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方,东邻古刹柏林寺,西与元代太学国子监相望,北邻地坛公园。是北京保存完好的著名古代建筑群。历史上,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建于康熙年间,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皇帝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宾朋友人。
李颖、李立祥编著的《雍和宫》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雍正王朝以来雍和宫的历史变迁。
| 书名 | 雍和宫/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李颖//李立祥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雍和宫位于紫禁城的东北方,东邻古刹柏林寺,西与元代太学国子监相望,北邻地坛公园。是北京保存完好的著名古代建筑群。历史上,雍和宫曾是清代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建于康熙年间,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皇帝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内外宾朋友人。 李颖、李立祥编著的《雍和宫》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雍正王朝以来雍和宫的历史变迁。 内容推荐 《雍和宫》由李颖、李立祥编著。 雍和官于清代雍正三年改为皇帝行宫,乾隆九午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清代震钧《天咫偶闻》载:“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邸,改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覆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今天,雍和官这座藏传佛教文化和清代皇家文化的艺术宝库,正以其宏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肃穆的宗教氛围、丰富的文物收藏展现于中外游人面前,传播着和睦、吉祥、友善与幸福的祈愿。 目录 一、雍和宫的前世今生 (一)从帝王行官到皇家第一寺院 (二)肴代、民国时期的雍和官 (三)解放初期的雍和官 (四)改革开放后的雍和官 二、殿院与殿堂 (一)牌楼院 牌楼 影壁 石狮 (二)昭寨门院 辇道 佛仓 建筑上的吻兽 瓦当 彩绘 昭泰门 (三)雍和门殿院 钟鼓二楼 铜狮 八角碑亭 古槐 (四)雍和门殿 佛像艺术 布袋尊者 四大天王像 韦驮像 擦擦 海灯 (五)雍和官殿院 古铜鼎炉 御碑亭 金瓶 转经筒 风马旗 须弥山 (六)雍和宫殿 铜三世佛像 手印与坐姿 三叶冠观世音菩萨立像 十八罗汉像 唐卡艺术 白度母唐卡 大白伞盖佛母唐卡 七珍和八宝 (七)永佑殿 无量寿佛像 药师佛像 狮吼佛像 绿度母堆绣唐卡 白度母唐卡 (八)法轮殿 释迦牟尼源流图 宗喀巴像 铜质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木质彩绘高台法座 大海灯 长柄鼓 嘎布拉鼓 铙与钹 大法号 唢呐 胫骨号 奔巴壶 嘎布拉碗 藏式塔 金刚铃与金刚杵 藏文大藏经 五百罗汉山 洗三盆 (九)万福阁 木雕弥勒大佛 如意宝树佛本生记唐卡 观音洞 (十)绥成殿 木制经版 《诸品积咒经》经版 (十一)班禅楼、戎合搂 (十二)雍和官的配殿 显宗扎仓——讲经殿 密宗扎仓——密宗殿 时轮扎仓——时轮殿 曼巴扎仓——药师殿 东配殿 西配殿 昭佛楼 雅木达嘎楼 三、活佛高僧与雍和宫 (一)与雍和官改庙渊源颇深的三世章嘉活佛 (二)历世连赖、班禅与雍和官 七世达赖与雍和宫 十三世达赖与雍和宫 六世班禅与雍和宫 九世班禅与雍和宫 十世班禅与雍和宫 十一世班禅与雍和宫 (三)雍和官的历任住持 七世济隆活佛 策墨林·阿旺楚臣 八世济隆‘意希洛桑丹贝衮波 贡觉仲尼 伊什噶瓦 噶喇藏 伯云乌尔吉 嘉木扬·图布丹 胡雪峰 四、僧人的学习与生活 (一)课诵 僧人的行仪 念珠 护身佛阁 (二)僭人的装束 (三)僧人的饮食习俗 (四)面供的制作 (五)雍和宫的佛教音乐 五、佛教节庆 (一)喜迎新年法会 (二)大愿祈祷法会 金刚驱魔法舞 (三)佛吉祥日 (四)纪念关公法会: (五)大威德金刚坛壤法会与“火供”仪式 (六)释迦牟尼佛重返人阃日 (七)宗喀巴上师供法会 (八)六世班禅大师纪念日 (九)腊八日与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粥 现在雍和宫的腊八粥 六、表现祥瑞内容的唐卡、器物 六长寿图 六道轮回图 和睦四瑞图 圣僧图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从帝王行宫到皇家第一寺院 雍和宫从字义上理解,“雍”乃宏大,“和”乃和顺。