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坐在青旅沙发上。
来得太早了,才刚早上9点,保洁员还没开始打扫,最早也要到下午2点才能人住。好在公共休息室足够宽敞,摊在软席沙发上,全身筋骨一下子松散下来。坐在身边的是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夫妻,看来南美的青旅倒是没有年龄限制。老先生戴着花镜专注地按着手机,老太太用两根食指费劲地敲着笔记本上窄小的键盘,一缕晨光将他们的银发照得丝丝发亮,他们彼此一直没说一句话,但我却非常羡慕这样的晚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 我想起另一束耀眼的金色光芒。那是在今天早晨,当飞机朝向圣地亚哥方向准备降落时,机长通过广播让全体乘客往左看,舷窗之外,初生的朝阳将安第斯山脉向阳的一面雪坡映成金色,第一次在空中俯瞰日照金山,心情瞬间舒畅起来。
不过这次旅行的开局可一点都不舒畅。时间退回到两天前,那天上午我一直在家里等签证。旅行十余载,还是第一次在出发当天仍旧没有拿到通关文牒,就像要去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出发时才发现手无寸铁。我给领事馆打了一上午电话,每次接通后听到的都是提前录好的西班牙语和中文问候:感谢您致电智利领事馆,如需帮助请按9,可按键一转,永远都是忙音。也因为迟迟没有拿到签证,我既没有订酒店也不敢出机票,还没出发就抱定随遇而安的心态,可这是一种被动的随遇而安,并直接影响了食欲。
中午爸爸做了好几道菜为我送行,可我却吃得淡然无味,因为能不能走还是未知数,没吃两口就撂下筷子。电视聒噪地响着,每个字都能听懂,连在一起却没有意义。此时的自己就像被签证官紧锁在抽屉里的那本护照,四周漆黑一团,连呼吸都不通畅了。
不过夜越黑暗,看到曙光的那一刻才越狂喜。下午两点,就在我拿起电话准备重拨时,它竟先声夺人,电话那头冷冷地说:“你好,你的智利签证已经出签,可以过来取了。”虽然这声音比自动答录机更加冷漠,可它却像注入身体的一针强心剂,不过是几滴冰冷的液体,却能把全身细胞一下子激活。这句“已经出签,可以过来取了”简直跟蓝色灯怪对阿拉丁说“小伙子,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愿望”具有同等功效,还眉飞色舞,还满天焰火。
其实我的愿望简单得只有五个字:我要去南美。
对我来说,去南美背包旅行是个藏在心中很久的梦,如果把环游世界比作一个闯关游戏,那么南美之旅将是这个游戏里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一关。迟迟没有动身前往南美大陆,不是不想,而是总被各种现实条件制约。
路途远花钱多自不必说,最大的难题出在签证上。虽然刚刚拿到了智利签证,20天前也获得了阿根廷签证,但按照我的旅行路线,还差一个最重要的秘鲁签证,可我已经没时间在国内办了,那不知又会耽误多少时间,很可能办好时阿根廷签证已经过期。所以只能先到南美再说,然后走一步算一步。
语言不通也是一个大麻烦,绝大多数南美人讲西班牙语(除了巴西人讲葡萄牙语),若想旅行得更接地气,至少要掌握一些最常用的词句。出发前我特意找了一个西班牙语老师,西班牙小伙搂大卫(他每次自我介绍时会说,搂是搂搂抱抱的搂,大象的大,卫生间的卫)放弃了老家的高薪医生工作跑到中国来当流浪歌手,他的中文极好,好到可以用中文写书。有一次我问他的助理去哪儿了,搂大卫说助理回北京了,上了一个研究生。我说那不错啊,好好学习去了。搂大卫眯起眼睛笑着说不是不是,她找了一个男朋友,是个研究生。瞧这“上”字用的,比中国人还中国人。我们的教学工作在丽江的阳光下进行了两个星期,从最基本的音标语法到一些旅行中的常用词句。我想起什么就先在本子上写出中文,然后他在旁边标注西班牙文,比如:机场、火车站、行李寄存处、冷、热、厕所在哪儿、我要吃饭、我来自中国、我爱你,“三字经”等等。当我把“可惜明天就要离开,舍不得说再见”写在本子上时,搂大卫皱起鼻翼问我:“用不用这么文艺啊?你确定能用得到?你确定用得到的时候你能说得出来?”我咧嘴一笑说:“用得着的时候,我就拿出这张讲义对着念。”P4-8
什么叫活到点子上?就是觉得一辈子没有自活,幸福指数很高,心灵很充实,回头看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太多的遗憾,尤其是没有太多的悔恨,而小鹏,就是这样一个活到点子上的人。
——俞敏洪
无论地理的路还是心里的路,他都已走出了荒芜,一路走,一路留下路标无数,给自己的,给他人的,荧光映夜,渡人自渡。
愿你读完这本书后,能最终发觉:你不孤单,你有同类。
——大冰
这五年
从2010年10月《背包十年》出版,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五年。
