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从典籍的只言片语中发现了中卫地区历史的蛛丝马迹:春秋时为羌族和戎族杂居地,秦时属北地郡,西汉属晌卷县,隋唐置丰安县、丰安军,五代后唐置雄州,后晋改昌化军、昌化镇,西夏置力吉力寨,元为应理州。对于这些记载,虽然可信度较大,但只是个概略,既没有准确时间,也没有详细地址,直到明朝,中卫地区才有了清晰的概念。这是由于有了明弘治十四年(1501)春由胡汝砺修纂的《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由杨守礼、管律纂修的《嘉靖宁夏新志》,万历四十二年(1614)由崔景荣、杨应聘修,杨寿纂稿的《万历朔方新志》,还有早在明天顺二年(1458)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后来的清乾隆《中卫县志》、道光《中卫县志》,以及明代宫廷密档《明实录》等典籍的记载。这个时候的“中卫”才明朗化了。
“中卫”作为地名,从明永乐元年(1403)出现,距今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明王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强大的蒙古军队所创建的大元帝国,。为什么不足百年就垮台了呢?其原因就是众叛亲离。所以,他吸取这个教训,把自己的儿孙们都分封到全国各地要害地区,广建“藩国”,以作为朝廷的藩篱,遇有紧急情况,就可以起到拱卫京畿的作用,这就是朱元璋所制定的以同姓治异性的“基本国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第十六皇子朱梅为“庆王”,命他在宁夏建立藩国,“勤民奉天,藩辅帝室。”按明制规定,各亲王拥有一支庞大的护卫部队,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万八千。庆王朱梅镇守的宁夏,是北方的“九边重镇”边防线的前沿地区,所以一开始就拥有一支5600余名兵马的中护卫精兵。这支护卫部队是由京城南京带来的,且以亲兵侍从为骨干而招募成伍的,正式组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五月戊戌,命汉、卫、谷、庆、宁、岷六王往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县),训练军士,各置护卫。仍敕中军都督府,凡各王所过处所,军民不必进见,随侍将士务其约束,勿使扰民,违者罪之。”这段“实录”说明,这六位亲王都亲自到临清县,对各自的中护卫部队进行督训。
庆王朱梅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离京率领中护卫部队来到自己的封地宁夏的,是因“宁夏以粮饷未敷,命庆王且驻韦州城,以就延安、绥德租赋。”在暂驻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期间,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按朝廷命令,给各地亲王府扩充护卫部队,把陕西庆阳卫(今甘肃省庆阳市)改编为宁夏庆王左护卫,宁夏卫改编为宁夏庆王右护卫,并增设“护卫使司”,统一指挥庆王左、中、右三支护卫军,总兵力近万人,“凡有差遣,从王调用。”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庆王移驾宁夏镇城(今宁夏银川市),护卫队亦随之调防镇城,.担负王府和庆王出行的警卫任务。但是,皇帝朱棣的帝位是从侄儿——皇长孙朱允J坟手中抢来的,不符合封建帝王传位的规矩,这就成了朱棣的心病。为防止弟兄们的反叛,他采取了“削藩”的措施,把兄弟们(藩王)的护卫部队削减。明永乐元年(1403)宁夏庆王护卫军左、中、右三军被裁减,只保留中护卫一军,旋即将宁夏左护卫改置为宁夏卫,宁夏右护卫改置为宁夏中卫。
明朝的边防部队实行“卫所制”,也就是既担负边境防卫,同时也屯垦种田,军政合一,宁夏“中卫”就是布防在宁夏镇西路的一个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军卫指挥部称“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归陕西都司统僦这一“卫”部队固定住下来,时间长了,部队的番号——“中卫”也就代替了地名。P4-5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民族的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地名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编纂出版地名工具书,收集、整理、传输地名信息,为社会各界提供地名公共服务,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新的形势向地名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已成为地名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使命。
《中卫市地名故事》是按照自治区民政厅关于“宁夏地名故事五卷本”编写工作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心指导下,在中卫市地名工作者的认真组织下,经过编撰者的精心构思和市县(区)地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它纵贯古今,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系统介绍中卫市地名文化的普及型通俗读物,其结构创意、篇目设计、取才右范围、行文规范等,体现了编撰者的辛苦耕耘和付出的极大心血。该书即将付梓,人们可以从中感受中’卫地名文化的厚重和奇特魅力。