可解释为宏大、昌顺、和谐的宫殿。藏文称“噶丹敬恰林”,意“兜率壮丽洲”,即:弥勒菩萨的兜率天宫,佛国净土。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灵柩在清官只停放了19天就移厝于雍和宫永佑殿内。移棺之前,仅以15天的期限昼夜施工,将雍和宫中路殿堂易为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殿宇。乾隆并降旨“三年之内不行庆贺礼”,以表达对其父的怀念和敬仰。乾隆二年(1737年),雍和宫永佑殿专门供奉雍正帝的影像,乾隆按季节到此行礼上祭,僧人日日诵经,当时雍和宫成了清帝供祭先人的影堂。 鉴于京城没有传播藏传佛教经典、仪轨的场所,并为遵循“缅忆过庭、以昭崇奉之孝”及“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之道,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在征询三世章嘉活佛的基础上,正式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 据《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载,这年,皇帝向章嘉活佛详细询问了佛教在雪域是如何弘传的、讲论佛法的寺院是如何建立的等问题,章嘉活佛陈述之后,皇帝谕示:“佛教之弘传及长久住世,全仗讲论佛法之寺庙。若兴建闻修显密教言等一切学科之经院,对佛教传习大有利益……皇祖先帝在位时,广弘佛法,康熙皇帝与前辈章嘉活佛虽然在多伦诺尔之汇宗寺建立了讲修显宗的扎仓,但在京城未建讲经之扎仓。现在我们施主与上师二人若在皇城宫中创建寺院,内设闻思全部显密知识的若干扎仓,定会使佛教复兴。”章嘉活佛闻后,表示愿竭力协助圣上,改建寺院。乾隆帝十分欢喜。关于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事,就这样由乾隆皇帝倡导,并与章嘉活佛商议决定下来。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皇宫档案》载:乾隆九年仲春九日,乾隆帝降谕称:“推究佛学之广博精深,归于喇嘛之勤奋……其中北京地域宽广,更应按照西昭之例创立学院,教习喇嘛,以弘扬黄教。惟所有寺庙之喇嘛,本土人居多,除遵守戒律、诵经外,辩经、坐禅、传授佛学高深理论者无多。朕念,雍和宫乃甚属吉祥伟大之所,今在闲置,依照宫殿之坐落、样式,稍加修缮,辟为大杜罔,作为供佛及喇嘛会集之场所……”这道关于改庙的上谕,对雍和宫改庙之缘起,寺院建制、师资和僧人的来源都做了明确的指示。此工程由皇宫内务府总理工程处承办;拨出了大量银两进行改建,并择吉日于乾隆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开工,在工部等通力协助下,土木工程进展顺利。其工程经费俱由雍和宫工程项目中奏销。除了新增的建筑外,还将旧有殿宇粉饰一新。有佛堂、授戒殿、白伞盖佛殿、药师殿、甘丹佛殿、法轮殿、天王殿、门楼、鼓楼、钟楼,以及高耸的牌坊等,建筑宏大壮丽。各佛殿内供有经、像、塔。在经堂和喇嘛僧合中连手巾等日用品都由府库配备,无不齐全。乾隆皇帝赐寺名为“噶丹敬恰林”。章嘉活佛和赤钦活佛带领僧众举行了三天三夜的开光仪式。乾隆皇帝作为施主赐给了大量物品。乾隆九年二月初九日乾隆皇帝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的上谕下发之后,清廷专门成立了“雍和宫工程处”全权负责工程的进度。该处遵旨承担雍和宫改建藏传佛教寺院的工程。 同年,又集内蒙古四十九旗、喀尔喀七部及汉藏地区的500名天资聪颖的年轻僧人,创建了学习五部大论的显、密扎仓、学习各种知识的五明扎仓和医学扎仓等四大经院。自此,雍和宫正式成为藏传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可看到雍和宫鼎盛时期的全貌。 清代震钧《天咫偶闻》载:“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邸,改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覆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 P4-7 序言 段柄仁 记述北京古都文化特点和亮点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第一批10部,于2005年7月出版,包括《王府井》《天桥》《前门·大栅栏》《什刹海》《琉璃厂》《会馆》《王府》《庙会》《老字号》《祭坛》,发行后颇受读者青睐。