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孱弱的13个殖民地,何以成为今日世界超级大国?
读美国史,绝对绕不过美国国父“群星闪耀时”!
钱满素著的《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精)》介绍了八位高瞻远瞩的美国国父人生特写,一部满怀“光荣与梦想”的美国建国史,一种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美利坚精神与文明。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和几百年的历史进程,美国缔造者如同夜空中的星,闪耀在人类探索的征程……
| 书名 | 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钱满素主编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昔日孱弱的13个殖民地,何以成为今日世界超级大国? 读美国史,绝对绕不过美国国父“群星闪耀时”! 钱满素著的《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精)》介绍了八位高瞻远瞩的美国国父人生特写,一部满怀“光荣与梦想”的美国建国史,一种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美利坚精神与文明。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和几百年的历史进程,美国缔造者如同夜空中的星,闪耀在人类探索的征程…… 内容推荐 踏上陌生的北美土地,要缔造一个怎样的崭新国度? 制宪会议步履维艰,联邦制、共和制何以必须维持? 虽有贤者治国,仍须直面人性,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美国缔造者的合传就是一部美国建国之初的简要历史:温思罗普、富兰克林、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麦迪逊、汉密尔顿、林肯八位美国国父——他们的功德与成就,挫折与困惑,理想与信念,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钱满素著的《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精)》将带领读者跟随先贤重回两百年前的激情年代,重新探求美国崛起之路上的道德基础与精神内核。 对共和的考验没有终结,政治智慧不能写入基因密码。一个真正的共和体制能否坚持下去,还要依仗其国民对共和国的理解和意愿,还需时不时地回到缔造者那里去寻求灵感,在他们的陪伴下继续这个进程。 目录 前言 绅士谋国 一群并未远去的建国先辈 缔造者们到底缔造了什么 制宪会议步履维艰 联邦为什么必须维持? 成功的秘诀是务实 共和制的道德基础 考验并无终结 壹 被遗忘的国父:约翰·温思罗普(1588-1649) 基督徒温思罗普 总督温思罗普 国父温思罗普 贰 “美国先生”: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印刷工人 革命元勋 巴黎外交 崭露头角 外交以礼 军政有谋 文教思想 长存辉光 文以咏志 亦庄亦谐 桥梁人物 “美国先生” 叁 开国领袖:乔治·华盛顿(1732-1799) 初出茅庐 以身探险 弗州乡绅 不满英治 独立战争 荣辱与共 顺应民意 解甲归田 制宪会议 稳定大局 开国总统 创建联邦 连任总统 忍辱负重 功成身退 和平让权 肆 美国政治学之父:约翰·亚当斯(1735-1826) 少不更事 求学哈佛 胸有大志 崭露头角 成家立业 投身抗英 出使欧洲 致力外交 入主白宫 治国理政 连任失败 归隐田园 著书立说 安享晚年 伍 美国民主的设计师: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起点与终点:沙德维尔与蒙蒂塞洛 革命领袖:《独立宣言》 改革斗士:《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 失意州长 从国务卿到副总统 总统之职 蒙蒂塞洛的哲人:创建弗吉尼亚大学 美国民主的设计师 陆 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 小个子爆发大能量 制宪会议上的舌辩高手 《联邦党人文集》执笔翘楚 在其位,谋其政 “人人都爱麦迪逊夫人” 伟大的政坛合作者 毕生执念:合众国宪法 柒 美国金融大厦奠基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5-1804) 从小岛到大陆 从学生到革命者 从士兵到国家主义者 《联邦党人文集》:合众为一 金钱就是力量:金融天才汉密尔顿 汉密尔顿vs杰斐逊:决定国家前途的竞争对手 致命的“约会” 尾声 捌 美国奴隶制的终结者: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 艰难时世 顽强成长 初出茅庐 艰苦谋生 步入政坛 收获爱情 不遗余力 反奴隶制 入主白宫 应对战火 为国捐躯 世人缅怀 英汉译名对照 试读章节 在波士顿的市中心,有一条红线,直接用红砖砌在路面上,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又称为自由之路。