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局/杨天石评说近代史》是当代史学大家杨天石先生的历史研究专著。作者以近现代史原史料研究为基础,在探索历史和人物中通过缜密的语言和带有疑惑性的叙事手法以及深入细腻的辨析,探寻尚待发掘和解读的新史料,为读者解惑,为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 书名 | 民初政局/杨天石评说近代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杨天石 |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初政局/杨天石评说近代史》是当代史学大家杨天石先生的历史研究专著。作者以近现代史原史料研究为基础,在探索历史和人物中通过缜密的语言和带有疑惑性的叙事手法以及深入细腻的辨析,探寻尚待发掘和解读的新史料,为读者解惑,为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内容推荐 《民初政局/杨天石评说近代史》的著者杨天石年轻时志在文学,但造化弄人,最终走上了研究历史的道路。一转眼已经三十余年。面对历史学的汪洋大海,常生“去日苦多,所成无几”之叹。不过,有一点可以告慰读者的是,本书著者一贯以揭示历史奧秘、追求历史真实为鹄的,决不做讳饰历史、扭曲历史的勾当。当然,由于本书著者的局限,书中各文又成于多年中,自然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问题甚至谬误,诚恳地希望专家、读者指正。民国史充满着政治斗争,治民国史有其特殊的困难。在这个领域内,政治的干扰和影响最多,未经厘清的史实最多,观点的对立和分歧也最多,本书著者的希望是:在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下,海内外学界切磋讨论,问难攻防,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使民国史著作的科学水平日渐提高,逐渐臻于真实、客观、公正。 目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兼论清末民初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批评 “取那善果,避那恶果”——略论孙中山对资本主义的态度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伟大思想遗产 国家统一——孙中山奋斗的伟大目标 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为有炮声动地来——清末报纸对武昌起义的反应 汤化龙密电辨讹 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读台湾地区所藏梁启超未刊函稿 黄兴致井上馨函回译及解读——读日本井上馨文书 孙中山与“租让满洲”问题 孙中山与民国初年的轮船招商局借款——兼论革命党人的财政困难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华俄道胜银行借款案与南京临时政府危机 在华经济利益与辛亥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陈其美的“三次革命”设想——读日本外务省所藏陈其美致杨以均密函 黄兴与日本驻旧金山总领事的通讯——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真革命党员”抨击黄兴等人的一份传单——读日本外务省档案 跋钟鼎与孙中山断绝关系书——宫崎滔天家藏书札研究 何天炯与孙中山——宫崎滔天家藏书札研究 邓恢宇与宫崎滔天夫妇——宫崎滔天家藏书札研究 袁世凯伪造的孙中山“卖国协约” 李大钊致佚名氏密札试解——近世名人未刊函电过眼录 宋嘉树与孙中山、宋庆龄的婚姻——读宋嘉树复孙中山英文函 孙中山与田中义——读日本山口县文书馆档案 孙中山的一次北京未遂之行——读台湾地区党史会藏段祺瑞函 徐致靖大骂梁启超——读台湾地区所藏徐致靖未刊函札 北京政府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电——读顾维钧档案 段棋瑞对日《秘密意见书》——读日本山口县文书馆档案 潘佩珠与中国——读越南《潘佩珠自判》 中韩爱国志士的早期联系 试读章节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辛亥革命是谁领导的?多年来的回答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此密切相连的问题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通常的回答是民族资产阶级,或曰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我以为,这些回答都不准确。 那么到底谁是这一革命的领导力量呢?答曰:倘不从某些既定的概念或原则出发,而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答案其实是十分清楚而明白的。这就是,那个时期出现并形成的共和知识分子是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革命党人代表哪一个阶级利益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试说其理由。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状况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始出现,戊戌维新前后略有发展,但是到了辛亥革命前夜,仍然十分微弱。早些年有学者关统计,够得上称为近代企业的不过500家左右。近年来有学者重新作了统计,数字有所扩大,但也不过1000家左右①。这1000家左右的近代企业能够产生多少资产阶级分子呢,充其量不会超过1万人吧?如果加上具有近代特征的新式航运业、金融业和商业,资产阶级分子的数量会大一些。有人根据1911年各地商务总会的会员数和商务分会会董数,约略估计当时民族资本家的数字为52630人①。但是,商务总会的成员和分会会董的情况很复杂,难以一概视为近代意义上的资本家。即使上述数字大体准确,对于幅员广大的中国说来也仍然是十分微弱的。当时,这一阶级不仅人数不多,经济力量薄弱,而且对政治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这样一支队伍怎么可能会领导像辛亥革命这样具有广阔规模的全国性革命呢?