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在辽代叫柳河村,当时牛街附近是一片很大的石榴园,还有很多果园和菜园,枣林街、樱桃园和南菜园的名称都是从那个时候沿用下来的。后来,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所以习惯上把“榴街”说成牛街。
马兰编著的《牛街》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辽代以来牛街沿线的历史变迁。
| 书名 | 牛街/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作者 | 马兰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牛街在辽代叫柳河村,当时牛街附近是一片很大的石榴园,还有很多果园和菜园,枣林街、樱桃园和南菜园的名称都是从那个时候沿用下来的。后来,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枣林前街和枣林后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又因回民多从事养牛、贩牛、屠牛和售牛肉行业,所以习惯上把“榴街”说成牛街。 马兰编著的《牛街》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辽代以来牛街沿线的历史变迁。 内容推荐 《牛街》由马兰编著。 牛街地处北京的南城。如同每一处地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一样,“牛街”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被打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的印记。历史上这里民风淳厚、教法严谨、名师大家层出不穷。如今的牛街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宗教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现在,牛街是北京市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展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一扇窗户。 目录 前言 一、悠久历史 二、名胜古迹 半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的历史 主要建筑及文物 东大寺 牛街女寺 北京法源寺 报国寺 半街地区其他历史遗迹 三、牛街的街巷胡同 菜市口胡同 红罗巷 北半戳胡同 甫半截胡同 烂缦胡同 天景胡同 醋章胡同 泵庆胡同 莲花胡同 门樱巷 培育胡同 西砖胡同 法源寺后街 龙凤里 法源寺前街 法源里 七井胡同 春风胡同 荻子胡同 麻刀胡同 骞列胡同 小寺街 东大胡同 输入胡同 沙栏胡同 丰街 牛街头条 牛街二条 牛街三条 牛街四条 牛街五条 牛街六条 巴家胡同 西大胡同 甄家胡同 糖房夹遭 糖房胡同 后羊胡同 吴家桥头条 吴家桥二条 吴家桥三条 吴家桥四条 德泉胡同 德源胡同 德源一巷 德源二巷一 德源三巷 枣林斜街 枣林前街 枣林前街夹道 枣林二巷 枣林三巷 枣林林北里 南线阁街 南线里 登莱胡同 窜线北里 窜马道 白广路头条 白广路二条 菜园北里 南横西街 四、牛街的老行当 牛街历史上的菜行 牛街历史上的果行 老牛街的驼行及骡马行 牛街的屠宰业和养殖业 牛街的珠宝玉石业 五、冠以行当的牛街姓氏 马姓 王姓 刘姓 小墙闵 梁姓 驴子孙 其他姓氏 六、吃在牛街 牛街的老字号 聚宝源火锅城 鸿顺轩 鹤年堂 正兴德茶庄 在牛街有分店的老字号 东来顺 张一元茶庄 牛街的特色小吃 吐鲁番餐厅 清真超市 牛街清真超市美食城 牛羊肉市场 七、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 语言特色 饮食禁忌 回族婚俗 三大节日 其他风俗 八、牛街著名历史人物 牛街大阿訇 王守谦 王宽 达浦生 马松亭 马善亭 杨明远 安士伟 石崑宾 其他知名人士 马少宣 常子萱 孙绳武 常子春 王孟扬 马宏道 马明道 李廷弼 九、牛街教育 历史上的牛街教育 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 中才小学 北平清真中学 回文师范学堂 国立回民学院 新月女中 成达师范 清真书报社 现代牛街教育 回民幼儿园 回民小学 回民学校 牛街传统体育 摔跤 十、病老无忧 民族敬老院 回民医院 殡葬服务 十一、古街新貌 “民生一条街” 科技牛街 附录 《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戈总序略》 《敕赐礼拜寺记》 教领王友三浩然两君保全回众存没述德碑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明中叶起,今天西城区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以南,东至潘家河沿,西至教子胡同一带,统称为“宣南坊”。清朝时,宣武门以南地区,习惯叫作“宣南”。历史上的宣南地区,大体上是指北京市原宣武区的管辖范围。北京南城,平民化色彩最为浓重。清代,为确保内城安全,外地人来京,一律不许住在城内,晚上关城门。包括商人等都要住在城外,连各省进京赶考的举子,也不得例外。这样,才形成了前门商业区、琉璃厂文化街、天桥,以及各地驻京的会馆、名人故居和戏院等文娱场所。原宣武区会馆林立,正是源于这段历史,牛街历史上各种行业的繁荣,也离不开这段历史。因牛街历史上就是回族聚居区,回族则有围寺而居的传统,也就致使牛街一带的清真古寺影响最大。 牛街礼拜寺 中国的礼拜寺,不论规模大小、历史长短,其所在地必须是回民聚居地。它不仅是回族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地方,更与回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牛街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又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牛街礼拜寺,这就使牛街礼拜寺不仅是穆斯林群众的宗教活动中心,也是社会活动中心。 牛街礼拜寺,规模宏伟、肃穆幽深,是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伊斯兰古建筑群。寺院坐东朝西,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望月楼、礼拜大殿、碑亭、宣礼楼(邦克楼)、南北讲堂、东大厅、对厅(东院后殿)和涤虑处(男水房)等。 牛街礼拜寺的历史 关于牛街礼拜寺修建时间,史家说法不一,一般统称建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 据清朱彝尊《日下旧闻考》载:“礼拜寺在牛街,回人所居,寺内碑碣皆回部书。”又据《冈上志》称:牛街礼拜寺“肇于宋朝,由筛海那速鲁定奉敕所建立。缘宋太宗时,有筛海革哇默定者,西域辅刺台人氏,来东土传教,生有三子,长子筛海赛德鲁定,次子即筛海那速鲁定,三子筛海撒阿都定。其(那速鲁定)异禀而有异能,性喜居僻静处,不干仕进,上赐官爵坚辞弗受,因授清真寺掌教,留居东土。后赛德鲁定传教远出各方,不知所终。那速鲁定与撒阿都定知燕京将为兴隆之地,请敕建该礼拜寺于南郊”。牛街礼拜寺所存的《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亦有相关记述。 该碑详细记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和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及北京地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牛街及礼拜寺历史最有价值的珍贵文物之一。 此外,在牛街礼拜寺还保存着两通石碑,分别是立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的敕赐礼拜寺碑和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的敕赐礼拜寺记碑。