这五年里我一共写了三本书,即是我所谓的梦想三部曲。
《背包十年》写的是一个菜鸟背包客如何一步步成为职业旅行者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旅行》则是一个旅人的点滴感悟总结。那本书出版于2012年,彼时我还没去成南美。书中有篇文章叫作《我要去南美》,写的就是对那片神奇大陆的渴念和迟迟不能成行的种种现实阻碍。
眼下这本《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表面写的是寻找格瓦拉的过程,而内核则是如何获得内心平静的过程。
2013年夏天,我从南美回国后并没有马上提笔记录这段旅程,因为当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的“我要造青旅”这件事。
我用了10个月时间,设计、采购、监工,一座名为“背包十年青年公园”的青年旅舍在云南丽江的束河古镇平地而起。这是我为自己打造的乌托邦。在这里,有电影、有音乐、有书、有阳光、有朋友,如果在这儿待久了,说不定你会忘记外面还有一个世界。
直到今年年初,青年公园的前线战役基本结束,我终于可以退到幕后,闭关四个月,将这本书写完。
环游世界是我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
打造一个现实中的乌托邦是我的第二个梦想。实现了。
现在我又有了第三个梦想,只不过还不着急公之于众。
我想用自己长达12年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梦想还是要有的,而且绝对不是“万一实现了呢”的小概率事件,只要你足够乐观,只要你足够坚定。
祝愿每个人都有梦想。
祝愿每个梦想都灿烂。
祝愿所有灿烂都能实现。
小鹏
@背包十年青年公园
见你前行
小鹏坐在我面前,他的脸上还带着从南美捎回北京的风尘,两个月的旅行让他更显消瘦。转眼认识小鹏已经快10年了,不禁感慨时光飞逝啊!
每个旅行者的旅行目的都不一样,有的人是为了放松自己,有的人只是为了看到某地的特定风景,有的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小鹏则是一个在旅行中不断思考的行者。
对我们这些每天上班囚于高高写字楼的人来说,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他可以在毕业之后就背着包去旅行,即使国外上学期间也变成了他“游”学的美好时光,回国后他依然没有老老实实找份工作,他只把工作当成是自己再去旅行的物质基础而已,直到把旅行做成了职业,他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可以一个人去印度与耗子为伍,而且一待就是一个月;也可以去偏远的老挝孟威村,在那个只能划船过去的小村子与村民为友,还差点儿把小命丢在那儿;这不。又刚刚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南美旅行……他不仅热爱旅行,而且还愿意把他的旅行经历和大家分享。众人羡慕的光鲜背后是他辛苦勤劳的付出:我们可以背着70升的背包一个人在异国他乡走一个月吗?困了就睡在路边的长椅上过夜?在边境被警察关进黑房子里两天两夜?
作为小鹏的读者,我很幸运,每次他旅行回来我们都会见面,听他讲旅途的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最让我感动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听到他对自己未来的困惑和畅想,从最开始的从事媒体工作,到自由撰稿人,到职业旅行家,再到把旅行带到未来的事业和公益,小鹏不仅是我们快乐、自由的榜样,也让我们这些循规蹈矩的人对人生有了一种崭新认识。
齐勇姐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为旅行者鼻祖背包客小鹏继《背包十年》《我们为什么旅行》之后第三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长达两个月的南美之旅,重走精神偶像切·格瓦拉《摩托日记》之路这一事件,在经历12年职业旅行者生涯后对生活、未来、梦想和自我认知的感悟。
《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记录了背包客小鹏的最后一次长途旅行,用了两个月时间,沿着切·格瓦拉在《摩托日记》中的足迹,纵穿南美。同时他在旅行结束时,对那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找到了最满意的答案。他带着这些答案回家了,在崭新的领域,让梦想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