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我越来越觉得,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与一个人的自我教育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其根本是“我”的自我完善和提升,而“我”是我们教育者、被教育者中的每一个人。古语有“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扮演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两种角色,即便是三岁孩子的言行,也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我们随时都可能会被三岁的孩子“推动、摇动和唤醒”,这就是教育。这也就自然有了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时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无所不能,时刻以教育者身份自居,无论是师者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孩子,都是有些不妥的,抑或是片面的。而做到“教学相长”,每一个“我”都有收获、能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接纳彼此
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感觉的,因此,你接纳了别人、别人才会接纳你,而接纳对方是沟通、育人的前提。接纳别人,其前提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看待及评价人、事、物的标准。这是一种坦然、一种释怀、也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状态。试着接纳自己所有的状态,接纳别人所有的状态。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客观存在,也正是因为不同个性的存在,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接纳彼此,就是抱有真情大爱。而大爱,首先要爱自己,其次是爱别人、爱事业,而爱别人,要用对方能够接纳的方式、能够感受得到的真情去爱,披着爱的外衣施与爱,往往对方接收不到,或是有折扣的接收。真正的爱不是我们付出多少,而是被爱的对象能接受多少。
2.胸怀空杯心态
接纳别人的前提,要学会清空自己,即要有空杯心态,要虚怀若谷。尤其在信息化、协同化的今天,我们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团队、离不开组织。一个单位或组织离开任何一个人照样发展,地球离开任何一个人照样转动。毛泽东曾用“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来强调如何开展调查研究,谈的即是一种学习心态、一种空杯心态。当然,怀有空杯心态,不是说我们诸事都如此低调不张扬,人定胜天的雄心壮志、我们的梦想还是要有。
胸怀空杯心态,就是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学别人的好,聚焦价值、聚焦正向、聚焦目标、聚焦绩效,换个角度看问题,会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感觉。
3.养成学习习惯
学习,包括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理应有道可传、有业可授,并能答疑解惑,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学习,不仅上课是学习、参加培训是学习、看书是学习,有时参加一个会议、一个论坛、一个饭局也有可学之处。一句话、一个主持流程、一个座位排序等等都能让我们学习新知,有所收获,而前提则是要有空杯心态,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诚然,学习也有被动与主动,有心与无心,时间久了,不同的学习习惯所带来的不同的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一位资深华人曾说:“‘学习、成长、改变’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核心,且一生的学习和改变,都是为了和对等的人相知相伴。”这一总结很有哲理,如何与我们生活圈、工作圈、家庭圈、朋友圈等不同圈子中对等的人相知相伴,保持自身的“学习、成长、改变”是必需的。
4.坚持独立思考
在快餐化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内心所愿。不妨尝试一下,独处时,和自己的内心对对话,思考一下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想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在某一灵感昙花一现时,抓住瞬间之美,随时记录所感所想,写的多了,自然就不手生了。独立思考还应体现在凡事自己有主见,而非人云亦云,旁人的认可、社会的评价,虽重要但不应是我们的全部,我们还要学会做自己。我们不宜瞄准目标一定要成为谁,应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然后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创新源自思考,实现“吃一堑、长一智”在于反思,也是一种思考。思考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状态。多数的能力是由后天习得,我们经常说某人思考能力强,既然思考也是一种能力,那么经由后天的练习,思考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P3-5
2016年夏,牛磊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有本书想出版,问我是否可以帮忙?我回答说,作为老师曾经的学生,既义不容辞,又充满期待。
随后牛老师将书稿发给我,打开一看,我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体会的赤子之心。牛老师自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学校任教,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多年。他善于学习、总结,将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这一习惯,在本书的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图书编辑过程中,牛老师对待书稿的严谨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常会为一段话中某几个字的使用反复讨论,为全书的整体布局结构来回调试,为封面设计方案多次探讨。期间,牛老师还多次邀请学校里其他师者友人,听取他们对排版设计、图书风格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与其说是出版图书,更像是牛老师在出书过程中尽情地品味生活、享受人生。牛老师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边担心来回改动稿件给我添麻烦,一边又想让书中的内容日臻完美,那种种纠结、严苛,和对增加我工作量的歉意都体现在了微信、邮件的字里行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牛老师的工作风格是,与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彼此共同成长。文如其人,书中的文章按照时间排序,一篇篇文章翻过,仿佛阅读一棵参天大树的成长,一圈比一圈圆满,一年比一年丰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完这本书,好似从一年多的文字当中,看到了牛老师十年的成长。用牛老师的话说,“拾碎”也算是他在一个部门工作近十年后给自己的一个交代。近一年来,我有几次回母校和牛老师进行沟通,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再次见到熟悉的牛老师,依然健硕开朗,仍是年少模样,但脸庞上体现的却是坚韧与豁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三毛女士曾经说过的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牛老师的这种生活,也正是我渴望追求的。
