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探秘红楼梦
分类
作者 丁以华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六、宝钗情似一把火

《红楼梦》里薛宝钗虽是红顶巨商之女,知书识字,通情达理,但处世以冷面著称,“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为了实现妈妈“金玉配”目标,她与姨表弟贾宝玉在一系列交往中表现出的热情异乎寻常,大动作,大尺度,爱情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一)宝钗热情同宝玉初会。

一日,宝钗偶感身体不适,表弟宝玉进入梨香院亲自探视,这是宝钗住进贾府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首感效应非常好,宝钗的朴实也给宝玉留下十分美好印象。在接待过程中热情越来越超出贾宝玉的想象,不仅是大表姐领着小表弟玩,还提出要索看佩戴的通灵宝玉,她是一改弱小女子形象,放得开,积极主动,话刚出口就挪动身躯,没有一丝一毫征求意见的意思,宝玉是措手不及,没有思考的馀地,随着指挥棒起舞: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二)宝钗才情妙改宝玉诗。

元春才选凤藻宫晋封为贤德妃后,衣锦还乡与家人共庆元宵佳节。大观园内是:“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元春命大家作诗齐颂皇恩浩荡,关键时刻,宝钗不离宝玉左右,高度关注着他的诗作,忽见宝玉的诗中有“绿玉春犹倦”一句,急忙回身悄推宝玉,叫他勿犯了姐姐最忌讳“红香绿玉”,建议快改为“绿蜡”,指明出处是唐钱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避免一场不愉快。宝玉是大喜过望,要拜她为老师:“宝玉听了,不觉洞开心臆,笑道:‘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三)宝钗深情与宝玉夜谈。

那时的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薛家在京城有房产不入住,薛姨妈与宝钗却久居荣国府,心事明了,目的是促成金玉姻缘,宝钗也是心如明镜。在姨娘巧妙安排下又搬进了大观园,同宝玉接触机会大大地增多,加深了解,日久生情。宝钗甚至将“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教条弃于脑后,主动出击,《红楼梦》二十六回写到在三更半夜时从宝玉房间里传出两人一阵阵欢声笑语,可想而知两人关系升温速度,说明当时的宝钗是很前卫的,不在绣房去串门,夜深还在交谈中,让屋外的黛玉听到就“悲悲戚戚呜咽起来”,连鸟儿都“忒愣愣”飞走了不忍再昕。原文是:“(黛玉)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  (四)宝钗羞情令宝玉痴迷。

害羞是花季少女的天性,也是少女吸引少男并增加情调的秘密武器,适时而恰如其分,已成媚态,这是女子一种奇特美。《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一精典例子,宝钗在端午节收到元春特别赐礼红麝串,两人偶然相遇,宝玉坚持要看她左手上戴着娘娘赏赐的珠串,宝钗在难以推辞的情况下很费力地把珠串取了下来!由于丰美,珠串难褪,宝钗竞露出一大段手臂,肤如凝脂,宝玉顿时黯然销魂,无限沉醉,一时木然!产生了摸一摸欲望。被刚到的黛玉看到戏谑为“呆雁”;宝钗也因长这么大第一次在男人面前袒露,天真的脸上突然泛起大片红晕,不好意思起来。“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五)宝钗真情为宝玉疗伤。

由于贾宝玉年轻涉世不深卷入两王府之争,踩上红线,令老父亲贾政恼羞成怒,大棒伺候,下手实在太狠了,“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宝玉险些送了小命。在宝玉挨打后,宝钗用实际行动明确表达出对宝玉的爱,用真情赢得贾宝玉的心。宝钗是第一时间赶到怡香院看望宝玉并送来奇效的化瘀药,竞慌不择言地说出你打成这样我的心也很痛等语,宝玉见她情感真挚“娇羞怯怯”,如同打了一只特效止痛针,心情特别愉悦,早将痛楚丢到爪哇国去了“(宝钗)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六)宝钗温情为宝玉绣衣。