我们不能任意地扩大资产阶级的队伍,不能把当时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包括学生、教员、企业雇员以及记者、医生等自由职业者一概视为资产阶级,更不能把旧式商人以至小业主视为资产阶级。我赞成丁日初教授的观点,不笼统地说资产阶级,而说资本家阶级,这样可以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不至于把资产阶级扩大化,易于进行科学的讨论。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是否可以分为上层和中下层呢?从理论上当然可以分,但是实际上却很难分得清楚,似乎迄今也还没有人做过仔细的区分和精确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上层资本家阶级通常以张謇为代表,那么下层呢?通常以禹之谟为代表(其实,禹之谟办的只是手工作坊,目的在于掩护革命)。除了禹之谟还有谁,似乎不大好找了。如果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话,那么代表就不能是一个、两个,一个、两个怎么能构成阶级基础呢?其实,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国民族资本家阶级内部在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上并无鲜明的分歧,并且是颇为一致的。这就是,参加某些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运动,如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在政治上。他们一般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求稳怕乱,是立宪运动和国会请愿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只是到了清政府镇压国会请愿运动,建立皇族内阁之后,他们才对清政府感到绝望,个别人如沈缦云才转向革命。武昌起义之后,多少资产阶级分子呢,充其量不会超过1万人吧?(P1-2) 序言 新序 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念奴娇》词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毛泽东此词写的是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昆仑山。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蜿蜒伸展至青海境内,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它被称为“万山之祖”,又被视为中华“龙祖之脉”。毛泽东在词中描写了它的雄伟阔大的气势和悠远绵长的历史,叙述了它对中华大地、中华民族的“功罪”,慨叹于“谁人曾与评说”。 昆仑山可以“评说”,历史、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何尝不可以“评说”? 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的老祖宗一样重视历史。历史被认为是正衣冠、知美丑的镜子,是辨善恶、考得失、增经验、长智慧的教科书,因此,它应该被人“评说”,任人“评说”,特别是自由“评说”。 首先是“说”。历史已逝,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历史学家“说”,用嘴、用文字或用图像,它才能广为人知,传之久远。历史学家要充分掌握资料,精细考辨,力争说得真实、准确、全面,尽最大可能符合历史本来面目,不能“胡说”。“胡说”的结果必然谬种流传,贻误读者。其次是“评”。“评”能表现历史学家的理解、议论和价值判断。在“说”与“评”之间,“说”最重要。“说”是基础,只要“说”得真实、准确,广大读者都可以根据你所“说”的史实,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论。这一方面,我们要高度相信读者。多年来,我是主张先“说”后“评”、多“说”少“评”,甚至可以只“说”不“评”的。最不应该的是,不把史实说清楚、道明白,就急于将自己的评论强塞给读者。至于为了某种功利的需要或某种目的,有意掩盖、“虚无”、扭曲、夸大部分史实,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史实”,那就更等而下之,应该坚决反对了。 世无超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全部真理,同样,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一次就认识全部历史真相。历史学家所“说”、所“评”,都可能不当、不妥、不全,甚至大谬不然。怎么办?百家争鸣呗!毛泽东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艺术和学术的唯一办法,是清除谬误、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利用行政权力,强制推行一花、一派、一种观点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如果从1958年选注《近代诗选》开始计算,笔者从事近代史研究已经57年。如果从弃文从史,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起计算。也已经37年。笔者所写论文、札记曾选编为“杨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出版。出版后此套书一再加印,甚至被盗版。由于这套书部头大,读者棒起书像捧起一块大砖头,颇多不便,因此,台湾地区风云时代出版公司曾以“揭开民国史真相”为总题,改出七卷本。现在中国发展出版社以“风云版”所分为据,稍作调整,仍为七卷。应该说明的是,笔者2009年以后所作,因另有《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第二辑、第三辑等专书,本套书暂未收入。 书中“评说”难免谬误或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教。 杨天石 2015年8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