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问山访茶(茶还可以这样玩)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列主编的这本《问山访茶(茶还可以这样玩)》从300多场精彩的茶事活动中辑录,图文再现:访茶游学,走访茶人,亲临产区,学习并参与做茶;雅集茶事,当代环境下洞悉乐活,进而学会雅活;茶园观测,首次系统、科学并通俗化地呈现一座茶山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玩茶实验,用趣味的方式,对接茶与生活;学茶讲座,用新媒体思维便捷、高效地学茶;文化读城,传统与现代碰撞后,薪火相承的全新解读。问山,与你一起,茶还可以这样玩!

内容推荐

陈列主编的这本《问山访茶(茶还可以这样玩)》是从问山茶友会三年多来的近四百场茶事活动中辑录而成。在近千篇的原创文章里,寻找“玩茶”的脉络。从初稿的“二十四节气”,到最终的“春、夏、秋、冬”四季有序分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与茶友们一起度过的爱茶时光。

目录

 问山茶园观测·春

 春日茶事雅集

 风雅茗战,开化茶事新玩法

 吴门春正浓

 探访日本:茶汤里的东方美学

 茶人日志

 玩茶实验室

 闻山茶园观测·夏

 夏日茶事雅集

 小笠原流煎茶道:凉月满天星如斗

 寻夏小蓬莱:在心里安放一座桃花源

 闽浙行人文之旅

 武夷访茶

 阳光下的蝴蝶

 玩茶实验室

 问山茶园观测·秋

 秋日茶事雅集

 问山访器。游学昌南

 爱上宣兴紫砂壶

 彩云之南十天访茶记

 玩茶实验室

 问山茶园观测·冬

 冬日茶事雅集

 以茶之名,初冬去潮汕走街串巷

 不一样的异域茶风情——斯里

 兰卡访茶记

 玩茶实验室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探寻“玩泥巴”的往事

探寻景德镇古窑的历史脉络,一定要去古窑民俗博物馆。瓷城的岁月往事,由古窑一一承载和钩沉,窑火千年不息,景德镇的瓷人一腔热血,传统的制瓷技艺薪火相传。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主要分为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明清六色官窑几大区域,涵盖了整个景德镇窑炉发展的历史脉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史。

古窑

景德镇有句古话:“泥做火烧,关键在窑。”清督陶官唐英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好不好,最后就靠一把火,而火的控制则完全靠把桩师傅来把控。所谓把桩师傅,指的就是百里挑一负责烧窑的总指挥。

问山茶旅游学昌南,有幸请来当地资历最深的一位把桩师傅胡家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领大家观看窑口,了解历代陶瓷文化的演变过程。

古窑民俗博物馆

宋:龙窑

龙窑依山而建,长达40米,在景德镇陶瓷史上地位非凡。宋代“青白瓷”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飞跃,也让景德镇(时名昌南镇)在北宋景德年间一跃成为世界制瓷中心。

元:馒头窑

元代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多建馒头窑(形似馒头)。船小好调头,馒头窑内的温度高、好控制,成品率高。它的出现使景德镇瓷器从素瓷转变到彩瓷。

明:葫芦窑

随着瓷器渐成日用品,需求旺盛,葫芦窑应运而生。其伏地而建,形似卧倒的葫芦,前大后小,窑两旁分布着投柴口。2014年港拍2.8亿的天价鸡缸杯,便出自葫芦窑。

清:镇窑(鸭蛋窑)

清代以来,镇窑最盛。它属于平焰窑,综合了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优点,根据当地松柴火焰场的特性发展而起。外形如半个鸭蛋覆于地面,一头大一头小,故又名鸭蛋窑。

徐家窑

徐家窑是景德镇唯一一座在明清古窑址基础上复建的镇窑,窑体容量为300担,迄今已停烧40多年。复建后对外开放展示,与已修复的窑屋、周边8间坯房连成一体,形成古法制瓷烧作体系,又与御窑厂、彭家弄古民居相匹配,成为全面了解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首选景区。

天宝龙窑

天宝龙窑是景德镇保存最完整、最大且依然在使用的窑口。这条长64米的龙窑依山而建,半凸地表,黑檐泻地,其形若龙。

20世纪70年代。金跃安先生修缮了天宝龙窑。并建立了天宝陶器厂。天宝龙窑整改之后,进行技术革新,弥补不足,改善原有缺陷,提高成品率,开始烧制高品质的瓷器。

如今天宝龙窑占地面积21亩,在保留原有的独立大空间土坯厂房和窑体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龙窑文化学术交流中心。

“以瓷为舞”的守艺人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有一批老艺人坚守着传统的制瓷工艺,他们年逾六十,均是制瓷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瓷器制作技艺方面,各擅所长。

如今,博物馆成为他们的工作场所,每天制瓷的同时,也为参观者演示传统的制作技艺。

青花玲珑瓷·万师傅

万师傅9岁学艺,从事青花玲珑瓷制作近70年。青花玲珑瓷的制作兼集绘画与雕刻,尤其是玲珑眼的雕凿,极耗眼力,万师傅近视1300度,今已78岁高龄,仍然戴着厚厚的镜片坚持制作。

粉彩扒花瓷·李师傅

扒花,又叫粉彩轧道瓷,它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素坯烧制后吹釉。工匠们再用类似绣花针的工具一针一针耙出凤尾草等花纹,细致耗时。这种瓷器,灯光下通透,花纹精美。

