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人乐缘(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顾犇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书人乐缘(精)》的作者顾犇作为音乐爱好者,作者亦将平时记录的一些与音乐界朋友交往的经历收于其中,还特别讲述了他本人中学时代管弦乐队的故事,并将一些同学的文章随附其后,串联出那一难忘时代的记忆。叠加的文字在作者笔下犹如小号吹出的音符,精炼而鲜活生动。

本书以及追忆往昔的完美配搭,这是一次跨界之旅;书中收有作者走访各地书市所写见闻,不失为旅行者的游览手册;古有金句“书中自有颜如玉”,将书与美女结合,不是顾老师首开,但“美女”也是本书高频词汇之一。读此书,欣赏不一般的美。

内容推荐

《书人乐缘(精)》的作者顾犇投身图书馆事业30余年,堪为图书馆业的专家。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几年读书所写书评、因书与诸友人的巧妙结缘、走访各地时的书业见闻,以及从业三十余年来对图书行业整体态势的深切感悟。既有读书之乐、得知音之趣,又有各地探索之苦乐、对行业态势之沉思。严肃的书评与沉思间,又交织着与出版大家沈昌文、海豚社长俞晓群等诸友人相识相知的逸闻佳话,别有一番趣味。

目录

读书

 沈公其人其书

 俞晓群其人其书

 简平其人其书

 海豚书友

 博览

书事

 社人社事

 圕人圕事

各地

 周末逛书店

 上海的图书之旅

 深圳访书记

 武汉访书记

 广州访书记

 哈尔滨访书记

 上海访书记

乐缘

 新成缘

 上音缘

 音乐随感

后记 万卷读罢有丝竹

试读章节

又见沈公

好久不见沈昌文先生了。今天偶遇,很感到意外。

1998年认识沈先生以后,又见过很多次。他也给我寄书和杂志,我经常给他电话问候,他说现在老年痴呆,不记得事情。这次见面,他又说现在身体不错,就是脑子不行;而他太太则是脑子清楚,腿脚不灵;两人可谓互补。不过他确实记不清楚很多事情,也难为他了。

他与我父亲同龄,自称是上海“小赤佬”,学了一点俄语就增加了不少机会,不过现在只记得俄语菜谱,其他都忘记了。他说自己还不是知识分子,应该说是“知道分子”。虽然生在上海,却不喜欢上海人,因为他父亲抽大烟,后来把所有家当都败光了。

我读过他的大多数书,包括《八十溯往》《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等,所以他说的事情我都很熟悉。

我们一起曾经有过多人的合影,今天第一次找机会两人合影,很珍贵的纪念。

他还送我一张自制名片,用出版社校样背面废物利用打印而成,上面有他的标志性漫像,是他孙子的杰作。

沈公曾任三联书店和《读书》杂志的负责人,后来引进蔡志忠的漫画获得巨大成功,为此前些年还获得了奖金十万元。

被人尊称为“出版界教父”的沈公,已经83高龄,还广交朋友,除了书就是吃,吃遍了周围的饭馆,走遍周围的旧书店。国家图书馆前几年有两个旧书店,他也没有少来,还有一次带女儿沈双一起过来找我。

他风趣地说,他每天吃饭35元钱,如果有人请他吃饭,他就可以节省出35元钱第二天吃70元的饭。

以沈公这代出版人,代表了一个时代。

(2014年6月30日)

风雨晴天平常心

大年初一早晨起来读沈昌文先生的大作《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他作为出版人一生的回忆录。不少内容之前都出现在他的《阁楼人语》《书商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等书中,可是这本书更为系统,更有条理,还有各种脚注,看出来编辑们费了不少功夫,也凝聚了俞晓群对沈公的“爱”一一那天饭桌上沈公戏称他们俩同性恋lO年。

之前那些书都是沈公主动寄给我的签名本,这本书可是我自己在亚马逊书店买的,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沈公照例签名,并给我用废纸背面打印的名片,我把它当作藏书票。沈公开始只是“棚户”里的“小赤佬”和“银楼”里的小伙计,没有正规读过书,从校对开始翻身,成长为出版大家,影响了一代文化人,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都会回头仔细品味的。这本书一年来重印多次,获得诸多奖项,也反映了出版人对这位前辈的敬意。