朋友是越走越近,亲戚是越走越亲。宝钗看望宝玉也是顺了脚,不知不觉进入宝玉的世界。《红楼梦》三十六回有十分精彩的一幕:吃西瓜的时节即表明已进入夏季,宝钗初衷是进怡红院想对宝玉讲解去困方法,届时,只有袭人在为宝玉特制兜肚,“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宝玉与其他人都午睡了,宝玉是“穿着银红纱衫子,随便睡着在床上”。袭人见宝钗来寒喧几句就出去走走,宝钗情不自禁地坐在袭人的位置上,一边绣肚兜,一边赶虫子,是一幅温情脉脉的绝美画卷。“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他代刺。”难怪黛玉和湘云目睹后会心地笑着离开。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守礼者,“冷香丸”有奇效,在公开的场所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曹雪芹原笔原意中薛宝钗热恋贾宝玉,情系贾宝玉,《红楼梦》三十六回后两人是同呼吸共命运,千真万确称得上是“金玉良姻”。

P66-69

后记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年8月,刚好是我进人“红学”研究领域第十个年头。从一开始喜爱《红楼梦》到后来坚持阅读的习惯养成,在这段宝贵时间里建成了一个丰富的知识“蓄水池”。“温故而知新”,还因“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加之笔耕不辍,这部《探秘红楼梦》也就瓜熟蒂落成稿了。我十分有幸地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业馀的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

全书二十馀万字,共分为三编,经整理后成为较系统的《红楼梦》研究论集。第一编是《人物形象和原型考证》,重点对曹雪芹笔下众多人物进行甄别,哪些人物有生活原型,哪些人物属于虚构。第二编是《精读与解读》,多读并熟读原著是探源的最好捷径,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曹雪芹创作的意图,挖掘出背后隐藏的诸多“真事”。第三编是《我说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奇书,考证派和索隐派等学派均无异议,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各抒己见,各不相让。曹雪芹在著作中到底欲说什么,隐藏什么?我在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红学”探究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手头上仍有一部分草稿,如薛宝钗所制《更香谜》的谜底是什么,元春省亲时为何点了一出《乞巧》等。对于这些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经长期研读后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待这部作品出版发行以后,再择机将观点整理成文,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收获。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不少领导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芜湖县委宣传部许观松、陈伟、张胜全、张致林、谈绪龙等领导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所所长方维保和芜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柳拂桥两先生为本书的顺利出版提出了不少意见;芜湖市电视台章新宇、芜湖县电视台崔卫阳、《芜湖日报》社朱幸福和万衍等媒体朋友多次为之宣传报道;芜湖县地税局姜宗汇、繁昌县地税局陈永林、芜湖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吴勇等长期给予关心和支持;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李欣和县资深教师陈本生、周长江、陈锐、陶玉翠对初稿进行了文字校对和部分文章的修改;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奚建武和博士陈荣武、芜湖县领导袁晓武以及挚友程宏、张作发等也为本书出版给予了鼎力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错讹之处恐怕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以便及时修订。至于观点问题,仅仅是个人研究心得,并不妨碍朋友之间的求同存异。“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我愿秉持这一理念与广大红学爱好者继续探讨。

丁以华

2015年8月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人物形象和原型考证

第一章 揭开金玉惊天之谜——贾宝玉和薛宝钗两人原型是曹雪芹的亲生父母

第二章 贾宝玉原型考证

 一、请贾宝玉自报学名

 二、贾宝玉原型是曹颙

 三、贾宝玉原型是曹颙有迹可寻

第三章 薛宝钗原型考证

 一、奇女子薛宝钗

 二、薛宝钗原型是曹雪芹之母3——品《临江仙》心悟

第四章 守信之神林黛玉

第五章 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

 一、原是妈妈当媒婆

 二、皇姐钦定薛宝钗

 三、贾母远略相宝钗

 四、贾政嘉许钗端庄

 五、姨娘有心口难开

 六、宝钗情似一把火

 七、黛玉大悟全“金玉”

