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根富著的这本《学步集》共分党的建设刍议、世象杂说、教育门外谈、老年问题琐议、旅途记趣与杂感等内容。其中包含了《一场很有意义的讨论》、《从两个反应引出的思考》、《洪水面前交出的答卷》、《另一种权与钱的交易》、《产品质量岂能烧“小锅菜”》、《千斤重担众人挑》等内容。
| 书名 | 学步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朱根富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根富著的这本《学步集》共分党的建设刍议、世象杂说、教育门外谈、老年问题琐议、旅途记趣与杂感等内容。其中包含了《一场很有意义的讨论》、《从两个反应引出的思考》、《洪水面前交出的答卷》、《另一种权与钱的交易》、《产品质量岂能烧“小锅菜”》、《千斤重担众人挑》等内容。 内容推荐 《学步集》收录作者朱根富所撰写的散文百余篇,这些文章都陆续曾在国内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内容涉及较为广泛,有长期学习思考的记录,有工作中经验和领悟,有对教育事业的建言,有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感悟,文章篇幅均精炼短小,言简意赅,但其中不少却意味深长,反映了作者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目录 前言 党的建设刍议 也谈“有理也要让三分” 从一份《通报》的反映说起 一场很有意义的讨论 振奋精神,为搞好党风而努力 谈“碰不得” 领导干部要带这个头 坚定信心,为实现党风根本好转而努力——学习全国党代表会议文件的一点体会 看领导与看自己 关于“挨骂” 谈“碰硬” 谈顶住压力 “不愿做双重人格”析 从“强项令”说到纪检干部 “孔雀狠训啄木鸟”的联想 浅析“不得已而为之” “这算得了什么”析 评“初级阶段党风”说 努力提高党员素质 不可不信与不可全信 从两个反应引出的思考 警惕“共产党”腐蚀“共产党” 且说打听打听 孰是孰非应辨明 对“独立思考”的思考 “上行下效”的“下效” 也说“心茧” 浅谈做党员与讲真话 浅析“党员也是人” 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共产党员应当振奋精神、积极向上 廉政建设的几种思想障碍 风物长宜放眼量 “查了案子”会“乱了班子”吗? 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评“善于保护自己”说 学好理论,指导实践,把握未来 努力做好保护纪检干部的工作 小议“不敢揭发” 粮食·武器·方向盘 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学习四中全会《决定》体会之二 洪水面前交出的答卷 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愿我们党永远年青 发展是硬道理 党委班子要有好作风——寄语党委新班子 世象杂说 也谈坐轿子和抬轿子 “家丑”不可外扬吗? “上诉”与“闹” “赶场子”小议 “孙亮辨奸”的启示 论“烧香” 闲话一滴水 另一种权与钱的交易 浅析“好好先生” 珍惜时间的给予 此种代价要不得 “爱领导”刍议 “阎王”真的好见吗? 从“喂领导”想到的 治治“颠倒是非病” 戳穿“多得很”的挡箭牌 “喊打者”析 不妨学学晏子辞高缭 “手脚灵活”析 不能少了这根弦 斥“逼良为娼” 首先得自己理解自己 产品质量岂能烧“小锅菜” 大惊小怪与正视现实 小议“公事私办” 小议“私事公办” 岂能见怪不怪 “理”与“礼”的比试 读《瓦德西眼中的中国人》有感 处长的形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市场竞争岂能掺人权力因素 看不懂与看得懂 正义的呼声 明镜的悲哀 时间的断想 读《救救富人》有感 缓言“不成问题” 王旦的胸怀 缓言“已无隙可钻” 教育门外谈 千斤重担众人挑 小议“作弊则灵” 漫话考卷透明度 送灶与送蛋糕 欢笑着去进取——写在教师节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光荣职责 “一本正经”辩 变压力为动力 “场外现象”小议 以人为镜明得失 敢于揭丑 “国庆歌会”杂感 会风问题 从“再查查考卷”说起 从“再查查考卷”说起(《光明日报》转载稿) 为学校增光 “居安思危”话稳定 考试作弊岂能完全归咎于大环境 倒念的“王婆卖瓜”经 发扬科技攻关招标中的拼搏精神 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建校三十周年感言 有特色才有质量 认真克服“理论冷淡症” 领导动手写稿好 关键在自觉 自觉还须督促辅 民主空气与凝聚力 赞企业家的教育意识 要注意维护教师的形象 由校长听课遭抗议引出的思考 “混文凭”不可取 赞“为学校争荣誉” “好为人师”别解 蔽于私情而暗于大理 可贵的尊师精神 穷和尚到南海的启示 小议“搏一记” 也谈“总归搞不好了”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劝君定心来读书 愿您青春常驻 也说“同样是一张文凭” 这样的“正宗”还要不要 这是“整个社会走向成熟”吗?——与鲁彪同志商榷 说说教室墙壁上的脚印 要珍重自己 昂首阔步朝前走 质量第一 皇甫谧和苏洵成才的启示 从跳蚤变成爬蚤说起 “智能一般”与“努力不一般” 老年问题琐议 莫步入思想的误区 “吃老”“刮老”之我见 套话与实话 人老与心老 再谈人老与心老 “心态平衡”小议 对老年大学不该横加指责——与葛剑雄先生商榷 九三老翁学犹酣 也说“让晚年远离孤独” 是爱护还是偏见 老年人上学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退休人员是在职人员养活的吗?——对《文汇报》一则报道的质疑 不该宣扬的愚忠愚孝——与张锡昌同学商榷 岂止是“欠妥”——对一篇文章介绍的介绍 老年人返聘是与年轻人“抢饭碗”吗?