工作太忙,拖到今天才读完,遭到同时获得签名的简平兄批评。

如下是一些读书笔记:

在上海二十年生活的回顾(第36页):人们

爱说上海人“滑头”,并不假,但这“滑头”,首先是指遇到为难的事知所趋避。……在上海滩做人,非得灵活不可,也就是说要知所趋避,保存自己。扒手先生教我的这个道理,让我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为纲”中的年代里苟活了下来。在阶级斗争中得手的那些人,特别是时时刻刻要想对我这个“走白专道路”的人下手、置我于死地的“同志”,我应付他们的,多年来就是“趋避”这一招。

为“反修”做后勤(第74页):我这时候的外语水平,除了俄语能译一些简单的书外,其余都只能读懂书名和目录。但这“其余”包括十来个语种,而且在日益增加。例如,当时上面非常注意南斯拉夫、古巴和波兰,我于是花了一两个月时间,把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和波兰文的大概了解一下,就能借助字典、语法书读懂书名、目录,于是就和这方面的专家大胆交换意见了。P14-17

序言

幸得海豚出版社约稿,喜出望外。我有一些海豚社的朋友,读过不少海豚社的图书,一直喜欢海豚社的出版风格。

于是,我想把自己近期写过的书评、有关书业的文章、各地书业见闻录整理出来,汇成集子。在这个行业工作30年,回头看都是历史。

此外,作为音乐爱好者,我平时记录一些与音乐界朋友交往的经历,还有初中时代管弦乐队的故事,也一起汇集在此。有一些是同学们的文字,征求他们的同意,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也算那个时代的记录。

顾彝

2016年4月于北京

后记

万卷读罢有丝竹——读顾彝先生新作《书人乐缘》有感

全根先

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些朝乾夕惕、焚膏继晷、目不窥园的莘莘学子,那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的饱学之士,总是令人交口称誉、肃然起敬。晚唐诗人杜荀鹤所说“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则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者负薪苦读、惜书如命的真实写照。而读书至于万卷, “下笔如有神”,表明其人已达到很高的学术境界。

已届知命之年、至今坚持每年读四五十本书的顾彝先生,不仅是年轻时候的“学霸”,亦可谓中年人中的“学霸”。实际上,他还不仅是“学霸”,还是孜孜不倦的著述家。他数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所编著、翻译的著作,诸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和思考》《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外文文献采访工作手册》《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欧洲的觉醒》《简明牛津音乐史》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果把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作为一个学者成就的标志,那么,对于顾犇先生而言,这个标志可能有点低了。

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一个人的学术境界,更无法用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但是,一个人的学术追求,一个人的学术素养,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学术活动加以探知。对于许多人而言,读书、做学问,只是为了达到某些功利目的,甚至是追求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一旦具体的目标已经达到,他们很快就会回归到一种放任、散漫的状态,读书只是为了消遣,而视学问为畏途。然而,读书对于顾犇先生来说,却是他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追求学术则毋宁说是一种信仰。

我记得当年与顾犇先生的第一次见面,那是1987年7月的一个上午,是我刚到国家图书馆报到、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被安排住在同一个宿舍。当时,他正穿着背心与短裤,开着电风扇,好像在翻译一部书稿。我们的交谈就从读书开始,而这也是几十年来我们交谈的一个主要话题。顾犇先生是一个非常勤奋、很有毅力的人,不论寒暑,不论工作多忙,都不会忘记学习。特别是到晚上或是节假日,更是他读书、写论文、著书译书的最佳时机。也因为喜欢读书,所以他喜欢与爱读书的人交往,爱与写书、出版书的学者和文化人交往。古人所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他这里是不会发生的。

