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多年的入园指南《孩子入园爸妈必须知道的事》全新改版!
清华大学早教专家晏红老师倾囊相授陪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三年的方法!
让父母不再为孩子的分离焦虑和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发愁的方法书。
幼儿园三年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进入社会,学习人家交往的重要阶段。幼儿园老师不是带孩子的保姆,而是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教育者,他们对孩子的教导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只有父母重视起孩子入园的这三年,才不会让孩子的幼儿园三年虚度,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发展,为上小学打好充分的基础。
《孩子入园爸妈必须知道的事(全新第2版)》力图引领家长透过表面的房屋楼舍、设施设备与花草树木,关注幼儿园深厚的教育本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急功近利的认识,帮助家长在当今纷繁复杂的视听世界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与孩子共度幼儿园时光,帮助孩子不但适应集体生活环境,而且在集体环境中主动成长、快乐发展。
孩子上幼儿园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入园期,是每位家长都应该重视的事情。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件,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孩子多大上幼儿园合适?孩子上寄宿幼儿园会不会受苦?公立或私立幼儿园哪家强?孩子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怎样和幼儿园老师沟通才能更高效?爸妈对老师有意见了应该怎么提?
孩子入园并没有想象中来的简单,幼儿园老师也不是保姆,上幼儿园等同于孩子步入社会交往的第一步。如何走好第一步,晏红著的《孩子入园爸妈必须知道的事(全新第2版)》有着很好的解答,并帮助爸爸妈妈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关系。让我们携手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怎样弥补孩子入园后亲子在一起时间太少的遗憾
梅女士一年之后将去法国做访问学者,这一年她必须到语言学院进修法语。学习进度快,学习时间紧张,刚刚2岁的宝宝怎么办呢?婆婆身体不好,丈夫工作忙,根本指望不上,家里的居住环境又不适合请保姆,只好送幼儿园了。可是孩子那么小,上幼儿园行吗?一年之后,自己还要去法国2年,把孩子送回老家跟着姥姥?在宝宝最需要妈妈付出爱心和照顾的时候。妈妈却不得不狠心地离开宝宝,这是宝宝巨大的人生遗憾,也是妈妈巨大的人生遗憾!梅女士一想到这些事情就无法安心学习,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弥补孩子入园后亲子在一起时间太少的遗憾。
梅女士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人生常常会面临一些两难选择,割舍其中任何一个都会留下遗憾。但是,从人生发展的远景来看,忍得了眼前的痛,将换来更开阔宽广的舞台,那么当前的遗憾就会变成未来的美丽。相信很多家长不得不让低龄宝宝人园都属于美丽的遗憾,过了这一段时间,大人和宝宝、事业和家庭都将获得进步和提升。
建议像梅女士这样的家长要与老师积极配合,让宝宝爱幼儿园如家,爱老师如妈。既然妈妈不能与宝宝朝夕相处,就让他与老师或者其他看护人亲近如一家人。妈妈要尊重他人带孩子的方式和风格,接纳他人的个性差异,营造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把宝宝养育得快快乐乐、健健康康。这是弥补遗憾最根本的态度和做法。
同时,妈妈要注意避免过度补偿心理和行为。有遗憾心理的妈妈自然觉得对不住宝宝,所以特别渴望有个机会能好好补偿补偿,争取不让他掉一滴眼泪,不让他噘一次小嘴,更不让他受一点儿委屈。结果她可能比较迁就宝宝,太顺应他的需求,助长宝宝的任性倾向,为其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埋下伏笔——这样补偿遗憾将会酿造真正的遗憾!
因此,妈妈的思维应该换个角度。遗憾并不都是消极的,可以让遗憾产生美。处在遗憾中的妈妈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跟宝宝说,心理活动非常细腻、丰富、深刻,妈妈可以把这些美妙的瞬间记录下来,将来宝宝能够识文断字了,他将会受到多大的震撼和感动啊!这样,妈妈暂时的遗憾终将变成滋润孩子的“心灵鸡汤”,而这笔财富只有怀抱遗憾的妈妈才有可能蓄积呦!
