是一位传统的、贤惠能干又正直善良的母亲,对陆氏兄弟的成长起到了榜样作用。 为了能有一个好年成,卢福贵要经常帮着父亲积肥攒粪。小小年纪的他,背着圆粪筐,手拿着小锄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跑遍附近的山山沟沟,满山野地捡牲畜粪便。他不停地走啊走,捡啊捡,捡了一筐又一筐,满头汗珠直往下淌,还是继续劳作着。 有一天早晨,年幼的卢福贵像往常一样,背着粪筐出门,真不凑巧,在路上遇到地主冯佩如家的狗腿子王麻子。王麻子一脚将他的粪筐踢出老远,还恶狠狠地骂说捡了他东家的狗屎。幼小的卢福贵只好憋着一肚子气,暗暗地从心底里骂了他一句:“不是好东西。”回家后,妈妈叫他吃橡粉、苦菜饭,他半天没吭一声。妈妈便问他:“为什么不吃饭?不舒服吗?”为了不给母亲增添烦恼,他回答说:“没什么,等一会儿再吃。”母亲的关爱,使少年卢福贵忘记了一肚子的愤怒,渐渐地消了气。 多年后,卢福贵在讲到他幼年的生活时说:“有一天,看到邻居叶万春捧着一碗又白又香的大米饭,坐在门口吃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一口一口地吃,嘴里直淌口水。他见我呆呆地看着他吃饭,就说:‘你回家拿个碗来,我拨点儿给你吃。’母亲听见了,一进屋就骂我:‘你别给我丢脸,人穷志不能穷。’还狠狠地打了我几巴掌。母亲的这一教训,让我感到惭愧和羞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看别人吃饭了。” 卢福贵家乡的可耕田地实在太少了。俗话说:“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尤其是深山区,耕地更少,多是沤水田,而且百分之八十的田地被地主富农占有。陆家没有耕地,只能从地主冯佩如家佃租六斗(约为四亩)沤水田和一块山地,以便养家糊口度日。 卢福贵十二三岁时,便跟着父亲一起下田干活。父亲是一位质朴敦厚、勤劳务实的好农民。他十分熟悉农时,对本地区的气候了如指掌,从不耽误农时,而且精通多项农业技术。他最发愁的是春耕农活,因为深山区的春季比低山区和平原区都要短暂,每年只有五十天左右属于播种期。而且沤水田只栽一季中稻,即一熟稻。所谓沤水田,即是说农民为蓄水防旱、养地培肥,在冬季经过一段晒垡之后,一般要关水沤田,以待来春耕种。如果错过农时,一年的收成就会落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卢福贵家太穷了,养不起耕牛,买不起大农具。每年为了抢占农时,父亲都要挨家挨户去商量借助畜力翻地。但是,谁肯耽误自家的农活呢?往往是“狗咬破衣人”,借不着,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卢福贵回忆说:“父亲在前面拉动铁木结构的犁耙,我在后面扶犁把。有时连耕具也借不着,只好用锄头、铁耙一块一块地翻地。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过得好心酸、好艰苦啊!我父亲是一位插秧高手,熟练掌握了三角插秧法。他插的秧苗,秧角距离是十六寸,行行整齐,像一条直线,左看成行,右看也成行,真是插秧如绣花呀!堪称当地一绝。相比之下,我的插秧技术就差多了,栽的秧苗根子尽是烟袋窝,秧苗虽不死也受伤,像害了一场病似的,不能很快成活,茁壮生长。” P3-5 序言 我军政治工作的楷模 在人民军队建军90周年之际,长篇传记文学《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增订版)问世了。该书主人公、老红军卢福责,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入党参军。他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沙场奋战20年,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身上流淌着舍生忘死的热血,心灵永远涌动着奋勇杀敌、一往无前的豪情,为建立新中国尽心竭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卢福贵是我军政工战线一名优秀领导干部,战友们亲切地叫他“老政工”。他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在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和1944年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报告的指引下,结合战争和部队实际,克服文化低的困难,用心探索政治工作的内涵和意蕴,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军队政治工作涉及面很广,内容丰富,任务繁重,现根据《从放牛娃到公安总队政委》的记述,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认识军队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同时诞生了军队政治工作。军队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是党在军队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重视军队政治工作,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严肃地批评了轻视政治工作的倾向,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重大任务,离开了这些目标,红军“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决议强调“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规定“红军中政治工作的领导作用”,“红军的军事机关和政治机关,在军委领导之下,平行地执行工作”,确定了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1930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部改称中央军事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6月将党代表改称政治委员,连队称政治指导员;10月党中央制定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阐明在红军中建立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巩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的领导,要使红军成为有力的工农革命的武装力量,”“巩固红军的战斗力”。条例确立了红军建军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重要制度。1931年2月正式成立总政治部,毛泽东任主任,统率全国各地红军的政治工作。,经过两年的实践,红军在中央根据地连续三次取得了“反围剿”的辉煌胜利,充分显示了政治工作巨大的威力和强大的战斗力。1932年党中央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的信指出:“政治工作在红军中有决定的意义”,“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首次提出“生命线”的概念。半年后,中央根据地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高层领导人都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原动力。”从此,军队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全党全军的肯定,取得共识,逐渐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工作“生命线”,是对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总结,像阳光、空气和水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因素,须臾不可离开。“生命线”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保证实现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党赋予的各项使命任务;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永远成为一支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新型人民军队;保证巩固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实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目的。