顾犇先生的新著《书人乐缘》,日前已由海豚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书山蠹语》(2013)之后,又一部反映其读书、访书生活,而颇具特色的作品。某种程度上说.我更喜欢现在出版的这本书,因为它似乎更能体现作者的读书交友与学术生活,甚至将他的音乐爱好也表达得非常充分。全书约略分为四个部分,即:读书、书事、各地(访书)、乐缘。除了最后一部分讲的是音乐,其他篇章均与书事相关。自古以来,琴棋书画是文化人的标志,而琴或日丝竹之事,更是读书人的一大雅趣。作者以简练朴实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叙述了数十年来书业所见、所闻、所思,读来兴味盎然,犹如清风扑面。

我比较喜欢书中的第一部分,因为其中提到了几位平素我所尊敬的文化人。王蒙先生曾说:“沈昌文是那个年代文化界、知识界的一个角色。'’也有人说沈昌文先生是中国“出版界的教父”。顾犇先生与沈先生有多年的交往,沈先生于其亦师亦友。书中这样写道:“沈公和我父亲同龄,也是上海人,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谈起过上海的事情。沈公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从学徒开始做起,最后成为知名的出版家,在那一代人中是很典型的。沈公退休以后,一直活跃在出版界,为一些出版社和杂志社出谋划策,创立了品牌,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

书中还提到了俞晓群先生,他是海豚出版社社长。与顾彝先生一样,俞先生也是数学出身,且都在做图书,都喜欢写作。书中对俞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俞晓群看上去很豪爽、粗犷,内心却很精细,当然也很勤奋,每天写日记,这些都是他成功的秘诀。”书中提到的另一位文化人简平(胡建平)先生,则是他就读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时的学长,是一位作家、记者、制片人。简平先生每年数百本的阅读量令我吃惊,而他细腻的感情、优美的文字,使他的作品读来赏心悦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面对病魔的勇气,乐观与坚强。

在《书人乐缘》中,顾彝先生还用相当的篇幅记述他在各地走访各个图书馆与特色书店的故事。作为一个图书馆人,他所走访的图书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他平时去各地走访图书馆,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喜欢“亮明自己、的身份”,自由地、随意地进行观察。他所走访过的各个图书馆,无疑是图书馆业态的一个缩影。书中也记录了他与许多图书馆人的交往,包括任继愈先生、胡沙先生、郑效洵先生、金凤吉先生等等,读来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当然,他走访的更多是国内的一些特色书店。深圳的西西弗书店、武汉的参差咖啡书屋、广州的方所等等,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书店,的确是我们读书人的“圣地”。

顾彝先生喜爱音乐,学生时代他就学会了吹口琴、小号,是学校乐队的一个成员。现在尽管工作繁忙,他仍会抽出时间,参加各种业余演出,或者去听音乐会。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起住单身宿舍时,他经常在楼道或是澡堂里,唱他所喜欢的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正如书中提到的、日本音乐家中岛幸子所说:“音乐是自由的赞歌,是生之喜悦,是人生的凝聚。”不过,我更喜欢书中他与同学对中学时代乐队负责人张海阳老师的回忆。尤其是张老师那句经典的语录:“谁有这么伟大的屁股,可以坐在圆号箱子上?!”那是一份情怀,是苦难的岁月热爱生活的有力见证!

对于顾犇先生这部新作,我在这里不可能引述太多,因为喜欢读书的人更愿意自己去书中发掘知识,去品味作者写作时的那份情怀。在读书人的眼中,没有人是孤岛,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先生也是一位书痴。他在《书缘琐记》一书中,引用了费里斯·勒克华尔《引渡木材工之歌》最后一段:

没有原木就没有家,

没有书就没有真理。

或许这样也很好,

或许不是这么回事。

在他的脑里,只有更多的原木随波而下,

他留在村落的妻子正忙着编织。

史勒维欧扭动着身子跳舞,

河上波涛汹涌,原木转动着,

令人沉醉的香味,站着好好干活。

站着好好干活。

作为时常与古纸堆打交道的读书人,我对于纸质图书难免有一种偏爱,或者说更愿意品味书中“令人沉醉的香味”。不过,学习数学出身的顾犇先生,尽管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广泛涉猎,似乎更能适应电子阅读时代。对于他的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精神,我只能甘拜下风。

2016年7月8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