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兴衰史--二十世纪英国》是一本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好书。作者肯尼斯·摩根将全书按年代顺序分为七章,每一章不仅对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娓娓道来,还涵盖了文化发展和艺术进步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另外各章中插入的历史图片有助于读者对各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有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而附录的历史大事记和历任首相列表凸现了20世纪英国所经历的主要事件以及政治上的演变。这样的体例形式可使读者便捷地了解20世纪英国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
| 书名 | 日不落帝国兴衰史--二十世纪英国/百科通识文库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英)肯尼斯·摩根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不落帝国兴衰史--二十世纪英国》是一本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好书。作者肯尼斯·摩根将全书按年代顺序分为七章,每一章不仅对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娓娓道来,还涵盖了文化发展和艺术进步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另外各章中插入的历史图片有助于读者对各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有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而附录的历史大事记和历任首相列表凸现了20世纪英国所经历的主要事件以及政治上的演变。这样的体例形式可使读者便捷地了解20世纪英国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变化。在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经济萧条、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均遭受巨大冲击,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声势渐大,大英帝国不断衰落。 然而,20世纪对于英国来说又是一个社会进步,成功转型的时代,历经沧桑的不列颠仍然维持了其大国的地位。那么,这个世纪的英国遇到了哪些危机和挑战?它又是如何应变与调整的?肯尼斯·摩根编著的这本《日不落帝国兴衰史--二十世纪英国》在详论这些问题的同时,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20世纪英国的全景图。 目录 插图目录 地图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20年代 第三章 30年代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章 战后的世界 第六章 从70年代到90年代 第七章 走向新的千年 年表 历任首相名录1914—2000 试读章节 然而,福克兰群岛之战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英国很快就回到工会罢工、经济衰退和社会不满的老状态。其中的一个典型例证是1984年3月开始并持续了一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警察与煤矿工人纠察队之间发生了暴力冲突。英国矿工工会内部也存在分歧,表现在英格兰中部地区的重要煤矿一直在工作。结果是矿工工会遭遇惨败,更多的矿井被关闭了。 由于石油、天然气、电力以及核能的普遍存在,煤炭在英国能源供应方面的主导地位遭到削弱。所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英国矿工罢工迫使政府让步的这一招术已经不再一试就灵。然而,煤矿工人大罢工引发了白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一系列罢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中学教师与政府的长期争端导致了1985—1987年间英格兰与威尔士中学教学的许多中断。 80年代初期的这些矛盾被撒切尔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激化了。这届保守党政府似乎是20世纪英国历届政府里最偏右的。与此同时,托尼·本(Tony Benn)发起的回归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草根运动使工党急转向左。两党的战后共识似乎荡然无存。有人引用W.B. 叶芝(W.B.Yeats)的话来评价当时的情景:“最好的缺乏任何信念;最糟的充满无限热情。”工党内部持不同政见的右派人士组成了一个新的党派,这就是坚持凯恩斯式的经济中庸路线、坚持工资政策、欧洲主义以及核威慑的社会民主党。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人们对经济悲观失望,1983年6月的大选中撒切尔与保守党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获得了397个议席,而明显被削弱的工党获得:209席。自由党获得17席,而社会民主党只得到6席。 对中间立场将会被政治大潮卷走的新恐惧因其他方面更有希望的发展而减轻。英国经济的变化并非没有好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变化是国民经济向好的方面转变的结果——北海石油的自给自足加强了英国在能源方面的独特力量和地位。财政收支突然间朝着有大量和持续结余的方向发展(直到1986年)。这也意味着制造业在英国经济中支配地位的减弱。英国人在创新与科技方面的聪明才智远没有用尽,这表现在石油、电子、以协和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亨伯大桥、高速列车、海峡隧道以及电脑芯片等科技成就上。 在80年代中期,许多迹象表明这些发展有助于产生新一轮的富足现象,至少在英格兰南部、英格兰中部的部分地区以及东安格里亚是这样,而后者的发展尤其明显。像斯温登和贝辛斯托克这样的城镇发展迅速。英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并在1987年初达到了4%的增长率。这得益于英镑的贬值和一些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人们注意到,这次的增长较多地依赖于金融服务、信贷、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而较少依赖于制造业方面的传统优势。