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常巷陌(镇江古街巷名掌故)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李赞扬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不起眼的街巷地名,一段不寻常的佳话……

老街巷地名是镇江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它能激发我们对自己城市的热爱,能加深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了解,是我们应该开发利用,以促进城市发展的极好资源。

一个地名,一段故事……

让我们品读李赞扬编著的《寻常巷陌:镇江古街巷名掌故》,记住这些古街古巷的故事,感受这个城市绵长、醇厚的韵味,让我们在自己的城市记忆中找到更多的心灵归属感,让镇江这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变得更富朝气,更有活力。

内容推荐

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多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即初显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人口的增多,城里的街巷规模逐渐扩大,鼎盛时达400多条。这些街巷名称各异,五花八门,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李赞扬编著的《寻常巷陌:镇江古街巷名掌故》搜集了镇江古街巷名的来历故事,并伴有相应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是一本相当吸引人的科普读物。

目录

宝塔路横街 麒麟巷

冰仓巷 外国坟

布业公所巷

北水关 南水关

板壁巷

白莲巷 腰刀巷

北固山下 大教场

八叉巷

城隍庙街

草巷

仓巷

曹家巷 花园巷

醋巷

丹阳码头 西柴院 溧阳码头 缸瓦厂

第一楼街

钓鱼巷

道署街

大孙家巷

打索街

大爸爸巷 小爸爸巷

得胜街 登仙桥

大夫桥

东坞街 西坞街 东坞巷

丁家巷

东河边

公估局巷 戥儿巷 银炉巷

鼓楼岗

观音桥巷

果子巷

火星庙巷

黄花亭 马场街

荷花塘街

九如巷 薛家巷 同鑫里

江上里 笪家大门

将军巷

靳家巷

剪子巷

酒海街

绿竹巷

粮米仓巷

磨刀巷

马棚巷

梅花巷

马家坟

南门大街

牌坊巷

七星巷

清真寺街 清真寺巷

千秋桥街

日新街

三阳巷

书场巷

梳儿巷

山巷 山巷底

石头巷

双井巷

宋官营 演军巷

三台栈巷

堂留巷

太保巷 小营盘

王家巷

王通事巷

万古一人巷

小刘李巷

小码头街

新河街 龙亭巷

下河头

西府街 南府巷

小门直街

小孟湖

斜桥街

仙鹤巷

杨家门

邮局巷

姚一湾 十八进

又新街

贻成巷

尤唐巷

东岳巷 广东山庄

义士巷

小江边街

中营街

镇屏街 镇屏山下

张家巷

招商局巷

附录:镇江片区名掌故

 城里 城外

 大市口

 丁卯埭 丁卯桥 丁卯街

 花山湾

 四牌楼

 桃花坞

 五条街

 一人巷

 银山门

 镇江地名谣

 镇江城里的“三山、五岭、八大寺”

试读章节

城隍庙街在镇江五条街不远处,南至中山路,北至文昌宫。因为这条街地处城隍庙门前,故名。镇江城隍庙建于宋绍兴七年(1137年),原在府治西,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移建于此,宋乾道元年(1165年)南宋孝宗皇帝赵奋赐庙额“忠佑城隍庙”,内有始建于宋代复建于清代的戏台一座,已经列为镇江的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中国县治以上的城市都设立了城隍庙,但是所供奉的城隍各有不同。据地方志记载,镇江城隍庙里供奉的是纪信,“郡守方滋奏:城隍庙,润人相传汉将军纪信庙食此方”。

纪信是汉刘邦的将军,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在基本平定三秦以后,趁项羽都城彭城空虚之时,引各路诸侯兵56万人攻取彭城。项羽立即率大军进行反攻,大败汉军。公元前204年夏4月,项羽派兵围攻荥阳城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尽,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十分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王可以间出。”在得到刘邦同意后,由陈平写了降书,派人送交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到了半夜,城内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刘邦便乘机在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出,逃往成皋。待东门上千妇女走完,天已经亮了。这时装成汉王模样的纪信,端坐在一乘龙车上,黄幄左右,前遮后拥,楚兵以为是汉王出降,欣喜若狂,高呼万岁。项羽出营审视,见车上端坐者不是刘邦,便问:“你是何人,敢冒充汉王?”纪信答道:“我乃大汉将军纪信。”项羽又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早已离开荥阳了!”项羽气极,下令将军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所坐的龙车和全身被烈火烧着时,还大骂项羽弑义帝,杀忠臣,绝无好下场,必被汉王所擒。纪信被烧死后,埋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由于纪信为保刘安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后人立庙以祀。且历代王朝都有追封:宋封“忠(祐)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官》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明代,朱元璋更是对此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于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都城隍为监察司显佑王,职位正一品;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同时封各府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封县城隍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各州府县纷纷修建城隍庙。都城隍庙由皇帝亲自敕建,皇宫拨付银两,庙内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命,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毓官服。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他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

镇江的城隍庙,在民国期间仍然有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丹徒县人民政府的机关招待所,以后又改名凤凰岭饭店至今。只有一座古戏台保存着,其他古建筑已经不见踪影。

P25-26

序言

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多年,早在西周初期,镇江城内街巷即初显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人口的增多,城里的街巷规模逐渐扩大,鼎盛时达400多条。这些街巷名称各异,五花八门,许多街巷名称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既反映了古城镇江特有的城市山林风貌,又体现出镇江的沧桑巨变。

城市的街巷地名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闪耀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内在品格和气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曾经居住在这些大街小巷里的人们,对故乡有着永恒的记忆,永远磨灭不掉的亲切和热情。小巷里有童年的时光、母亲的呼唤、父亲的慈爱,还有祖母的故事……不管行多远,落脚于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无法忘记故乡幽深的小巷,更不会忘记它的地名。

如今的镇江城建高速发展,高楼林立,怎样保护和留住这些老街巷地名,保持古老城市的文化特色,是让许多人驻足思考的问题。老街巷地名是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对老街巷地名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的探讨研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因为它记载了城市演变过程中的痕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地名文化与其他无形的城市文化一起,构成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是城市公民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形态,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

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城市,不能没有典籍,不能没有诗词和故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的老街巷里不仅仅走出了宋武帝刘裕,还有数不清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曾经为寻常巷陌的街坊邻居。

镇江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影像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过程,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已系统拍摄了近300条老街巷的照片、录像资料。李赞扬同志是镇江市民政局退休干部,从事镇江地名调查和整理工作多年,曾经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地名调查,几十年间积累了大量的地名资料。退休以后,他把一些古街古巷的地名来历、历史沿革整理成文字。现今大家共同编篡《寻常巷陌——镇江古街巷名掌故》并正式出版,对宣传镇江历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不起眼的街巷地名,一段不寻常的佳话……

老街巷地名是镇江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它能激发我们对自己城市的热爱,能加深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了解,是我们应该开发利用,以促进城市发展的极好资源。  一个地名,一段故事……

让我们品读《寻掌巷陌——镇江古街巷名掌故》,记住这些古街古巷的故事,感受这个城市绵长、醇厚的韵味,让我们在自己的城市记忆中找到更多的心灵归属感,让镇江这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变得更富朝气,更有活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