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是慕容小红的新作。该书着重分析了20世纪以来美术作品中的“虎门”形象,分为画家笔下的虎门抗英、虎门销烟、虎门英魂和虎门生活小景四个专题,围绕着美术作品图片做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说以及画家背景简介,图文并茂,以图像的方式简明地呈现了近代史中“虎门”的独特历史形象与历史记忆。
| 书名 | 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 作者 | 慕容小红 |
| 出版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是慕容小红的新作。该书着重分析了20世纪以来美术作品中的“虎门”形象,分为画家笔下的虎门抗英、虎门销烟、虎门英魂和虎门生活小景四个专题,围绕着美术作品图片做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说以及画家背景简介,图文并茂,以图像的方式简明地呈现了近代史中“虎门”的独特历史形象与历史记忆。 内容推荐 《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是关于“广东东莞虎门为题材的美术作品”的解读和研究专著。文稿出自2009—2016年间,作者慕容小红应广东东莞虎门报社约稿,为其策划的“虎门美术”专栏撰写评论文章。现将当时完成的文稿整理出版,书中共收录作者对57件美术作品的研读文章。此书是图像与历史的互证,有利于广大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和认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重镇——东莞虎门。 目录 序 以图证史:美术作品中的“虎门”形象 第一部分 画家笔下的虎门抗英 总论 作品赏读 黎雄才《英雄要塞虎门》《英雄的要塞——虎门》 高虹《虎门抗英》 全山石《虎门之战》 郭绍纲《威远炮台山》 何炽佳《虎门炮台遗址》 王莉莎《奋战在虎门炮台》 朱乃正、崔开玺《沙角之战》 唐灵《节马图》 李延声“将士殉国记” 苏骶《铁骨》 徐兆前《修筑虎门炮台》 张春新《白日·关天培血溅虎门》 汪晓曙《关天培靖远抗敌图》 陈钰铭《血祭》 丁松坚《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会阅虎门秋操图》 尚可《虎门英魂——关天培和他的勇士》 第二部分 画家笔下的虎门销烟 总论 作品赏读 佚名《林则徐销毁鸦片》 马一平、翁凯旋《虎门销烟》 李延声“销烟气如虹”和《虎门销烟图》 张绍城《一九三九一虎门》 唐勇力《历史不能忘记》 陈坚《虎门销烟》 张春新《中华英烈林则徐》 刘亚安《虎门销烟》 陈卫东《虎门销烟》 第三部分 雕塑,展现虎门不屈的英魂 总论 作品赏读 曾竹韶《虎门销烟》 恽圻苍《近代中国放眼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第四部分 天堑变通途——虎门生活小景 总论 作品赏读 谭华牧《虎门风景》 黎雄才《大虎》 黎雄才《虎门晓色》 黄笃维《虎门大桥》 郭同江《虎门东引》 陈洞庭、黄安仁、陈子毅《虎门公社赞》 杨之光《太平草织厂织席生活小景》 杨之光《女社员》 梁世雄《金洲小景》 梁世雄《沧桑历尽气势犹雄》 卢柏森《水上人家》 鸥洋《雏鹰展翅》 陈章绩《蟹》《双蟹图》 汤小铭《虎门民兵》 张道兴《零丁洋上》 唐灵《虎门沙角红树林》《沙角捕鱼台》《古塞榕荫》 唐灵《虎门女民兵》 唐灵《虎门古要塞》《虎门的故事》 唐灵《新湾渔女》 张绍城《虎门颂》 区础坚《零丁洋上》 吴文生《虎啸龙吟》 傅进南《古塞飞虹》 傅进南《莞邑名校虎门中学》 后记 试读章节 王莉莎《奋战在虎门炮台》 这是一张套色水印木刻版画,亦称为彩色版画或套色版画。套色木版画以色彩瑰丽多姿而引人喜爱,因印刷颜料、纸张的不同,又分为油印套色和水印套色,各具特色。 水印木刻版画,用水性颜料印在吸水性的纸上,从而产生出干湿、浓淡、虚实的效果。它描绘的是虎门炮台之战。虎门炮台分布在珠江两岸的大角山、武山和大虎山等地,包括沙角、大角、靖远、威远等十几处,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19世纪中叶,为了抗击英军的袭击,陈连陛、关天培等大将与士兵们一道修筑炮台,抵御敌军,虽然因寡不敌众,最后所有炮台都失守,但兵将们在炮台防守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和奋战精神却广为人们所传颂。 画面中,王莉莎集虎门之战远打近攻多重作战方式的场景于一体,像使用大炮、弓箭、石头等。通过对角线构图,将主要战场置于前景。正面前方构成金字塔形,从下而上,塑造出崇高、神圣的意味。在“金字塔”的后面,是炮台直对着的广阔海洋。利箭和石头击中海面,泛起浪花。战事下,敌方一股股的战火向清军扑面而来,而清军迎击。有趣的是,对方的军队与船只,王莉莎用了很不显眼的背景来处理,与前景清军战士的特写形象形成强烈对比。作品格调明快、清新、淡雅、水色淋漓。2008年王莉莎在东莞博物馆办展览时,就将这件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水印木刻版画《奋战在虎门炮台》捐赠给了东莞博物馆。 此画作者王莉莎是新文化运动时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世界语翻译家王鲁彦之女。王鲁彦与著名文学家、中国木刻运动的推动者鲁迅之间有着深厚情谊,而王莉莎的木刻创作显然深受鲁迅“倡导木刻运动”的影响。