这本书虽字数不多,却历经一年的编辑加工。每一种经历,都暗含着诸多的美好回忆。这一年,既加深了我和牛老师的友谊,又让我对一名教育工作者尽善尽美追求处女作这种精神心生敬畏,更感谢牛老师对学苑出版社以及我本人的无尽信任。我编辑工作从业尚浅,虽已尽所能,但书中难免有编辑加工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魏桦
2017年仲夏
1.拾碎
应该说,我原是不怎么读书的人,但现在半年多的读书量,大概是大学毕业以前所有课外阅读量的总和。一年多来,我慢慢地喜欢上了读书,且读书之余养成了练笔的习惯。在当今浮躁的年代,我曾经有段时间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思、译、行”,思是思考、思维,即培养静心思考的习惯,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译是口译、笔译,即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2015年我在不同的高校分不同主题进行了近20场分享,撰写了8万余字的思考;行是行动,提升自己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行动力。一年多来,早起后或工作之余,我试图培养自己锻炼身体、练字、读书、练笔等习惯,而坚持最好的是读书和练笔。这本集子,集结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练笔的点滴,是对自己读书思考后的一种梳理,是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也是思维成长的一个缩影。文如其人,我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是看其书、读其文。
2.拾穗
我来自农村,对拾穗有着特殊的感情,挥之不去。记得小时候,每年芒种后的麦收时节,都会跟着家人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这些遗落的麦穗看上去不起眼,但积少成多,捡多了成果不可小视。也许只有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弯腰拾穗,才能真正地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拾穗,既代表我们常说的不劳无获,又暗含勤俭节约的美德,以及我们博大精深的稻田文化。“拾穗”暗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所以此本集子取“拾穗”的谐音“拾碎”。碎石本是碎石,捡拾多了,也许有天能集结成有用之材。这本书,也算是对一年多来“拾碎”的一种例证吧。
3.十岁
十年前,我到了一个新的岗位工作,岗位升迁、结婚成家、考研成功,算是三喜临门。十年后的今天,我又换到另一个岗位工作,离开时有太多的不舍,毕竟在一个单位待了十年,感情至深。十年中,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给了我太多的理解、支持,我才得以成长。在艺术范儿实足的同事身上,我多少受了些艺术熏陶,这十年,让我受益良多。而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并适应后,部门的新同事,又给了我莫大的包容和支持,更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让我对“人生在于体验”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以“拾碎”为名,也算是对过去十年的一种纪念。正是十年的量变成长,才成就了我一年多的“拾碎”之果。
我们有太多的梦想,只能算作是梦,想想而已,不能真正称其为梦想。真正的梦想,贵在追逐梦想实现的路上。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而一味地选择从众、人云亦云,缺乏我之为我的特性。我们真正想要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特别喜欢一本书的书名——“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十年后是什么样子,是十年前的每一年、每一天决定的。乔布斯曾说:“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十年后怎样,在于当下的点滴如何。
近一年多来,是我心路历程成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的成长,得益于众多师者、友人对我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鼓励,仅本书书名的选取,就得到了很多友人很好的建议,在此对众多友人的关心指导致以诚挚的谢意。
拾碎、拾穗、十岁,记得有次朋友说:“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令自己感动一生的事情。”期待十年后的今天,我能因这本书而改变,变得更好、更向上。无论十年后怎样,希望自今日起能通过继续拾碎,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牛磊
2016年9月21日
《拾碎》是作者牛磊在任北京建筑工程大学测绘系辅导员、建筑系班级导师期间,在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学生干部培训时的所感所想创作的文章,表达了对读书、对教育以及对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牛磊既是北建大“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的受益者,也是践行者。作为党务工作干部,牛磊非常注重学习提高,并学以致用。近年来牛磊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共申报北京市大学生思政课题及校内各类课题近10项,获批市教工委市教委2013-2015年“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资助(资助经费15万元),并参与西城区党支部建设评估项目;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核心2篇,公开出版物2部。为了给学生讲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牛磊养成坚持在工作之余读书的好习惯,并将其思想感悟辑成《拾碎》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