离开了政治工作,就会重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覆辙。政治工作“生命线”,对于我们这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具有兴衰成败、生死攸关的作用。 …… 军队政治工作十分注意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模范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战斗的号角。党员以身作则,做群众的表率,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是最好的政治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在战斗最激烈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喊声“跟我上!”部队攻击的冲击波,似惊涛骇浪,所向无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每次战斗中,支部“战斗堡垒”的工作中心,放在加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党员始终站在战斗最激烈、环境最艰苦、最危险的岗位,要求做到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身的模范行动鼓舞和团结身边的官兵一起浴血奋战,去争取战斗战役的最大胜利。因此,由于连续、激烈、大规模的攻防作战,许多指战员奉献出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其中共产党员伤亡的数量远远超过普通战士。可以说,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胜利过程,都渗透着这些英雄模范的鲜血印记。 总之,上述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于上世纪前半叶的革命战争年代,是革命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军的“生命线”、“看家本领”、“传家宝”。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要为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提供坚强保证,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不竭的动力。加之,军队建设所处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官兵成分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都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这些都对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要求我们既要继承我军的优良传统,又要求推进政治工作的新发展。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在福建上杭古田镇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考试,我军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他强调: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会议期间,习主席同基层会议代表共进午餐,吃“红军饭”时,边吃边谈,回顾老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年一代是党和军队的未来和希望,革命事业靠你们接续奋斗,优良传统靠你们继承发扬。军队政治工作要大家一起来做,基层做好工作是重要环节。他号召大家:要带头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带动部队官兵传承好红色基因、保持老红军本色。 储南君 2017年5月8日 后记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公安部政治部(含人事局)办公室工作,后调至卢老身边当秘书。与首长共处四年,首长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使我崇拜、敬仰。他在机关业余文化学校读书时,为了写好作文,我听他讲了很多长征、西路军和解放战争时的故事,并和他一起研究确定每次作文的题目和结构,还多次陪他去公安部幼儿园、地方中小学校宣讲红军故事、弘扬红军精神。当时我感到这些故事十分动人、特别新鲜、异常珍贵,就想帮他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推向社会。但是,1954年组织上决定将卢老调任公安部警卫局副局长,我即与他分别,从此,写故事的事便搁置了下来。 2005年,在卢老逝世十多年后,张莹亚大姐送来卢老生前亲笔书写的一段回忆资料,要求我为他写传。写长篇传记文学我还是第一次,心里没底,于是答应看看资料再定。而后,为了我与卢老的情谊,为了不忘过去,我最后还是答应了。 传记即是历史。写史最主要的是要有充分真实的史料素材。然而,仔细阅读资料后,我感到材料不全,连我知道的那许多故事都没有列人。据张莹亚大姐说,卢老原先有一个较详细的回忆资料,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抄丢”了。真是可惜,却也无奈。为了使作品真实可信、个性鲜明,人书的重要章节都做到有实可依、有据可查,于是,我就用了较长的时间,采取多种办法,有重点地抓资料汇集工作:一是我年事已高,不便出门远行,就拜托好友帮忙代为访问。比如关于迪化“新兵营”的具体情况,我请公安部边防局的麻丽新找新疆边防总队的同志向自治区史志办了解情况,得到了一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的资料汇编,非常珍贵。关于延安八路军荣军学校的来龙去脉,我请新华通讯社陕西分社的老记者侯嘉荫向旬邑县史志办征集资料,得到了荣校很多珍藏的素材。关于卢福贵任荥阳县县委书记的情况,我请公安部边防局副参谋长马双龙找河南边防总队派人赴荥阳史志办摸底,很快解决了问题。二是直接打电话给各地史志办,寻求有关红四方面军的资料。其中从阿坝州史志办买到了所属各县的县志。卢老的大儿子陆新宁也从家乡金寨县史志办取来好些资料。三是我自己在北京市区内走访有关人员和单位,并经常去新华社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各大书店等地查找。新华社图书馆报刊齐全,为本书提供了所需的很多实况报道素材。另外,出版社也是我关注的地方,并在那里获得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比如解放军出版社内部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全套)、《通信兵回忆史料》(全套),军事科学出版社发行量很小的《新四军骑兵团征战发展纪实》、《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史》(上、下卷),还有解放军原政治学院1984年出版的《军队政治工作史》(讲义)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还为本书无偿提供了有关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图片。周末,我还常去潘家园旧书市场转一转,也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文艺分社易孟林社长在本书成书过程中多次登门指导,提出修改方案,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全国政协委员、公安部边防局原政委傅宏裕和武警总部创作室原主任刘秉荣、公安部副局级调研员徐良志、新华社译审陆琴娣等,都给予了多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在这里,我还要提及的是,在成书的这两年中,我的夫人贺若碹(译审、资深翻译家)承担了全部家务,无论酷暑严寒,总要出门采购、做饭烧菜、料理家务,无微不至地照料我的生活,还对稿子提出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书稿的后期工作默默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对以上好友和同志们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读者,特别是知情的老同志,予以批评斧正。 2013年10月19日 于北京东城左安漪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