李师傅是聋哑人,她在无声的世界里专注于粉彩扒花瓷的制作。虽然她无法倾听,也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她的瓷器投射出一片宁静缤纷的世界。

高温颜色釉堆花雕刻·钟师傅

堆雕是用笔在素胎上堆上一定厚度的釉料,再在釉面上刻花的工艺。钟师傅是唯一能个人独立完成高温颜色釉堆雕特艺瓷全部工序的艺术家。制作图中这样一个花瓶,全部完工需半个月。

手工盘缸·金师傅

盘缸(又称泥条盘筑法)是陶器成型的最原始方法,也是现代拉坯工艺的根源。

金跃安师傅是大盘缸的技艺传承人,72岁高龄,还能揉动150斤的制陶黏土,做了一辈子盘缸仍乐此不疲。他说,做陶器,心要开阔,心里有事就做不好器。

一件瓷器的背后,凝聚着数十人的心血——坯工粗粝的双手、画工浑浊的眼睛、挑工布满硬茧的肩膀、窑工脊背上的汗水……景德镇有很多这样的手艺人,一辈子从事着生产线上的一道工序,专而精,守且恒,几十年皆如此。

P149-151

序言

趣者,乐也。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看,“趣”泛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趣”历来受中国文人隐士的重视,认为它是美学境界的极致,也是他们不断追求的理想生活。江南自古就是风雅之地,寻“趣”的风气尤盛。

要有趣,就要会“玩”。比如高濂的《四时幽赏录》,就把春、夏、秋、冬的杭州都玩遍了,而且玩得很风雅,让人忍不住赞叹。又如李渔的《闲情偶寄》,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琐事——侍花弄草、喝酒吃蟹、赏器听戏……到了他那里,都充满了浓浓的趣味。这不仅在于他们才思俊逸,更在于他们对“美”的执着。

在这些古人的生活之“趣”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茶。文人隐士们用茶行道,清心悦神,同时也为生活增添雅致。

沈三白和芸娘虽然布衣蔬食,却不忘风雅。《浮生六记》中记有这样一笔:“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长物志》所载代表明代生活美学,其中有言:“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盖点茶须培盏令热,则茶面聚乳,旧窑器熘热则易损,不可不知。”

这些古人把茶“玩”得这么闲情雅致,这么妙趣横生,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

问山茶友会把茶“玩”起来了,从四年前的第一次尝试,到现在的驾轻就熟,这一条“玩茶”之路,他们走得越来越稳。最初的茶旅、雅集、沙龙渐渐拓展,陆续增加了节气说、玩茶实验室、茶人日志、读城……丰富的形式让茶界豁然开朗,也让人心生向往:茶,原来可以这么玩,而且可以玩得这么风生水起。

古代的文人隐士,他们致力的一个“趣”字,我们现在并没有丢失。玩茶之趣,同样可以映射到其他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通的,一个茶友如果想学花道、香道,肯定要比一个不懂茶的人学得好。中国文化就高妙在这儿,殊途同归,日常生活也可以是美学之道。

希望你,因“趣”爱上有茶生活。

王建荣

后记

这本书是从问山茶友会三年多来的近四百场茶事活动中辑录而成。在近千篇的原创文章里,寻找“玩茶”的脉络。从初稿的“二十四节气”,到最终的“春、夏、秋、冬”四季有序分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与茶友们一起度过的爱茶时光。

从年初开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到立秋后正式开始,我们在西湖龙井茶山下满觉陇村的这所小房子里,幸运地看过了十里荷花的盛宴,赏过了三秋桂子的清香,我们知道,这“幸运”来自很多朋友、伙伴以及众多茶友的鼓励与支持。因此我们想借此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

感谢宋佳、徐露瑶、程鑫、韩慧、周青青、夏晨旭、吴可蒙、周兵权、李婷等撰写的篇篇精彩文稿;感谢高申、郭雪月、宋鑫孟、周缘缘、吴伊鄹、许学锐等提供的张张精美照片;感谢张光宇、蔡琳(喵喵)、翁小爱、荣书宏、林俊穆(阿木)、段小娟、金艳、林乃设等担任我们的茶旅生活向导,给予我们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刘胤升、刘鑫童、陈玲、郑求星等为我们提供各大产茶地的全面报道。还有众多为茶友会提供过帮助和支持的各界茶人、茶企、专家学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问山茶友会

书评(媒体评论)

“茶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中,茶友会模式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积极探索,茶旅结合、游学一体都能有效对接产与销,带动和影响整个茶行业发展。中国茶产业发展需要像他们这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拓荒者!”

——张士康(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

“从《茶可以这样玩》到《茶,还可以这样玩》,主编陈列用她敢为人先的新锐风貌和质朴执着的茶人匠心,为读者开启了一番别有创意的玩茶之旅。跟随书中的脚步,可以纵览世界茶路,轻嗅茶香,亦可问山访茶解惑,细品茶味。这是一个茶人最诚挚纯粹的热忱,也是问山茶友会在拓展茶领域方面的坚持。”

——王岳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问山茶友会把茶‘玩’起来了,从四年前的第一次尝试,到现在的驾轻就熟,这一条‘玩茶’之路,他们走得越来越稳。最初的茶旅、雅集、沙龙渐渐拓展,陆续增加了节气说、玩茶实验室、茶人日志、读城……丰富的形式让茶界豁然开朗,也让人心生向往:茶,原来可以这么玩,而且可以玩得这么风生水起。”

——王建荣(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