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亮与六便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那些日子里,没有谁比萝丝·沃特美德更关心照料我了。她有男性的才智又有女人的怪癖。她的小说很有特色,读起来令人难以平静。也就是在她家,我第一次见到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太太。那天沃特芙德小姐在她一间小屋子里举行茶话会,客人比往常来得要多。好像所有人都在相互交谈,只有我安静地坐在那,其实是我感到不自在;要知道大家都在谈自己的事,我可不会那么厚脸皮地挤进去掺和。还是沃特芙德小姐体贴,她注意到我,就走到我身边。

“我想让你去同斯特里克兰太太谈一谈,”她说,“她对你的书推崇备至。”

“她是干什么的?”我傻乎乎地问出这样一句来。

我这样问的主要原因,是我觉得如果斯特里克兰也是一名作家的话,我在同她谈话之前最好弄清楚情况。

估计是想让我产生神秘感,沃特芙德故意眼帘一垂,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

“她专门招待人吃午餐。你只要别那么腼腆,多吹嘘自己几句,她准会请你去她那吃饭。”

萝丝·沃特芙德有点玩世不恭。她把生活看作是写小说的机会,所有人都是她作品的素材。如果读者中有谁欣赏她的才华而且还大方地宴请过她,她偶尔也会把他们请到自己家招待一番。只是背地里她对这些人崇拜一个作家觉得可笑,不过这不影响她跟这些人周旋,还十足一副名作家的派头。

我被带到斯特里克兰太太面前,同她谈了十来分钟。她的声音很好听,但除此之外我没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她告诉我,她在威斯敏斯特区有套房子,正对着当时还没完工的大教堂。刚好我也住在那一带,于是我对她就有了邻居的那种亲切感。对于所有住在泰晤士河和圣詹姆斯公园之间的人来说,陆海军商店好像是一个把他们连接起来的纽带。斯特里克兰太太要了我的住址。过了几天,我收到了她的一张午餐会的请柬。

很少有谁跟我约会,我当然很高兴能被邀请。到她家的时候稍微晚了一些。我怕去早了让人笑话,就围着大教堂先走了三圈。进门后,我才发现客人们早就到齐了。沃特芙德也来了,还有杰伊太太、理查·特维宁和乔治·娄德。来的都是作家。这是早春的一天,天气很好。大家兴致高昂,东扯西拉个不住。来之前,沃特芙德小姐说自己最初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是该打扮得更年轻些,还是最好打得成熟些好;如果是前者,那就要一身淡绿、手持一枝水仙;后者的话最好穿上高跟鞋、披上巴黎式的外套。犹豫半天,结果她只戴了一顶帽子。这帽子使她情绪很高,所以,我有幸第一次见识到了她的刻薄,那些没到场但大家都熟识的朋友挨个遭到了她的调侃嘲讽。杰伊太太对此的观点是,所有机智的灵魂都不会循规蹈矩,应该时不时用略高于耳语的音调说些荤段子。理查·特维宁则滔滔不绝地发表些荒唐离奇的谬论。乔治·娄德知道世人皆知自己妙语如珠,没必要再向谁显示自己的才华了,因此他的嘴只用来填塞食物。斯特里克兰太太话不多,不过看得出她有种本领。能引导大家的谈话总是围绕着一个共同话题:一出现冷场,她总能巧妙地让谈话继续下去。斯特里克兰太太这一年三十七岁,身材略高,体态丰腴但不显胖。她那双和蔼的棕色眼睛,让并不很美的她讨人喜欢。她的皮肤不是太好,有些晦暗,满头黑发梳理得精巧。在三个女性里,她是唯一没用化妆品的,但反而显得更朴素、自然。

餐室按照当时崇尚的风格布置。高高的白色护墙板,绿色墙纸上挂着嵌在精致黑镜框里的惠斯勒蚀刻画。印着孔雀图案的绿色窗帘,地毯也是绿色,上面有白色小兔在浓郁树荫中嬉戏的图画,让人想起威廉·莫利斯的风格。壁炉架上摆着白釉蓝彩陶器,整体上淡雅、别致,但问题是多少有些沉闷。说实话,在当时的伦敦,不会少于五百家餐厅有和这一样的装饰。

聚会结束后,我是同沃特芙德小姐一起走的。当时天气很好,加上那天那顶新帽子让她兴致勃勃,于是我们决定散一会步,从圣杰姆斯公园穿出去。

“刚才的聚会很不错。”我说。

“你觉得菜做得不坏是吧?我告诉过她,如果她想同作家来往,就得让他们吃好。”

“你这主意真妙,”我说,“可她为什么要同作家来往呢?”