——与黎建飞先生商榷 旅途记趣与杂感 我走在南浦大桥上 青岛印象 游“小三峡” 小小三峡漂流记 走出“一线天” 寻访静海寺 雨中游临安钱王陵 天目山的遗憾 沈园凭吊陆放翁 游览新雷峰塔随感 西塘有座“护国随粮王”庙 洛阳游印象 试读章节 振奋精神,为搞好党风而努力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可以说,对党风的重要性提到这样的高度,已是无已复加了。因此,我们每个党员,党的干部,特别是从事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应该提高搞好党风的自觉性,增强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决心。 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中央三令五申地强调搞好党风,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同粉碎“四人帮”初期相比,党风有较大的好转,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同建国初期相比,应该说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风的现状仍然是不满意的。由于像特殊化、行贿受贿、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走私等某些腐败风气,没有完全煞住,甚至某些方面还有发展,而对这些歪风邪气作斗争的措施却不够有力,成效不甚显著。加上有些好心的同志也劝我,说原来搞组织工作蛮好,何必去搞纪律检查工作,尽做一些得罪人的事情。有的说党内的不正之风,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靠少数人或纪律检查部门所能挽回、所能纠正的。于是,自己就产生了对搞好党风信心不足的思想。 通过进一步学习《决议》,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对搞好党风从有信心转向信心不足?我感到一是认识上有问题;二是思想上还有私心杂念。 自己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对搞好党风的极端重要性及其斗争的艰苦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坚韧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总想较快地、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因而工作上碰了钉子,就不耐烦,就泄气。 (二)对我们党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后,是强了还是弱了,认识不清。自己往往对党所面临的问题成堆成山看得多,对党风不正的一面看得多,而对党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整个形势好转的本质方面、主流方面看得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决议》所指出的:“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问题,我们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我们党和人民由此得到的锻炼,我们党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骨干队伍的更加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加显著,要求祖国兴盛起来的党心、军心、民心的更加奋发,则是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清醒地看到,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我们党科学地总结了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逐步确立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思想上和政治上都比过去更加成熟,组织上比过去更加巩固。我们党确实是比过去更强大而不是更削弱了。由于自己对这些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看不清,对党在中央正确而有力的领导下正在健康地前进的趋势看不清,因而影响了对搞好党风的信心。 (三)较多地看到搞好党风的困难和阻力,较少地看到搞好党风的有利的决定性的条件。如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搞好党风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并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章修改草案,有中纪委的一系列的搞好党风的规定,这是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同时,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因而会得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党内已经涌现了很多模范执行《准则》和敢于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好党员、好干部。随着时间的推移,斗争的发展,正气的发扬,这样的同志会越来越多,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骨干力量会越来越大。