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需要持证上岗的社会,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要有机动车驾驶证,当老师也耍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有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最多,却一直处于“无证上岗”的状态,那便是“父母”,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岗前培训。
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或凭以往的经验,或道听途说,或抱着号称“育儿宝典”的图书按图索骥,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科学、系统的学习。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你是否会常常感到茫然与无助昵?
身为父母,除了用爱陪伴孩子。你还需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本书为《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二年级孩子(新父母教材)》,作者为刘秀英、陈卫东、孟娜、张纯颖。
孩子终于结束了有些手忙脚乱的一年级,开始了相对平稳的二年级生活。也许您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各种应接不暇的事务性工作告一段落,孩子也开始按部就班地学习,可以“享受”一下小学生活的岁月静好了。但静水流深只是表面现象,孩子的成长并不会停滞不动,他们可能大部分时间在进步,但有时也会开一下倒车。这种发展的暗流会隐藏在孩子的言行举止、学业表现和情感品德的逐步成熟中,二年级就是这样有些“秘而不宣”的阶段。您可能在这个阶段不太容易发现孩子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又觉得孩子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了。
本书为《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二年级孩子(新父母教材)》,作者为刘秀英、陈卫东、孟娜、张纯颖。
一嘉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他碰到了学习上的第一个拦路虎——口诀。背乘法口诀表应该很简单啊,但一嘉背来背去就是背不下来。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好赶上有人送了一袋大枣,一嘉爸爸就用这袋大枣给一嘉演示了口诀表中乘法的运算过程。一嘉跟爸爸一起码放着这些大枣,搞清了什么是2×3,什么是5×4,8×3与4×3又有什么区别等。一旦明白了这些关系,一嘉就清除了之前的知识与计算之间的阻碍,乘法口诀表也就顺利地背下来了。
祝贺一嘉完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跃,从认识具体的事物到掌握抽象的规律,这是多么大的进步!
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孩子经过一年多的学业训练,初步掌握了如何听讲、如何做作业等技能,慢慢适应了更有组织和纪律性的生活。这些看似程序性的内容实际是在为之后的转变积聚能量。如果对比一下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本,就会发现其实二年级的学业难度是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比如一年级只要求学生完成简单的识记、加减法,二年级就已经要求进行乘法运算了,这对二年级的孩子是一个挑战。
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当孩子到了七八岁,他们不再那么主观,慢慢开始从客观的角度认识问题了。比如有一种植物孩子并不认识,但与他认识的另一种植物相似,他可能会说:“这棵树和那棵树有点儿一样,又有点儿不一样。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他能根据经验,客观描述一个事物。
图像认知能力增强
如果您仔细观察,会发现二年级的孩子可以专注地玩拼图和积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图像的认知能力很强,他们对图形的推理能力在7岁就有了长足进步。尽管他们说不出为什么,但就是知道这块图片应该跟那块图片拼到一起,这样得到的动物或者房子的图案才是对的。而这种行为需要孩子对已有材料进行过观察、判断才能完成。
对抽象的内容依旧难以理解
尽管孩子对图片类内容的认知有了进步,但是您也会发现,孩子对单纯出现的文字、数字或者字母的理解能力还是有欠缺的。如果把文字配上图,就能够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实际上这也是这个阶段孩子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难以理解抽象内容,认知方式仍然是具体、形象的。对文字类的相对抽象的题目,孩子到了三年级,甚至五年级后才能较好地完成。
知道了这个阶段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特点,您也许就能够理解7岁的孩子为什么对动画片那么挚爱了。动画片中的人物都比较简单,色彩明快并且动作、感情都不复杂,在其中没有多少需要深入去思考、理解的抽象概念,这种表现方式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节奏。
孩子可以先用笨方法学习 其实很多孩子像一嘉一样也在乘法口诀表上耗费了很多时间。一嘉在刚刚接触口算时,甚至还用过掰手指的办法。但是他觉得这种方法很笨,没敢跟父母说。后来有一次父母看到他在做口算题时不时盯着自己的手看,原来一嘉正在用自己手上的指节来做乘法的累积,十个手指头根本不够用了。一嘉父母看到后并没有笑话他,反而觉得一嘉能想到这个办法很棒。
P2-4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样爱你刚刚好》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全套共20册,0-20岁每个年龄段一本。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基于向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的需要。与常见的家庭教育图书相比,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体会和心得,而是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晶,具备完整、科学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最先提出了编写如此庞大规模的新父母教材的设想,并且担任了第一主编。我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一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编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教授三位分主编,讨论并确立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框架。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或读本,但水平参差不齐,而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编写思想与专业水准。因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这一重大而具有创新意义的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承担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承担小学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承担中学教育及大学阶段的编写任务。
小学教育阶段的作者是:一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编审张纯颖;二年级,刘秀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编辑孟娜及副编审张纯颖;三年级,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钟晓琳;四年级,孟娜;五年级,刘秀英;六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弓立新。
我与刘秀英、孙宏艳和李燕三位分主编担任了审读与修改任务,在我突患眼疾的情况下,蓝玫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博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审读任务。第一主编朱永新教授亲自审读了每一册书稿,并提出了细致的意见,承担了终审的责任。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黄步高社长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强大的编辑团队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创办了每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节,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展现了优秀出版社的远见、气魄和水准。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研究者,我撰写和主编过许多著作,却很少有过编写新父母教材这样细致而艰巨的体验:从研讨到方案,从创意到框架,从思想到案例,从目录到样章,等等。尽管如此,这套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我也深知,一套教材的使命,编写与出版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依靠读者完成。或者说,只有当读者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才是一套教材的真正成功,也是对作者和编者的最高奖赏。
我们诚恳希望广泛听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我们对您深怀敬意和期待!
孙云晓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