 八、史湘云力挺宝钗

第六章 贾母原型考证

 一、贾母可与历史上孟母和岳母齐名

 二、贾母的原型是曹雪芹曾祖母孙氏

 三、贾母的原型是孙氏毋庸置疑

第七章 贾政的原型考证——贾政原型是曹寅

第八章 贾瑞的原型考证113——恶搞天祥理太偏

 一、贾瑞的龌龊一生

 二、被恶搞的允祥

第九章 “穆莳”的原型考证——“穆莳”是康熙皇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初

第十章 “芥豆之微”的刘姥姥

 一、有恩必报是常理

 二、贵为天子是小人

 三、行侠仗义的刘姥姥,

第二编 精读与解读

第一章 试解《红楼梦》薛宝琴十首怀古诗疑团迷案,

 一、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浅析

 二、薛宝琴十首怀古诗在《红楼梦》中份量很重,

 三、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探秘,

 四、曹雪芹苦心孤诣撰写《红楼梦》

第二章 从“荣禧堂”的落款可确认为康熙皇帝亲笔

第三章 “四大家族”的准确定位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贾府原型为江宁织造曹家

 二、史家原型为杭州织造孙家

 三、王家原型为苏州织造李家

 四、薛家原型为清康雍乾重臣富察氏马齐家

第四章 恨“四”情结剑指雍正皇帝

第五章 重笔“奴才”之痛是血泪点

第六章 贾敬形象是影射雍正皇帝

第七章 进孝落伤悲

第八章 解读冷贾会谈

第九章 由“落脱”二字想起的

第十章 御笔生花

第十一章 恨至深方骂至毒

第十二章 苍天有泪媳女画词

第十三章 解读警幻惊言

第十四章 《红楼梦》惊现太上皇和皇太后之谜

第十五章 《红楼梦》痛心“省亲”之故

第三编 我说《红楼梦》

第一章 《红楼梦》是一部曹雪芹的家史说

 一、《红楼梦》的实例和实物在清朝

 二、《红楼梦》通篇隐说曹家

 三、曹雪芹是曹霈的别名

 四、考证重要人物的原型是揭秘《红楼梦》的唯一通道

 五、曹雪芹笔墨和泪控诉雍正皇帝无端地迫害曹家

 六、曹雪芹痛恨痛骂的目标锁定雍正皇帝

第二章 曹雪芹是言情大师

第三章 只骂雍正并不反清的曹雪芹

第四章 从曹寅诗中推算出曹頫的生年及任职时的实际年龄

第五章 “元迎探惜”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六章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

第七章 《红楼梦》署名为曹雪芹有深刻含义

第八章 脂砚斋的母亲说

第九章 畸笏叟是末代织造曹頫

第十章 曹雪芹生卒年的新论证

后记

序言

南京,旧称金陵、石头城。诸葛亮称赞金陵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李白称赞金陵为“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之地。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以及明初、太平天国、国民政府均建都于此。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地灵人杰,文化名人辈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诞生在江宁织造府。

我的家乡就在与南京相隔不远的安徽芜湖,同样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块生我养我的热土,河湖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勤劳,自古就有“江南粮仓”的美名。“四大米市”之一是芜湖最好的名片。境内有闻名遐迩的万春圩。史料记载,北宋沈括在嘉祜六年(1061)任安徽宁国县令时,在此发起修筑万春圩,并撰写了《万春圩图记》。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据清史档案中曹頫奏折记载,曹雪芹祖上曾在芜湖县置田一百多亩。不经意间,桑梓之地与曹雪芹、《红楼梦》联系在了一起,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成为习惯,书香相伴前行。我自幼酷爱中华传统文化,对《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常常爱不释手。潜心研读之下,我从书中学到了智慧,体味着快乐,尤其对伟大作家曹雪芹推崇备至。《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我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曹雪芹成功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个性鲜活,令人难忘。

以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校正批点本《石头记》为蓝本,我开始了艰苦的“红学”长征。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日渐丰富,视野日渐开阔,我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不再局限于曹雪芹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深刻体味,我体察到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等一系列的“真事隐”,探秘的兴趣与日俱增。《红楼梦》全书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两大女主角,但是在第四十九回至第五十三回描写薛宝琴时发生了严重的主客颠倒现象,薛宝琴俨然成为故事第一女主角。曹雪芹意欲何为?当我研读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十首怀古诗时,恍然大悟,一组神奇的密码映人脑海。《红楼梦》自成书二百五十多年来,十首怀古诗有的说是喇叭,有的说是法船,有的说是肉,有的说是人名等,莫衷一是。更有学者认为,十首怀古诗无关紧要,可能是曹雪芹玩的文字游戏。我以十首怀古诗为切入点,搜集资料,潜心攻关,研究曹雪芹创作技巧,诗歌寓意,特别认真地查看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有关历史,发现十首诗“怀古”是假,“暗隐俗物”更是假,其实十首诗是完整、系统的叙事篇,进而推演出“白雪红梅”薛宝琴是曹雪芹叙述家世、抒愤言志的代言人。

