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烟台地方史料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当时旅居烟台的西方人对当时烟台社会状况的历史记录,西方视野下的这些记录,对于我们今天回顾、总结和反思那段历史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刘惠琴、陈海涛编译的《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烟台地方史料系列丛书》 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内容的原始性,自信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翻译为中文,希望这能给更多有兴趣于烟台开埠历史研究的读者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

内容推荐

刘惠琴、陈海涛编译的《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烟台地方史料系列丛书》共收录六篇彼此独立的文章,有当时当事人的现场记录,也有亲历者后来的回忆文章,还有今天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源不一,长短不等,但反映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西方视野”和“开埠烟台”。  本书选取的六篇文章涉及烟台开埠初期经济社会、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原作和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对正文内容没有进行任何修改。这部书对我们了解和研究烟台开埠历史及烟台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目录

译者序言

来自烟台的报告

 法思远(Robert Coventry Forsyth)

 一、开埠初期的烟台

 二、二十世纪初的开埠口岸烟台

 三、启喑学馆

 四、烟台工艺会

 五、烟台传教士公所

 六、中国内地会

烟台近代史上的三位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述评

 诺曼·霍华德·克里夫(Norman Howard Cliff)

 一、倪维思

 二、郭显德

 三、狄考文

倪维思在烟台——倪维思夫人回忆录

 海伦·倪维思(Helen S. C. Nevius)

 一、前往登州

 二、初到登州

 三、山东简介

 四、目睹捻军之乱

 五、在登州的第一个冬季

 六、可怕的霍乱

 七、在登州的最初遭遇

 八、我们经历的登州大洪水

 九、第一次离开登州

 十、我们在烟台的家——南楼

 十一、引进西方水果品种

 十二、倪维思的最后时光

狄考文与登州文会馆

 海雅特(Irwin T. Hyatt)

 一、登州蒙养学堂1864—1872

 二、曙光初现1873—1877

 三、传教士大会上对文会馆模式的辩护1877

 四、狄考文教育理念的全面落实1881—1904

网罗中的雀鸟——来自日军集中营的故事

 吉米·布鲁斯(Jimmy Bruce)

 一、父亲被监禁

 二、校园被侵占

 三、在毓璜顶集中营

 四、一次冒险的经历

 五、前往潍县

从芝罘学校到毓璜顶集中营

 弗雷德·哈里斯(Fred Harris)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二、日军占领烟台

 三、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四、学校被日军接管

 五、前往毓璜顶集中营

 六、在毓璜顶集中营的生活

 七、遣返回国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启暗学馆

梅耐德

烟台启喑学馆由梅耐德于1887年在登州创立。一直延续到1896年,停办两年后,于1898年在烟台复校。其资产由当地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委托管理,包括学校土地、校舍、教学器械等,大约价值15000墨西哥鹰洋。

启喑学馆在1907年秋季才开始招收女生,主要是由安妮塔·卡特(Anita E.Carter)小姐负责的。她也是此前一年才从美国来到这里帮助我工作的。

学馆现在招收了40名聋哑孩子、1名盲聋哑人。近几年,数量一直是这些。他们来自中国的9个省份,还有1人来自朝鲜。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设施,招收学生的数量应该能翻一倍。学馆还正在培训3名男教师和2名女教师(听力培训)。除此之外,还有一对来自朝鲜的夫妻,他们已经结束了在这里的培训。他们回到朝鲜后,开办了朝鲜的第一所聋哑学校。

学馆的工作得到了来自美国和英国从事聋哑教育志愿者的慷慨支持,此外,还有那些了解我们工作的其他朋友们的无私捐助。我们也正在努力,倡议更多的捐助者支持我们的工作,也的确已经收到了一些小额的资金支持。

学馆创办的目的,就是让中国人真实地看到,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办到的——聋哑人通过训练,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正是有这样的信念,在1908年的冬季,我们带着学馆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行程超过3000英里的宣传旅行,拜访了16座城市,在总数超过30000名的中国观众面前,举行了超过50场的报告会和示范表演,几乎在每一座城市,都有当地官员来观看示范表演,甚至包括清政府的学部侍郎以及几位地方总督。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已经开始有一些尝试性的计划,例如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将试办几所新的聋哑学校,还有几所教会学校也表示要开办专门招收聋哑儿童的训练班,并将派人来烟台启喑学馆接受师资方面的培训,以为开设这类学校准备必要的师资力量。

为了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已经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包括计划从西方国家引进有数年教学经验的最优秀教师,让他们掌握汉语,以便顺利地进行教学;同时,着手制作图表、编纂教科书,还计划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的教学方法将适合中国各地区使用。这些工作有些我们已经完成了,而有些正在进行之中。

在校学习时间最长的那几个男孩子,现在都已经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有了自己满意的生活,有当印刷排字工的,有当木匠的,还有当厨师的,还有一个男孩子留在了学馆,已经成为年龄较小的聋哑孩子们的老师了。

启喑学馆虽然具有鲜明的基督教特色,但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宗教派别,不同基督教宗派家庭的孩子,甚至非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学馆都一视同仁,予以接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所有人知道,上帝不会遗忘对任何一个人的爱。

另外得知,经过与美国长老会总部的协商,美国长老会总部同意接管启喑学馆,以保证学馆能长期稳定地开办下去,但前提是启喑学馆要帮助美国长老会筹集45000美元的捐助。(P12-15)

