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生若梦(蔡东藩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保明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出生山阴水乡里

蔡东藩家世居萧山城厢(今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是该镇四大姓氏之一。蔡本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姬发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后叔度的后裔以封地为姓。唐朝时,其中一支南来会稽,卜居于新昌蔡岙。元朝时,蔡岙十四世尊怿自新昌迁居萧山,是为萧山蔡氏第一世。到了蔡东藩的父亲蔡文杰,家境破落,又为避祸乱,便移居萧山之南的临浦小镇。

临浦原是浦阳江下游的一个湖泊。浦阳江,亦名丰江、浣江、潘水,发源于浙江浦江县西部的天灵岩,流经义乌、诸暨,北出萧山,注入钱塘江。在萧山界内,除了零星分布的会稽山尾闾残丘外,是一片冲积平原。平原上河港交错,湖泊棋布。在这个地区的许多古代湖泊中,最重要的有临浦、湘湖和渔浦三处。经过历代的围垦,临浦湖逐渐缩小,直至被围垦殆尽。

南宋,浦阳江改道西小江以后,临浦成为浦阳江和西小江衔接翻坝过闸的航道要冲,商贾云集,形成了市镇。浦阳江素有“浙江小黄河”之称。明天顺年间,为解除浦阳江水患,绍兴知府彭谊主持开通了临浦西的一个孤立岗阜——碛堰山。自此,浦阳江折向西北注入钱塘江。

这样一来,浦阳江从东往西,西小江从南往北,成丁字状流过临浦。因此,临浦溯浦阳江上游可至诸暨、义乌,沿下游可达杭州,并与富春江交汇,而经西小江又可抵达绍兴、宁波,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网。旧时,交通主要靠水路。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临浦成为一个活水码头,商贸业十分发达,其繁华热闹程度仅次于县城。即使到了内困外患、民不聊生的清末,这个方圆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小镇,依然船桅林立,商旅络绎,热闹非凡。到了民国初年,沿江靠埠货船多时达七八百只,店铺八百多家,山水商客云集,茶馆酒店遍是,被时人称之为“小上海”。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将临浦称为浙江六大米市之一,日流量五六千石,多时近万石。且临浦米市举足轻重,有“临浦米店老板打个喷嚏,萧山、绍兴的米价就会感冒”之说。

据记载,临浦还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故里。《越绝书》中说:“余暨,西施之所出。”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了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至今,临浦还有十四处关于西施生活的遗迹。正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化,西施故里就有“诸暨说”和“萧山说”之争。

同样,蔡东藩的籍贯也有争议。蔡东藩的仲孙蔡福源认为蔡东藩的籍贯实为绍兴,而詹文元、王炜常等人则认为蔡东藩是萧山人。这与临浦的行政区划多变有着很大的关系。清康熙年间,临浦以大庙为界,东属山阴县(辛亥革命光复后,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地面约占三分之一弱;西则属萧山县,地面约占三分之二强。尤其是镇上的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的说法,说的就是一镇二管,出现一些疑难纠纷互相推诿的事。直到1950年,整个临浦镇才划归萧山管理。

1877年7月23日(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出生在当时的山阴县临浦牛场头街。(P2-4)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多坎坷

 出生山阴水乡里

 贫寒人家苦难多

 辗转伴读路

 自许中国才子,岂止临浦才子

 初见晴朗又陷窘迫

 “还债?气节?气节?还债?”

第二章 文齐福不齐

 一碗鸡汤断了举人路

 清官救国梦遇上科举改革

 教会学校谋生计

 一朝中第朝中面圣

 痴梦中觉醒

第三章 从教育之救国路

 琴石岗初识三民主义

 撰文著书初显革命情怀

 痛诤友之不复,怅国事之多艰

 《女子论说文范》显进步

 教科书引发的外交风波

 民国中改订《幼学琼林》

 叹国文每况愈下,编《国文新范》

 推心置腹解误会,家中变故催人归

第四章 行演义之道路

 人到中年,痛失贤妻

 临江书舍教书著述

 《清代史论》获赞誉

 愿为史家之羽翼,不当子虚乌有先生

 务求确凿,不尚虚诬,

 自成一家“演义体”