可以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和斗争,我们的党风一定能得到根本的好转,我们党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因此,对搞好党风缺乏信心或信心不足,是不正确的。P15-17 序言 几年前,我就想把过去写的一些小文章汇编成册,但没有决心。现已步人耄耋之年,脑子越来越迟钝,眼睛越来越昏花,一只耳朵已失聪,一句话,越来越老化了。再不抓紧完成,以后恐怕就越来越困难了,甚至成为最后的遗憾。在老伴和儿子的鼓励和催促下,我断断续续地把过去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大部分小文章,粗粗地看了一遍,校正了个别错别字或漏字,分成几个部分,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编目。 说起写小文章,寻根溯源,还得从“文革”前我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时说起。当时的部长杨永直同志,号召并鼓励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在看过戏、看过电影后要学写小评论,并在内部简报上发表。我看过一部湖南花鼓戏后,学写了一篇短评,结果在内部简报上刊载了,使我受到很大鼓舞,并想以后多练练笔。后由于“文革”的原因,部领导被打倒了,部机关被砸烂了。当时,我们几位原部机关的年轻党员,出于对造反派的倒行逆施的看不惯,写了几篇主持正义、讲公道话的所谓宣扬“反动思潮”的传单,被徐景贤斥之为“上海的二月逆流”、“起了阶级敌人无法起到的作用”。张春桥则称我们是红纸包着的白心,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派有一股仇恨,是要向无产阶级革命派进行反夺权的。为此,我们受到长达七年之久的靠边审查、批斗。我在五·七干校从事整整八年的农业劳动。当时,曾消极地吸取教训,今后再也不动笔惹是生非了。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从干校调回机关工作。开始时,由于清理“四人帮”余孽的工作忙,无闲他顾。1980年前后,逐步转人正常工作。我又念及老领导的教诲,觉得学习写作对提高认识、推动工作很有帮助。于是又开始学写一些小文章,寻求在报刊上发表。不仅我自己写,而且鼓励和支持周围同志一起写。 在我学写小文章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同志认为我有点不务正业。对此意见,我并不苟同。我认为自己很敬业,能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写作是我本职工作的延长。无论在什么岗位,我是做什么,学什么,写什么。工作触发灵感,提供题材;学习提高认识,推动写作;写作又帮助提高工作水平。工作,学习,写作,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是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此长彼消的对立关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写作需要理性的认识,需要对事物的理解,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做好工作是大有帮助的,有事半而功倍之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差不多把全部业余时间花在学习和写作上,可以算得上是竭尽全力了。但由于自己的文化底子差和理论水平不高,写出的不少文章连自己也不太满意,只能算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罢了,说不上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但有一点我是做到的,即思想和行动的一致。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心口如一,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决不口是心非,矫揉造作;二是说到做到,我在文中反对的,我决不做,我在文中颂扬的,尽力去做。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成长的。想党所想,急党所急,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是我应有的品格。因此,颂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是我应尽的责任。其中有些文章是写给青年学子看的,我一方面对他们的好思想好作风热情赞扬,同时也批评某些不良现象。还有少量文章是与某些同志商榷的。当然,由于自己认识的局限,文中有许多不足甚至谬误之处,当留给世人评说。在我有生之年,定当洗耳恭听。 要把过去写的小文章汇编成册,总得取个书名。开始,我想取名为《劲草集》,取“疾风知劲草”的意思。后来想想还是有点名不副实,于是改叫《学步集》吧,取幼儿学习走路的意思。这对于我学写小文章的状况似乎比较贴切。 我汇编这本小册子,一是向党组织作个集中汇报;二是给熟悉的同事、同志、亲友留个纪念;三是想对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和纠正不正之风添加点微弱的正能量。 在我学写小文章的过程中,得到闵孝思、宋志坚、赵积善、王昀、顾舒、倪天祥、张正海等同志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朱根富 2016年5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