它们对研究牛街礼拜寺历史、阿拉伯文书法以及明朝牛街地区回族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敕赐礼拜寺碑碑体为392厘米×94厘米×28厘米,两面都有文字;碑额为长方形蟠龙石刻,四周刻有蟠龙图。碑体阳面、阴面字迹依稀可辨;碑座风化不清。碑立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书、撰、刻者均不详。阳面概述牛街礼拜寺修建历史并记述明弘治年间本寺大规模翻建之盛况,诗文歌颂了殿堂厅宇之富丽;阴面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其意概为:凡修建清真寺之人,他们确是真诚信仰真主和末日之人,并荣获真主的赏赐与恩惠。 敕赐礼拜寺记碑为长方形碑座,四面刻有如意、竹子等浮雕,碑额有云图浮雕。碑体为260厘米×73厘米×19厘米,阳面中下阴刻有阿拉伯文(已遭人为损毁);阴面中下阴刻篆体《敕赐礼拜寺记》。碑体边角破损,文字也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该碑解释了“回回”之含义,并记述了礼拜寺的历史沿革,盛赞了礼拜寺建筑的恢宏气势。 新中国成立后,牛街礼拜寺曾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1955年和1979年,政府曾两次拨款对礼拜寺进行全面修葺。1996年建寺千年纪念之时,政府又拨款300万元,对礼拜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整修。2006年,由北京市政府、市文物局和宣武区政府共同投资2500余万元,对礼拜寺的男女水房重新进行修建,对大殿进行了彩绘,并新建了东院和女礼拜寺。现在的牛街礼拜寺,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8-11 序言 牛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部(原宣武区中部),包括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枣林前街,西起白广路,东至教子胡同的大片区域,是北京市最具特色,也是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总人口5.4万,民族成分超过20个,仅回族人口就有1.2万。因此,属于北京市区内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居住区域相对集中、国内外交往频繁、特点较为突出的社区。 史书上曾对牛街有过这样的记载:“(牛街)风俗淳朴,教法精严,广设义学,研究典读,名师硕儒,接踵而至。人皆性刚强而敦礼乐,习武勇而尚义侠,护持同类,不容外侮,仍存西土勇敢之气,饮食则必腆、必洁,虽市肆必不容异教窜人。教规率由典则,即小节亦不敢妄有增损;持斋时,灯火满街,光辉夺目;聚礼日,衣冠盈寺,香气不坠。先圣之规模,中华之西域也。”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牛街民风淳厚、教法严谨、名师大家层出不穷,这里的人们性情刚正、重礼乐、尚武功,名师云集,高士迭出。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牛街形成了其独特的姓氏、饮食、语言、商业及胡同文化;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中,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宗教文化氛围,也成就了诸多在伊斯兰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卓有成就的宗教学者。 光阴似箭,沧海桑田。漫步在如今的牛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条宽阔的街道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这里环境优美、交通畅达、风清气正、生活便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回族社区,牛街向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给古老的牛街及广大的回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本书试图通过现代牛街,去寻找古老牛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探寻牛街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的风土人情;通过对新牛街发展和变化的记述,展示牛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崭新的精神面貌。 后记 这本小册子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中的一本。限于本人能力和水平曾几番推脱,最后作为一项硬任务接受下来。 在翻阅查找资料特别是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使我有机会重新认识牛街并随着历史的足迹感受这条街曾经的繁荣和沧桑、感受这里千百年来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也使我有机会透过每一处现代化的建筑看到小胡同里曾经的热闹和繁华,使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街道在我心里增加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遗憾的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牛街的历史资料散佚的较多,这些年大家都在进行抢救和整理,作为一位客居北京而且居住生活在牛街的回族,也算是为展现牛街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本书而言,我本人只是一个资料搜集者,只是将多年来大家对牛街研究的零散资料进行了甄别、编辑和整理。相对牛街厚重的历史,她只是沧海一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知道近些年牛街街道办事处也在进行《牛街往事》的搜集和整理,算是抛砖引玉了。 我深知,这本小册子实难展现牛街厚重之历史和现在之风采;有许多资料尚需进一步挖掘和发现,有些内容甚至有待商榷,真心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感谢市地方志办公室谭烈飞主任对我的鼓励,没有他的坚持,我就失去了这次了解牛街历史的机会;感谢我的老领导张恕贤主任对书稿从形式到内容严谨的审核和把关;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徐丽华老师、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邸永君老师,他们不仅为我提供许多牛街的老照片还对书稿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另外,在搜集和挖掘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比如刘东声、刘盛林两位先生注释的《冈志》、牛街历史名人王孟扬先生的诸多回忆文章、市地方志编委会段柄仁主编的《北京胡同志》,以及牛街乡贤改敬礼先生的大量研究成果与回忆文章,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均使我获益良多。其他参阅文献和书籍,著者大名在参考书目中均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马兰 2015年4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