 出版碰壁皆因不愿扭曲历史

 清史出版费周折,幸赖友人出妙计

 整编留青别集十三卷

 《聊斋志异》读出灵感,演绎《客中消遣录》

 两度姻缘,胡皆中断

 演义一代太后慈禧

 增订《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第五章 登演义之巅峰

 兴亡原系匹夫身

 《元史通俗演义》成书,一时后无来者

 于繁复史料中抉择钩考,

 终成《明史通俗演义》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与其文胜而失其实,毋宁质胜以存其真

 一己之躯,保护孔氏宗祠

 筹备唐史演义,贬斥恶书之害

 立志写完中华几千年历史

 治学严谨,爱生如子

 痛恶君主专制,缅怀革命先烈

 捐稿费声援爱国群众

 一代演义大家熔高文典史于一炉

第六章 国难中度晚年

 重新走上讲台,续著《写信必读》

 废除中医风波

 兴教育,办实业

 痛国难哀国民

 编撰《联对作法》,传承文化精华

 花甲之年校勘《天乐志》

 拒绝日伪政府的邀请

 为抗日烈士写墓志铭

 一生多坎坷,唯求解民忧

蔡东藩大事年表

序言

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最热闹的是小说革命。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公开亮出小说能“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观点。吴趼人更是“发大誓愿,编撰历史小说”。而完成这一“誓愿”的却是一位蜗居在小镇上的平民知识分子,他就是蔡东藩。

他把历史当作了一面镜子,以便透过它来观照当下的生活。所以,坚守着“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的求实原则,经十年的含辛茹苦,先后出版了十一部历史演义,总其名曰《历朝通俗演义》,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百年时间里,这部通俗演义一版再版,销量远超千万册,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未见来者了。或许,他没有盛大的“立德”、“立功”之举,即便是这部“立言”之作,虽以史实为骨架,却是以“浅近之词”来演述故乘;虽借“说部体裁”演说故事,却没有以虚构来丰满血肉,因此史学史、文学史鲜见其踪迹,《辞海》也查不到其为何许人。他位卑而名不显,最终沉寂在民间,终老于乡野。但我们无法忘却在那动荡的年月里,他一介柔弱的书生,一介贫困的书生,以一支秃笔践履着“即古证今,惩恶劝善”以助通俗教育、国家思想的拳拳赤子之心。

他写尽了中国历史,自己的历史却成了谜。因其“普通”,因其“民间”,尽管他的历朝通俗演义遍布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他的生平事迹却还是那么模糊,他自己的“史料”还是难以搜寻,哪怕是一张照片,一份简历,更谈不上系统的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了。

历史常会湮没一些本不该湮没的人物,蔡东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幸甚的是,在走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之后,如今的家乡人并没有忘记他,东藩亭,东藩路,东藩小区,东藩小学……“他”戴着一副眼镜,端坐在文化广场上,默默地注视着一个小镇的美丽蝶变。“他”拿着一卷书,站立在校园里,沐浴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术研讨会举办了,临江书舍修缮了,东藩文学奖设立了,他已经融入家乡人的文化生活之中。我想,历史总是公允的。

同乡后辈,孤陋寡闻,初知蔡东藩已逾而立。惭愧而起,徜徉于逼仄的弄堂,瞻仰着临江书舍;走访于前辈乡贤,聆听蔡东藩的故事;搜求于书店、档案馆,查寻着蔡东藩的史料。近三年的时间,编成拙作,不揣谫陋,不及深究,希翼能弥补没有一部关于蔡东藩生平事迹传记的这一缺憾。文后所附大事年表,本诸考证,摒弃逸闻,求实存疑,与前文不能一一相勘,请读者谅之。

邵燕祥先生说,自古以文章鸣世的人,可以分为文以人传与人以文传两种。前者最终难免云烟过眼的命运,后者虽时空远隔,仍有如晤对。蔡东藩是属于人以文传的。

二月河先生说,判断任何一部书的社会价值只有两个量化的标准,一是它拥有不拥有读者,二是它拥有不拥有时间。蔡东藩的通俗演义做到了“两个拥有”,它还将“拥有”下去。

小说可以“益世道人心,为治化之助”,小说更应表达对人生的解释。希翼明天,能更广、更准地追溯到属于蔡东藩自己的历史,“丰满”他的人生,让后人陶熔其中,获取更多的人生启迪。

内容推荐

李保明著的《浮生若梦(蔡东藩传)》以较为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梳理了蔡东藩从最初的热衷科举,力图“清官救国”,到编著行销全国的教科书《中等新论说文范》等体现的“教育救国”理想,再到受严复、梁启超等“小说救国”“演义救国”理论影响,有感于“帝王专制之魔力”而埋首历史演义的写作,最后沉寂于民间终老于乡野这一简单又复杂的人生经历。同时,透过传主的一生,也给我们呈现出新旧交替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中国社会发展的艰难性。

编辑推荐

民国历史演义开拓者——读中国历史,先读蔡东藩。

备受后世史学家称赞——被誉为: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

一代史家,千秋神笔——畅销近百年,累积销量超过千万册的历朝通俗演义背后的故事。

被低估了的一代史家——陋室孤灯,以一人之力,完成长达700多万字的中国通史,从秦汉到民国,写尽一个民族2166年的风雨历程。

李保明著的《浮生若梦(蔡东藩传)》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历史和命运——“历朝通俗演义”自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但蔡氏本人却贫寒一生,颠沛流离,仅以行医教书为生。

毛泽东曾把蔡东藩的整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从延安带到北京,并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