可见,新文化运动、中国木刻运动、王鲁彦、鲁迅、王莉莎,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王莉莎年轻时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老师,带着学生数次到东莞写生,画了许多速写、水彩和油画,譬如描绘当年虎门风光的《虎门小风景》《虎门抗英纪念馆》,捕捉民众生活劳动场景的《虎门公社》《开批斗会》等,而版画《奋战在虎门炮台》显然也是其中的产物。 朱乃正、崔开玺《沙角之战》 1841年的沙角之战作为英军攻陷虎门第一重门户的重要战役,也是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如何将这一熟悉的历史事件表达出来并使之引起共鸣,感动观众,为观众眼前一亮,这给所有艺术家提出了挑战。 《沙角之战》中,朱乃正、崔开玺选用了大场景的构图,用直陈的方式,刻画了英军攻到炮台上,近距离打击守军,而由陈连陛带领的守军寡不敌众,断然直面敌人,毫不退缩,以身殉国的现场。中间,清军一战士高举大旗,往地上一插,以示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可英军却步步逼进,地上死伤无数。清军队伍中清晰可见一战马,其主人陈连陛作为总指挥挺身站到了守军的最前方,直面敌军的洋枪扫射。节马与主人生死相伴的感人故事也从中引出。 画中,人物全部居于画幅的下二分之一位置,排成一横排,分为两组,一组进攻,一组防守,之间由旗杆隔开。而画幅的上:二分之一位置,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但战火熊熊绝不逊色于下:二分之一的战场:先进的外国船只,炮弹打落水中激起巨型浪花。战争在深蓝水域上激烈展开。 作品以油画形式呈现,同时融合了中西艺术的特色,尤其是人物背景中的战壕、山丘,具有很浓的中国画味,这正是画家崔开玺的绘画特色——刨造具有中国意味的写实油画风格。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部队的军旅画家,崔开玺有一系列军事题材的作品不断问世。其中不少更以“极为清新动人的抒情性,构成画面的主调,显示他对历史、战争、生活、人性的全面理解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也展现了他在艺术表现语言上的才能与练达”。(画家朱乃正如此评述)而朱乃正,本画的另一作者,以独特的色彩语言,精湛的造型和娴熟的油画技巧,为本作的创作完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朱乃正是人物画专家,在人物的刻画方面有着独到的功夫。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江丰曾这样评述他的人物画:“朱乃正的人像素描,造型质朴、单纯、严谨、生动有力,具有浮雕般的结实感,耐人寻味;线描人像,则精微优美,别具风格。这些作品,不只是准确而又概括地表现出人物的形体姿态,而且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刻画,也很有独到之处,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本画即可略见一二。 P17-20 序言 以图证史:美术作品中的“虎门”形象 慕容小红是我的学术前辈,多年来她一直扎根于地域性美术史研究,《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是她的新作。该书着重分析了20世纪以来美术作品中的“虎门”形象,分为画家笔下的虎门抗英、虎门销烟、虎门英魂和虎门生活小景四个专题,围绕着美术作品图片做深入浅出的文字解说以及画家背景简介,图文并茂,以图像的方式简明地呈现了近代史中“虎门”的独特历史形象与历史记忆。 众所周知,虎门是晚清以来中华民族抗侮外敌、销毁祸国殃民的鸦片的历史发源地,是谱写民族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英魂之颂地。当然它亦是众多美术家面对历史借助画笔为之抒写家国情怀的朝圣之地。慕容小红生于斯,长于斯,熟知家乡的一花一木,一史一事,凭借着个人的执着与毅力,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关于图写“虎门”的美术作品,如此结集出版,不仅以图证史,通过图像与历史的互证,让读者诸君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虎门的历史;同时,也是地域性美术史研究中开展个案研究的探索典范。 中国美术作品历来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言下之意,无论是描绘虎门的抗英事迹,图写以林则徐为首的销烟义举,还是刻绘虎门的生活风景,都是借此以表达美育人间,教化后世之效应。美术与文学、戏剧和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它是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可感知的视觉形式来进行历史叙事表达的。该集所选描绘“虎门”的美术作品多为历史画,其特点大概有三:一、选取题材的典型性:二、历史背景的真实性:三、表现语言的艺术性。一般说来,凡是画过去的事,都可以算是历史画。但事有大小,并不都有历史价值,因此也就不能都算历史画。历史画应该画的是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在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开发、革命,以及农民起义、阶级斗争各方面,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影响深远,富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的事件,这样的画才称得上是历史画。