沃特芙德小姐耸耸肩。

“她喜欢他们,喜欢这种活动。可怜的人儿,我觉得她头脑有些简单。她多半是把我们这些作家看得过高了。不管怎么说,她很善良,喜欢请人吃饭又不会伤害谁。我喜欢她这点。”

P16-19

目录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童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作者简介

序言

1 人们说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最会讲故事的人”,至少从这部《月亮与六便士》来看,毛姆是实至名归的。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大量借用著名后印象派绘画大师高更的传奇经历作素材,虚构了查理斯·斯特里克兰这个人物。也正因为大量采用了高更的生平经历,所以被误认为是高更的传奇故事,但在处理人物的最终结果时,作者做了不同安排。高更的确也身患疾病,但他死于自杀;而在小说里,斯特里克兰死于麻风病,去世前双目失明,却完成了那幅奇异的巨幅壁画。从结构以及叙述方式来看,这部小说属于传统小说范畴;但同时,这样围绕一个明确主题,来进行更多的心理探讨,又很近似于现代小说的手法。

毛姆很善于讲故事,他懂得故事的首要前提是有趣;这也是他一贯对待书的看法,他坚持认为他推荐的书:“我首先要求的就是它的可读性;因为我希望读者真正去读这些书,而文学专业者与批评家往往以他们自身的训练,将可读性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其实可读性不该被视为理所当然。”对于“可读性“毛姆是这样定义的:“一本具有可读性的书必定是意味着书中有某些事物与你有所关联,这只是它所拥有的许多特质之一,但这种特质正与读者的兴趣成正比。”毛姆是这样定义的,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是这样要求的,并按照这个定义去创作。

这部《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部书,书中所讲的故事包含着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画家,很多甚至对绘画完全不熟悉,同时我们谁也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那样的天才,但通过书中人物,不仅仅是斯特里克兰,还有其他围绕着斯特里克兰的如施特勒夫·施特勒夫的妻子布兰奇,大溪地的艾塔、蒂阿瑞,布吕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等等,毛姆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人性的故事。而尽管经历会不一样,但这些经历所展现的本质,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正如作者借用书中人物布吕诺船长的嘴说出来的:“我不是告诉你了,从某种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7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这也正是毛姆自己所强调的:“这些书中所蕴含的人性对我们而言,都是熟悉而亲切的。”

2  《月亮与六便士》自始至终围绕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斯特里克兰奇怪的一生,他究竟是在追求什么。斯特里克兰从起初那个令人厌恶的家伙,到故事讲完后变得值得人同情,这个改变的过程就像是一个生长的过程。不过也可以看作是生命复杂的展现,他前后对待三个女人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他看待事物的方式,都能很好地体现这种复杂性。

这个人受到某种神奇的天启,成为了某种神秘力量的对象,工具,一切都是为了那个来自宇宙世界的本质的展现。对于这种本质。无论用什么概念、哪种手段来表达,美也好,奥秘也好,神圣也好,都一样。“他就像一个终生跋涉的苦行僧,永远被找到他的那片圣地的渴望驱使着,盘踞在他心头的魔鬼对他毫无怜悯。世上有些人渴望寻求到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打碎一切阻碍着自己的东西,整个生活全都被他们颠覆了。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只不过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所谓的真理。对于像他这样的人,我从心里感到怜悯。”

斯特里克兰是独特的,也是孤独的,这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在作者笔下所展现出的是超出了常规社会所能接受的范围的;但不能因此就看作是扭曲,是变态,而应看作是对人类本性归纳的必然结果。这个人物在某种程度具有历史上那些先行者们的特质。在这类人眼里不存在区别对待,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把宇宙万事万物都看作是同等的存在,因此也没情感、理想、道德这类属于人类的属性。斯特里克兰就像一个跋涉者,他具有着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但这个人的精神又同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神性,而神性即使是爱也是泛爱的,并不会厚此薄彼,正如苟子所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正是阅读这部小说需要留意的。

我想,这部小说的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本身就是在传递作者的意图。在小说最后,亨利叔叔这样说:“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然而这位亨利叔叔。怎么都没法忘了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到十三只大牡蛎的那些日子”,这种矛盾被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正是作者所谓的目的所在。毛姆在谈到自己为何选择这样一个书名时这样告诉我们说:“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来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都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难怪弗吉尼亚·伍尔芙会这样评价这本书:“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

内容推荐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对方在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开始追溯与艺术家曾经的来往与对方之后的人生经历。

艺术家的故事以生极落魄、死备哀荣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

编辑推荐
《月亮与六便士》情节取材于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证券经纪人,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舍弃一切开始学习绘画。后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在小说中探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