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各县(区)地方志、年鉴、社会历史文化丛书的大量出版,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料,为编写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编写中涉及各县(区)的有关地名资料搜集,地名工作人员通过联系当地史志办、文化馆、有关学者、文化名人进行了多方考证,收集文字、照片资料,研究解决书稿撰写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凭着对中卫市历史的史志功底和敬业精神,在编写过程中,克服困难,深度挖掘史料,尊重史实,力求全面、准确,反复修改完善,终成其稿。该书成稿中,先后得到了自治区民政厅地名办有关人员和出版社编辑部的热心指导,在有关文字统一体例、审阅核对、考证存疑、插配图片等方面,反复修改,不胜辛苦,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参阅了《宁夏文史资料》《中卫文史资料》《中卫县志》《中宁县志》《海源县志》等文献,从中吸取了众多同志的文章或资料,谨此致谢!
《中卫市地名故事》作为中卫市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工具图书率先出版之一,是地名工具书出版的探索实践,由于编撰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时间紧迫、资料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祈望各界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杨宏伟
2017年5月11日
地名,作为赋予地理实体称呼的专有名称和识别不同区域的文字符号,既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又是沉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发展进步的文化宝藏。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足迹而前行。
宁夏历史文化悠久,众多的名胜古迹、多样的地方方言、丰富的移民文化、和谐的民族氛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古地名和历史地名。这些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反映了宁夏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活动轨迹和风土人情,流传下来许多历史故事和美好传说。不仅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化石和档案,亦是宁夏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地名讲文化”的理念,将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渗透到地名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为弘扬宁夏优秀的历史文化,激发全区人民爱祖国、爱宁夏、爱家乡的情怀,值《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条例》颁布实施三周年之际,我们推出了这套五卷本的宁夏地名故事。
该套丛书沿着地名的脉络,上启夏商周,下至现当代,寻找形成千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古迹遗址;走进了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世代居住或因军事、政治、经贸活动而形成的村落和集镇;见证了人群聚居形成的城市及其不可分割的古街古巷;探访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事件。宁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这些故事,林林总恩,难以尽述。
作为宁夏第一部以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丛书,凝聚着全区地名工作者、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辛勤汗水。我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为宁夏地理标志品牌打造、旅游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
2016年11月
《宁夏地名故事》沿着地名的脉络,上启夏商周,下至现当代寻找了千年形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迹古址;走近了人们从事生产生活、世代居住或因军事、政治、经贸活动而形成的村落和集镇;见证了人群聚居形成的城市及其不可分割的占街占巷;探访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山山水水,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和事件。宁夏大地上孕育而出的这些故事,林林总总,难以尽述。
《宁夏地名故事》是宁夏第一部以地名故事为主题的文化丛书。相信凝结着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心血的这套丛书,一定会为宁夏地名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传承锦上添花。
这本杨宏伟担任主编编写的《中卫市地名故事》是其中一册,收录了《白马拖缰——七星渠》、《耙子洼里杨家将》等故事。
宁夏地名故事的初稿,由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提供,经过筛选,将与地名有关的、具有真善美思想内涵的调研分析、故事、传说辑录成册,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实地踏勘、修订形成。书中所选的,有的是以地名为载体记录下来的历史史实,有的是与地名相关联的民问故事和传说。宁夏各地地名所具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也验证了地名是人类活动的活化石,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
这本杨宏伟担任主编编写的《中卫市地名故事》是其中一册,收录了《天都山诸景传说》、《清香阵阵香岩寺》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