幼儿园老师会给孩子母爱和亲情吗
2岁半的天天上幼儿园了,妈妈很不放心,早晨送到园以后要看着天天吃完早餐再走,晚上还没有到接孩子的时间就来了,她想看天天晚餐吃得怎么样。老师跟天天妈妈交流说这样做不合适,会使孩子适应得更慢,早上送来后就放心地走吧,老师会让孩子吃饱的;晚上就不要提前来了,这样对其他孩子的吃饭情绪有影响,因为这时候孩子正盼望着家长第一个来接,看到别人的妈妈来了而自己的妈妈没来,他们就不踏踏实实吃饭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对天天妈妈再次提出按时接送的希望,天天的妈妈说:“我的宝宝上幼儿园已经3个月了,但没有在园里大便过,在家里拉的大便干得要命,有时3天才有一次大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孩子得多运动多喝水,天天不喜欢运动,喜欢坐着,喂他喝水他也喝得少,他的生活好习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妈妈说:“不是这样的,以前他的排便规律好着呢,主要是孩子上幼儿园以后紧张害怕,缺乏母爱和亲情。”老师问:“那我们整天为孩子做的照顾和看护。就不是给孩子爱和亲情吗?”妈妈说:“这是你们的工作,跟母爱和亲情是两码事。”老师没再接话,但是心里很不是滋味。
宝宝新人园,对环境和老师陌生,老师对宝宝的特点也不了解,妈妈不放心是合情合理的。尤其是想着宝宝在幼儿园老师面前不能像在家里跟妈妈在一起一样,随意纵情地依偎、撒娇,妈妈的心里就禁不住酸溜溜的。看着宝宝不放心妈妈离开的神情,怀着些许畏惧听从老师的安排,妈妈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哎,世上只有妈妈好!离开妈妈的宝宝好委屈!”
“缺乏母爱和亲情”是家长自然流露的“心情词汇”,但不是对幼教职业判断的“理性词汇”。
家长需要在观念上理解教师之爱与母爱的差异。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孩子要健康成长,不能仅仅依靠母爱,他还需要教师之爱、同学之爱。教师之爱没有母爱那样缠绵、感性和血缘之亲,但是这种爱专业、理性,所以教师的付出绝不是简单的工作需要和体力支出,其中还渗透着专业特点和理智之爱。
家长还需要在行为上接纳教师与孩子之间适度的距离感,这种空间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与独立性。如果家长发现教师的某些关照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太贴近,可以与教师直接沟通,达成相互理解,商讨合适的解决办法。但不宜在孩子面前表露对教师的不满,而要维护教师在孩子心中建立的信任和热爱。
《孩子入园,爸妈必须知道的事》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的再版,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本书再版时值全国适龄幼儿入园率突破70%之际,这意味着全国有4000多万3—6岁儿童有机会在幼儿园度过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幼儿园是充满温馨与浪漫的童话世界。遥想百年前,福禄培尔就想为6岁以下的幼儿创办一所学校。这应该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1840年5月的一天,他站在乡村的山顶上眺望,看到远处金光灿灿的夕阳与泛着新绿的丛林交相辉映,突然灵感涌现:有了!就把它叫作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吧!在这个花园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快乐地成长。至此,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德国诞生了。现在,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度,存在20.99万所怀揣着美丽中国梦的幼儿园,这实在是一件值得百万幼师、千万家庭高兴的事!
从大众层面来讲,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与思想意识的提高亦是振奋人心的。如果说以前家长送孩子入园还主要是基于托管与保育的认识与需求,那么现在家长更重视的是孩子的教育与发展。于是,“家园共育”不仅成为幼儿园的一个工作思路,而且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科学理念。很多家长不但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自己也非常关心幼儿教育理念,经常阅读书刊,学习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班级教师和其他家长一起探讨幼儿教育之法、为人父母之道。因为他们意识到,教育孩子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庭与幼儿园必须携手共育,采取一致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家长的心声,家长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科普良作。本书很荣幸地成为深受家长喜欢的读物,也很荣幸地成为幼儿教师进行家园共育工作的指导用书。
家园共育是需要一定的认识基础的。入园之后,家长与孩子一样对幼儿园充满了好奇,有的家长甚至比孩子还想了解幼儿园这个神秘王国。社会上关于幼儿园的传闻也是五花八门,这就更加深了幼儿园的神秘。本书力图引领家长透过表面的房屋楼舍、设施设备与花草树木,关注幼儿园深厚的教育本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摒弃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急功近利的认识,帮助家长在当今纷繁复杂的视听世界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与孩子共度幼儿园时光,帮助孩子不但适应集体生活环境,而且在集体环境中主动成长、快乐发展。“家园共育”是伴随孩子共同成长的第一步,是指引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段,相信家长与孩子共同走好这一步,对孩子以后上小学、上中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易经》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孩子在启蒙时期就受到良好的正面教育,相当于成就了圣人的功业。确实如此,孩子不但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人才、人类的未来。家庭是牵引孩子的第一只手,幼儿园是牵引孩子的第二只手,让家庭与幼儿园成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左手与右手,携手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广大读者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对本书再版所付出的智慧与劳动!
晏红
2015年12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