序言

在长时间的持续纠结之中,这部《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终于完稿了。说纠结,是因为心中经常有动摇和犹豫,是否要继续下去,已经没有了曾经有过的、也让我怀念的那种激动和兴奋,而最终支持自己能坚持完成这一工作的,仅仅是为了了却自己心中的一个心愿——一个十年之前的心愿。

2007年,有感于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我翻译出版了《图说烟台——1935—1936》。没想到这本小书还是获得了些许认可和好评,这倒不是因为我做得多好,而是这些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社会需求。在此鼓励之下,我突发奇想,也是本性中自负任性的暴露,尝试将自己多年收集的有关烟台开埠历史的外文资料,陆续翻译出来,出版一套“烟台开埠译丛”。首先的原因是这些资料的收集,太不容易了。其实,在这一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外文水平的高低是其次的,发现并找到、获得这些资料,比译注这些资料花费了我更多的精力。为了收集这些资料,我几乎用上了各种手段,其中甘苦,不说也罢,以免有自我标榜之嫌,但我愿意将自己的这些发现和大家共享,为推动烟台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材料。其次,对于烟台开埠历史的研究来说,这些资料太珍贵了。150多年前,烟台被迫开埠,尽管有屈辱的历史背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使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早迈入近代化进程的地区之一,就近代文明的引进、风气的革新、民智的开启、社会的进步来说,无疑有它的积极意义。遗憾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中文文献中,对于烟台开埠细节的相关记载是非常少的,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因为严重地缺乏相应的基础资料,导致之前对于烟台开埠历史的研究,大多是空洞和表面的。我们对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太肤浅了。因此,当时旅居烟台的西方人对当时烟台社会状况的历史记录,西方视野下的这些记录,对于我们今天回顾、总结和反思那段历史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重要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在齐鲁书社的支持下,我利用业余时间,2013年又翻译出版了《芝罘学校——1881—1951年之间的历史和回忆》,2015年又翻译出版了《烟台一瞥——西方视野下的开埠烟台》,并进一步明晰了“烟台开埠译丛”的翻译计划。既然是“译丛”,窃以为至少要由四本书组成,除了以上介绍的那三本,现在拿出的《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就是这套“译丛”的最后一本。既然是一套丛书,虽然陆续出版,但在选题内容、封面设计、装帧风格等方面,都力求做到一致。同样,因为实在再找不到一本可以单独出版的、西方人撰写的反映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烟台社会生活方面的书籍了,因此这本《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与之前出版的《烟台一瞥——西方视野下的开埠烟台》相似,与前两本书略有不同。本书共收录了六篇彼此独立的文章,有当时当事人的现场记录,也有亲历者后来的回忆文章,还有今天学者的研究成果,来源不一,长短不等,但反映的主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西方视野”和“开埠烟台”,其实这也是这套丛书的主题。此外,这套丛书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内容的原始性,自信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第一次翻译为中文,希望这能给更多有兴趣于烟台开埠历史研究的读者起到开拓视野的作用。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近代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国门。对于西方国家此后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现在较之以前,人们已经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不掩饰、不武断、不美化、不抹杀、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始终是学术研究应该提倡的科学态度。此外,认识必然是不断深入的,也不存在绝对的客观。充分的了解、辩证的分析、科学的判断,是逐渐接近真理的不二法门。无知者无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套“烟台开埠译丛”,只是希望原汁原味地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多角度的历史素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尽可能尊重原作和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对正文内容没有进行任何修改。关于原作的思想倾向和所持观点,相信读者会有正确的评判能力。此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原文,相关背景的介绍、明显错误的更正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理解,是以注释的方式予以说明的。本书中的所有注释都是笔者自己添加的,与原作无关,笔者承担一切责任。  10年才了却这一心愿,蓦然回首,欲说还休,感慨就此打住,但毕竟可以掩卷了。

后记

经过断断续续十年的时间,“烟台开埠译丛”计划中的四本书,终于完成了。其实,就工作量来说,远不需要如此长的时间,主要原因当然还是自己的懒惰。但好歹还是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是对自己的承诺,也算言而有信,欣慰于兹。

不仅是这本《烟台往事——来自异域的记忆》,我们在整套译丛的编译过程中,都得到了许多朋友和单位的大力支持。烟台地方史志办公室的季胜林主任、鲁东大学的刘凤鸣先生、烟台地方文化研究专家王景文先生、郝有林先生、烟台档案局赵海局长、烟台博物馆辛俊玲馆长、烟台九中李卫东先生、芝罘学校北美校友会会长Ian Grant先生、长期在烟台高校担任外教的Edawrd(Ted)G.Margrett先生、旅居加拿大的崔元喜先生、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胶东文化研究会、烟台芝罘文化研究会等,都为我寻找资料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此外,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也为了使本译丛更有可读性,根据内容需要,本书还收录了大量图片。除少部分原书自带的以外,大量的图片都是自己收集的;有一些是Ian Grarlt先生、王亲民先生提供的;此外还参考了山东大学王建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程麻研究员、山东电视台王海峰先生、烟台港务局刘文军先生等部分著述中的图片,并从烟台毓璜顶医院、烟台海关、烟台港务局、烟台聋哑学校、张裕公司等单位收集了部分照片。烟台广告产业园区的邹本义先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本书收录的图片进行调整和修饰,为本书增色良多。齐鲁书社的编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保证本套译丛的出版质量,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外,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院、烟台市芝罘文化研究会、烟台市胶东文化研究会、烟台地方史志办公室等,也为此书的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对以上诸位的帮助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无论何时,家都是温馨的港湾。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