英国的制造业在生产率方面仍然落后于1970年以前的水平。 在这方面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86年10月27日发生的伦敦城的“大爆炸”改革,主要表现是几乎隐形的、高度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股票交易所依赖的交易员。这反映了资本市场新的国际化趋势。这次改革还顺带促成了邻近的伦敦东区几十年的破败和无人过问状况的改善。社会上出现的“雅皮”现象引起了广泛争议并经常遭受诟病。“雅皮”指的是年轻、会挣钱的职场人士,他们大多从事股票交易、投资或商业银行等职业。 P133-136 序言 对于想了解现代和当代英国历史的读者来说,《20世纪英国:帝国与遗产》是一本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好书。作者将全书按年代顺序分为七章,每一章不仅对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娓娓道来,还涵盖了文化发展和艺术进步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另外各章中插入的历史图片有助于读者对各个时代的社会变迁有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而附录的历史大事记和历任首相列表凸现了20世纪英国所经历的主要事件以及政治上的演变。这样的体例形式可使读者便捷地了解20世纪英国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 20世纪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世纪。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方面还是在教育科技文化方面,世界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社会主义在俄国与中国的建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霸权的崛起等。而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英国的衰落。这一衰落过程见证了欧洲列强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英国在这个世纪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政策以适应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变化,仍然维持了其世界大国的地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日、德、中;与美、俄、中、法并列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20世纪的英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适应世界变化、调整心态与对策的丰富经验和珍贵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给英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英国攫取了更多的领土,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在英王乔治五世统治下的1922年,大英帝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创纪录的3,6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战时需求,女性大量进入就业领域,从而在1918年争得了投票权;产业工人工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从而使工党在战后成为取代自由党的第二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一1945)对英国的影响更为广泛。在外部,迫于美国的压力和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等因素,英国在战后不得不允许其大部分殖民地独立。在内部,战时的动员和对主要工业部门的集中管理给英国在战后实行混合经济并建立福利国家创造了条件。工党在战后大选中获胜,随即在经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实施了系列改革,使英国成为较为平等的社会。与改革所获得的社会广泛支持相对照的是30年代的经济萧条与贫富分化给大多数人带来的灾难。此后虽然保守党与工党轮流执政,但从40年代到70年代,英国的混合经济体制与福利制度基本未变,被称为两党之间的“政治共识”。 二战后对英国来说最大也是最痛苦的冲击就是面对、接受和适应其国际地位逐渐衰落的事实。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1956年10月的苏伊士运河危机。该事件意味着英国在世界列强中巨无霸地位的终结。虽然不得不面对从世界大国到区域大国的衰落,但帝国情节与怀旧心理一直不时影响着英国政治家的外交政策。这体现在80年代与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的主权争夺战上;也体现在90年代追随美国的海湾战争与2003年支持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上。 尽管如此,英国还是意识到作为欧洲国家,其切身利益仍然主要在于欧洲,所以逐渐调整了国策。几经努力和挫折,英国终于在1973年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的欧盟),并试图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70年代以来英国国内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保守党在撒切尔首相领导下对积重难返、不断衰落的英国经济进行以私有化为主要对策的改革。改革使90年代以后的英国在效率上赶上了其他欧洲列强,但也付出了高失业率及制造业衰落的代价。另外一个变化是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摒弃了党章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款,并在上台后基本接受了保守党的既定国策,试图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走出“第三条道路”。 总的来看,面对纷繁的内部和外部变化,英国在20世纪的应变与调整是较为成功的。肯尼思·O. 摩根的这本小书原为英国畅销图书《牛津英国史》的一部分,其篇幅虽然不大,但却是最为全面且权威的介绍20世纪英国史的简短导论。这本书论述精辟,语言生动,不失为英国史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的必读佳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