对美国人来说,它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着这条红线,可以看到当年美国革命先驱开会讨论是否独立的会议厅、波土顿大屠杀的原址和邦克山战役的纪念碑等。在红线开始不远的地方,紧邻着一座公理会教堂,有一个规模很小的墓地,阳光都被周围高大的建筑遮挡住了,哪怕是在正午,墓地也是一片清凉和肃穆。清教徒的墓地大多非常简朴,多是一些小小的墓碑,写着逝者的生卒年代。在墓地的一角,有一块大约三米见方的土地,与相邻的墓碑稍稍隔开了一点距离,石质的立方体坟墓,庄重简净,是马萨诸塞殖民地第一任总督约翰·温思罗普在尘世的最后栖息之所。 基督徒温思罗普 温思罗普在英国只是一个乡绅,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贵族,在英国干的工作是为英王的“监护权法庭”服务。这是一个典型的英国式古老机构,理论上该机构管理英王的“被监护人”(死去的将士的遗孤)的土地,实际上就是剥削一些可怜的孤儿寡母的财产的机构。温思罗普根本无法施展其才华,因为他的工作基本等同于一个高级跑差,官僚体系以及帝国的古老传统使得一切工作都开展得极其缓慢,更不用说这些费劲的差使根本就是不道德的。 温思罗普的传记中有一段很生动的文字,记叙了这个将对美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清教徒在伦敦的生活: 温思罗普在伦敦的大街上孑孓而行,从一个办事处到另一个办事处,他蓄着伊丽莎白时期式的络腮胡,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在拥挤的人群中奋力前行,匆匆地跨过敞开的阴沟、臭气难当的粪堆,穿行在伦敦昏暗的小巷,路两边逼仄的房屋几乎要在头顶合拢。 而他这样奔忙的目的不过是“和一个寡妇争论她的幼子的土地监护权的问题”。虽然这样的工作让温思罗普厌恶,却使他接触到许多帝国的高层人物,对帝国的运转及其邪恶之处不无了解。“实际上,他自己的工作就是一个腐败的例证,‘监护权法庭’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正义的污辱。”在英国从政的经历,不仅给了温思罗普必要的业务训练,更重要的是,给了他根本的政治动力和方向。温思罗普一生都致力于确保他在英国所经历的这一切不会在美洲的土地上重演。 对美洲来说,拥有像温思罗普这样正直而完全明白旧世界腐败之道的人是一种幸运。对温思罗普来说,在伦敦只能以腐败为业的他却可以在美洲开创一个新事业,建设一个新社会,投身于其中,致力于制定一个防止腐败的制度,毋宁也是人生之幸。要知道在旧体系中,制度化的腐败根本是个人无从选择的,而美洲实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们有机会可以避免制度化的腐败,而他们也的确利用了这个机会,进行了成功的实验,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幸事。 时间是1629年。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关键词:20世纪初的“大战”;1930年代的“大萧条”;1940年代的“反法西斯”……如今是“网络”。每个时代的关键词都代表了当时全民关注的中心和国民生活的心理基调。对于16世纪的欧洲,关键词是“宗教改革”,而具体到每一个人群和年代,也有相应的关键词。对于日后移民到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除了“宗教改革”,对他们的行为具有深刻心理依据的关键词还有“千禧年”和“预表法”。 一、千禧年 “千禧年”(Millennialism)是一种末世论。“千禧年”的说法来自《圣经新约》中的《启示录》(the Book of Revelation),根据《启示录》,基督将重临(the Second Coming)并在地上建立上帝之国(a Kingdom of God on Earth),其时将历近千年,然后是大审判,世界末日。《启示录》是本奇书,其风格与《圣经新约》其他部分迥异,想象奇幻,用词诡谲,对末世场景刻画入微。也许正因为其文学风格特殊,在基督教历史上,《启示录》从来是备受争议,但在宗教改革之前,基本上是比较边缘化的一个文本。到了宗教改革时期,为了革命的需求,许多神学家试图重新阐释《圣经》,而《启示录》在16世纪后半期成为一个热点。神学家们对《启示录》的理解和阐释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紧迫性”。“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22:7)“他又对我说,不可封了这书上的预言;因为日期近了。”(22:10)“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阿门。主耶稣啊,我愿你来。”(22:20)这样的句子在《启示录》中比比皆是,凸显出对千禧年的企盼和对末世的恐惧,这二者的混合奇异地产生了一种净化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清教徒感觉特别亲切和急需的。