“方向决定成败”。我在原著和史实的基础上探索解密十首怀古诗,进而去把握曹雪芹的创作脉络,更坚定了胡适先生开创的红学考证道路。在知识的日积月累过程中,发现胡适等大师们对曹家重要人物的“还原”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胡适先生认为,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本人,而我论证贾宝玉的原型却是曹雪芹之父曹颐。这不是异想天开。如在第二十五回,曹雪芹借用瘌头和尚的持诵词交代了贾宝玉去世时的年龄不会超过二十六岁,而现实生活中曹雪芹是四十多岁逝世,两者比对相差悬殊。通过考证曹家家史,曹颙正是二十五岁时死亡。再如,还有一条涉及到贾宝玉原型的伏线也会让人出乎意料。曹雪芹在第二十六回插入一段神秘的文字“昨儿宝玉还说,明儿怎么样收拾房子,怎么样做衣裳,到像有几万年的熬头”。经查阅有关档案资料,曹雪芹终其一生,其经历从未与“做衣裳”沾边,依据此段文字的描述,若将他同贾宝玉原型挂起钩来则纯属张冠李戴。而曹颙呢?他的履历表里却可以查到主管江宁织造三年多的记载。贾宝玉原型到底是曹颐还是曹雪芹呢?一经研判,不就有了正确的答案!为阐明我的独家观点,我将文章发表在新浪博客,与广大文友共同探讨,一道分享,收获了许多鼓励和掌声。

一路走来,结识众多同道中高人,甚感欣慰。上海大学副教授、戏剧家、高阳红学推手赵燮雨先生是小博的首评者,一天内连续三次点赞,至今倍感温馨:“这个很厉害。”“佩服丁先生!!!”“这才是不以猜笨谜为目的,解析谜面本身的大手笔”。华东理工大学的吴思增博士通读了本书的初稿,指出:“丁先生确实对《红楼梦》非常熟,能够在细微处发现问题,新见时出,如对贾母的分析,由‘玺’字联系到曹家曹玺的家世……都让人有洞开之感。”河北大学原中文系教授吴庚振、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黄一农等红学研究者数次转载拙作,并给与诸多鼓励和支持……

经近十年研读并分析,我发现《红楼梦》根本不是曹雪芹“自传说”,而是一部曹家“家史说”。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成功地运用“真事隐”和“假语存”写作手法,以大量“淫邀艳约”的言情吸人眼球,再辅用若干个神话故事作遮掩,潜藏着曹家由痴忠而遗恨的泣血历程,同时也对雍正皇帝给予了无情的鞭挞。这部章回小说因神秘而更具传奇色彩。

国兴文学兴,国强文化强。《红楼梦》遇上好时代,“红学”炽热史无前例。我也赶上好时代,同一大批有志者努力探求“红学”真谛,不唯上、不迷信、不惧责,忠于原著,解惑释疑,愿为弘扬灿烂的中华文化尽绵薄之力。

丁以华

2015年1月26日

内容推荐

《探秘红楼梦》全书二十多万字,共分为三编,经整理后成为较系统的《红楼梦》研究论集。第一编是《人物形象和原型考证》,重点对曹雪芹笔下众多人物进行甄别,哪些人物有生活原型,哪些人物属于虚构。第二编是《精读与解读》,多读并熟读原著是探源的最好捷径,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曹雪芹创作的意图,挖掘出背后隐藏的诸多“真事”。第三编是《我说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奇书,考证派和索隐派等学派均无异议,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各抒己见,各不相让。曹雪芹在著作中到底欲说什么,隐藏什么?作者丁以华在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编辑推荐

《红楼梦》宏篇深奥,背后隐藏着许多“真事”。通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探秘红楼梦》作者丁以华有不少独家发现,如贾宝玉原型是曹颙、薛宝钗原型是曹雪芹之母等。曹雪芹迫于当时的政治现实不得已采用了“真事隐”,还是用尽心力作了很多的引领,在只言片语中打开一扇扇窗口,用心就会发现。作者“联系清初社会背景、皇室宗亲复杂的人际网络、曹家兴衰历史,构建自已的研究体系”。该体系的形成给沉闷“红学”的领域吹进一缕缕清风,是作者获得“网络红学第一人”、“红学中的福尔摩斯”、“红学新星”等称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