时光匆匆,又过去近10年,目前市场已难觅其踪,需再版供应。现在我们又接续编纂了第二批10部,计有《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国子监街》《牛街》《东交民巷》《三山五园》《西单》《雍和宫》《南锣鼓巷》,将来还应有第三批、第四批……,把北京这块宝地上现有的和曾有的人类文明的闪光点、出彩处,尽可能网罗其中,展示世人,同时也在志书的宏大家族中,创立北京特色志书的“风味美食”系列,并使其生生不息,同现已经完成的规划一轮172部志书,正在编纂的规划二轮67部志书,以及规划外志书《北京胡同志》《北京四合院志》等大型特色志书,古镇图志等系列丛书,乡、村、街、社等综合性志书,各行业的专业志书等,构成覆盖北京历史和现状的基础文化宝库,必将光照现世,影响千秋。 风物图志与规模宏大、历史知识丰富全面的北京规划志书相比,应当说在内容上是出其类、拔其萃,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亮点更加明亮。如果把规划志书比作无所不包的天空,那么风物图志就是在美不胜收的满天繁星中,撷取其最美最亮者,给予拉近、聚光、展示,使其更加感动人、吸引人。表现形式上,图志在遵循志书的体例和纂写原则的基础上,比规划志书更多地使用图片展示内容,即图片多、占位大,成规成套,有地图、象形图、实物图照,有全局性图照、局部图照、单位图照,有现状图照,也有历史图照。总之,图片美观,形象性强烈,加之图文紧密结合,相互映照,对读者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图志既是展示北京风物的精选本,又是志书家族的精美书,更具有京味,更方便选用,也更大众化。 第二批10部图志和第一批相较,无论是只写北京风物的选题原则,还是以专家为主的编纂路线,没有不同之处,每部各自独立,相互是单体并列,两批之间是整体接续的关系。较大不同的是,第一批是以北京风物的“点”(诸如《天桥》等)、“片”(诸如《什刹海》等)、“类”(诸如《会馆》《老字号》等)为主要展示对象,而第二批则以“线”为主,辅以“点”和“片”。10部中有7部是展示名街名巷的,这虽然在写作上增添了一些难度,但名街名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特色和闪光之处,把它们纳入图志丛书系列,是图志领域的扩大,也是读者的要求。 志书是代代相续的资料性著述,时移势易,随着时代的演进,北京风物也在不断变化,有的由亮变暗,有的增光添彩,也有消失和新生的。志书编纂者都应如实记载下来,把消失的纳入历史文化的宝库中,用以为子孙后代积累精神财富;把新生的展示出来,以便为后来者接续编纂开创先河。 2014年12月10日 后记 我们沉下心来,静静地思索,使内心与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对语,与神圣的经声佛号相融。 1990年我们从锡林郭勒草原返回京城,来到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昂首仰望这红墙黄瓦的建筑,看着一尊尊佛像、一幅幅唐卡,听着悠远厚重的经声佛号,在藏传佛教与皇家文化的时光隧道中穿行。对于我们来讲,与草原文化又有着许多相承和重叠,这是一种缘分。 雍和宫如同一本厚重的大书,需要静下心来,恭恭敬敬地以心去读。写雍和宫,需要翔实的历史资料,需要深人地去研究,但是,更需要的是要融入其中与这座古寺对语。为撰写此书,我们走访了众多老僧人和经师,他们翻着一页页藏经,认真查看,耐心解答,不厌其烦。使我们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他们那安稳的心境、质朴的行为以及善于思索与探讨的精神都深深感染、激励着我们。之后将笔记加以整理、归纳,又查阅了有关研究著述,逐渐得以完稿。 对于我们来讲,撰写此书也是一次历练身心的过程:过程是紧张的,也是美丽的,人生的意义即寓于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之中,洒着汗水的过程是记忆犹新的。 在此要特别感谢市志办王化宁、出版社编辑张放,他们为此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心血。 撰写本书尽管尽心尽力去做了,但也难免有错误与遗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立祥 李颖 2015年5月 摄影:刘凤珍 高志坚 苏文涛 绘画:李立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