(P18-20) 序言 一群并未远去的建国先辈 读美国史,你绝对绕不过的一个词就是“Founding Fathers”(建国先辈、缔造者、奠基者),这个词指的是一群高瞻远瞩、敢于担当的领袖人物。他们先是领导殖民地赢得独立,后又制定、实施宪法,使独立存在了一百多年的13个殖民地终于合众为一,美利坚合众国由此诞生。 国家原本是没有父亲的,如果有人愿意按中国传统尊称他们为“国父”,也不是不可以,但记得一定是复数,而且千万别想象出什么“国母”来。 这群缔造者为大众所熟知,他们的形象至今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各种传媒中。美国人不讲究为尊者讳,再怎么尊崇他们,也不回避其个人弱点。他们并肩奋斗,彼此既有同道相惜之情,又有强大个性间必然存在的意见冲突。 本书扼要地介绍美国建国时期最重要的六位领袖,为读者展示他们的功德成就,还有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为了照顾到历史的传承,我们加入了两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物。 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只能在客观条件下发挥作用,缔造者们也不例外。美国孕育于大约一个半世纪(1607-1774)的殖民时期,所以我们不能忘了还有一个“清教先辈”。温思罗普名列首位,因为他是“新英格兰方式”的重要奠基者,这一清教的自治传统随着西部开发而扩散到全美,成为美国文明的主要基因。没有殖民时期形成的自治传统,就不可能有美国革命的平稳成功。 同理,美国也不终止于缔造者们。他们迟疑未决的一些重大问题直到南北战争才得以解决,包括奴隶制、州权对联邦权的挑战、早期农业民主理想与工商业道路的对峙等。林肯代表的事业解决了制宪会议和早期政治中的这些纠结与隐患,美国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了。 缔造者们至今仍活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这里的“活”不仅仅是对他们的纪念与缅怀,更重要的是他们制定的宪法仍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凡是涉及宪法解释的问题,美国人不得不回到制宪时代去揣度他们的意图,听听他们的说法。18世纪制定的宪法一直用到今天,从这点上说,所谓年轻的美国其实是个古老的国家。 整个美国革命——从抗税伊始的1763年到宪法生效的1788年——都发生在中国的乾隆年间(1736-1795),且只占他在位的一小半时间。如今,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中国媒体中的常客。但无论戏说还是正说,他都只是一个过时的历史人物。在他那套治国方略中,我们读到的只是一个大国衰败的教训。今天的我们,还能从他的内政外交、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汲取多少养料? 历史是一条长长的因果链,每个时代都不过是历史流变中的瞬间,每个事件都要在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段过后,才能充分显示其意义,对历史来说没有绝对,没有永恒。若要判断世界潮流或历史走向,最简单的方法是回头看一看:当今的世界是更像缔造者们的美国呢,还是更像乾隆年间的中国? 缔造者们到底缔造了什么 简单地说,他们制定了一部宪法,并据此缔造了一个共和国。这部宪法使用至今,这个共和国在短短一个多世纪后便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国。它的屹立壮大,靠的是用制度切实地将公权力“关进笼子”,确保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美国独立时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自治经验,国民从上到下都坚信主权在民,在实行共和制上是有共识的。但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共和国呢?可资借鉴的直接经验并不多,此前的共和国不是走向混乱,就是走向暴政,还没有一个幅员辽阔的共和国能够长冶久安的。他们可以参照讨论的有几份宪法方案、几份州宪法、邦联条例的教训,还有若干古代和近代的共和政体。可是,美国如此庞大——他们知道国家的疆域还将继续扩大,实行共和的成功率能有多少?大部分人没有把握。 他们真心拥护共和,对独裁和无政府同样憎恶。他们相信,权力集中于一批人手中是暴政要义,政府完善之道在于分散权力。为杜绝后患,他们费尽心机设计出一个构造,将三权分立的政治理念付诸实践——先是将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执法、司法三个独立部门,再使它们的某些权力相互牵制以形成监督。历史证明,这样的分权制衡是有效的共和政府结构,至今已正常运作了240年,大大超过了制宪者们的预期。 容易忽略的一点是,除了一个有形的国家,缔造者们同时也缔造了无形的美国精神。是他们在《独立宣言》中最早定义了美国,开创了美国的特殊身份——一个基于共同信念之上的民族,这才有了日后所谓“非美”(Un-American)的说法,也因此多次出现回归思潮。历史自然是要往前走的,为什么回归?又回归何处?无非觉得发生了偏离,需要正本清源,这就得回到建国时期,回到缔造者的立场。 现今世界各国所理解的美国,正是他们设想的这个美国。美国也以这个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政治理论里、口口相传中。它进而转化成一个自由、平等、现代的符号,吸引各国移民怀揣这样的美国梦前来投奔。 缔造者们在殖民地的基石上创建的现代共和国,不仅为美国设定了未来,更作为一种崭新的体制,影响了整个现代世界。 …… 深一层说,权力之所以能和平转移,还是因为他们的共识很多,分歧很少,而且多半的分歧还是想象出来的。共和党把联邦党描绘成君主派,联邦党将共和党说成雅各宾派,相互指责对方背叛76年精神,背叛美国革命。现在看来,这些党派之见大多是阴谋论的想象,无限夸大对方的倾向,是在自己的虚构上做文章。 分歧确实存在,但更多的是代表了人类的两种气质——现实与理想、偏爱秩序与偏爱完美。亚当斯并不赞成君主制,杰斐逊也不支持暴民,这就是为什么杰斐逊可以在就任总统时宣称,“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都是联邦党人”。当杰斐逊八年总统期满,他的纲领已经与联邦党相差无几。共和党之取代联邦党,可以说是通过吸纳对方纲领的合理部分,从而消弭了对方存在的必要。美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演化还将一再发生。 在缔造者们身体力行的示范下,初创半个世纪后的美国,政治基础算是基本奠定了。但共和国仍然是一场悬而未决的实验,因为它讳莫如深地保持沉默的问题——奴隶制——只是被回避了,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发严重了。1861年,这一顽疾到了非彻底解决不可的时候,战争终于来临,口号还是“为了联邦”。 林肯充分意识到南北战争和先辈们缔造共和国之间的内在关联。他在葛底斯堡的演说之所以铭记史册,正是因为恰如其分地评估了这种关联:“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 一场血腥的内战后,尘埃终于落定,共和之实验经历了空前严峻的考验,美利坚合众国依然傲立于世,虽然其代价是缔造者们不敢想象也不愿付出的。 当今的美国,距离制宪者们的设想已经很远了。虽然分权制衡还在,司法复审还在,公民权利还在,但方方面面早已大不一样。杰斐逊的名言是,“最好的政府是最少作为的政府”,而他的政治后裔民主党正在致力于扩大政府。不过制宪者们大概不会见怪,他们从来没有以为自己制定的宪法将千秋万代不变。 对共和的考验没有终结,经受了这一次,不说明能经受下一次。很遗憾,政治智慧不能写入基因密码。一个真正的共和体制能否坚持下去,还要依仗其国民对共和国的理解和意愿,还需时不时地回到缔造者那里去寻求灵感,在他们的陪伴下继续这个进程。 钱满素 书评(媒体评论) 美国建国,破天荒建立了第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没想到二百多年来,没有君主的国家越来越多;二百多年来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巨变凉天,没想到两百年前制定的宪法依然基本适用。当年美国的“谋国者”是何等人物?为何如此深谋远虑?怎样把理想变成现实?《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给出了答案。 ——雷颐 人类从历史中成长起来。凡人迹所至,都无一幸免,曾经野蛮,但有一些奇异头脑,在人类野蛮与文明困斗千年的中途,思考一个不仅通向文明、更是巩固文明的千秋大业:建立制度文明。虽然,他们作为个人,还身处蛮荒时代、苦苦挣扎其中。这个域外制度创建,发生在中国的乾隆年间,故两百多年过去,今人后辈,自有足够时代优势,去藐视和批判先驱之种种不足。然而,能够越过这些不足,洞察一批制度创建者们的历史功绩,理解他们对人类、对我们生活其中并延续其后的时代之造福,却需要一种谦卑和历史理解能力。钱满素老师对读者讲述的,不仅是奇异历史缔造者们的生动故事,更是在传达文明和成熟的历史观。 ——林达 文明的社会主张男性做绅士,而不是刚烈威猛之士。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它并不以出产勇敢的武士著称,而是以英伦多绅士闻名于世。美国的建国历程告诉人们,如果基于信仰的绅士的人格能变成整个国家的国民性,这个国家反而是强大的国家。绅士的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女士面前,更表现在争取自由捍卫文明的行动上。这正是《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所要向读者展现的。特此推荐! ——刘军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