比如说,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只能算神话故事、文学插图,所画的《女史箴图》《列女传图》只能算是礼教宣传画;阎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只能算古代肖像画;吴道子画的《送子天王图》只能算宗教宣传画。可以当作历史画的是像阎立德的《文成公主降番图》、阎立本的《职贡图》《步辇图》、李公麟的《便桥图》、李唐的《采薇图》等一类的绘画作品。近代以来一些著名画家所画的如《开运河》《金田起义》《保卫天京》《淮海战役》《百万雄师下江南》《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国大典》等也属于历史画。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描绘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都能够得上历史画的标准。首先题材应该反映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事件或重要的历史人物;其次是真实性,因为历史不是艺术的虚构,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三是作品的艺术性。历史画是艺术作品,它能够使人观后经久不忘,引起观者情感上的共鸣。以上三项如缺其中一项,都不能算是历史画。如仅具备第一和第三项,而缺第二项,那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历史题材的画”,因为它虽然没有如实地再现历史事件的原貌,但作者还是以历史事件为依托,描述了历史故事,如果作者在绘画艺术上有一定的造诣,也会成为观众喜爱的作品。如果仅具第一和第二项,缺第三项,那恐怕更够不上历史画的标准而只能算是“历史复原画”,只宜于博物馆中充当辅助展品,难以升华为有持久艺术生命的“历史画”。我想,在此已经大致区分了“历史画”、“历史复原画’’和“历史题材的画”。品读《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我们还是不免产生疑问:历史画如何才能正确地反映历史真实,以教育群众?如何尊重历史资料,又不拘于事实的复述?如何统一写实与理想的矛盾,以适当地进行历史画创作?为此,我们不妨细细赏读,同是表现1841年虎门军民抗英的战事,画家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战事场景、角度、主角人物、绘画形式进行艺术表达。如高虹的《虎门抗英》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中英两军对垒,敌我双方交臂相战的场景;全山石的《虎门之战》则重点刻画炮台一端,将士们挥刀、挥枪准备近身肉搏,视死如归的壮烈场面;王莉莎的《奋战在虎门炮台》描绘将士们固守炮台,勇于采用大炮、弓箭、石头等作战工具,坚决守卫领土的不屈决心。朱乃正、崔开玺的《沙角之战》采用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出英国军舰即将靠岸,双方交火猛烈,我方将士虽寡不敌众,却敢于直面敌人,毫不退缩,以身报国的壮烈时刻……在这些美术作品中,它们以虎门抗英战事的事件内容、描述对象、场景叙事以及组织画面的形式语言构成了历史叙述的表达形式。再如,在描述重要历史人物关天培壮烈殉国的事件中,有直接描绘关天培临阵指挥,与炮台阵地共存亡的画面,如汪晓署的《关天培靖远抗敌图》;有采用场景重构组合的画面,通过人物描写与场景暗喻的对比手法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如张春新的《白日·关天培血溅虎门》和陈钰铭的《血祭》;还有通过描写抗英将领关天培的战马虽被俘但仍不屈不挠的,如李延声的《将士殉国记》和唐灵的《节马图》等。由此可见,历史画的创作任务是艰巨的,要正确地、本质地表现历史事件,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需要作者付出巨大的劳动,要深入研究史料,深入访问、参观,反复构思作图,不断提高政治认识和艺术修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深刻反映历史本质的历史画来。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有学者曾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在图像与历史的关联之中,历史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的寓意,是一种特别的表述历史信息的方式。古人云“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大都是指历史画的功用罢了。就当下的文化格局与情境而言,绘画不能代替文字的历史记述,也不能代替纪实的摄影和录像。事实上,古人所谓“存形莫善于画”不符合今天的现实,“存形”不再专属于绘画,而且在纪实和再现层面,绘画的作用相当有限,但绘画的优势在于对历史感情印象的深化,当历史事件被时间之流冲刷淡薄的时候,描写历史事件的绘画可能让历史事件继续掀起人的感情波澜;当历史人物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遥远的时候,表现这些人物的绘画可能重新赋予远去的人物以精神力量。如果没有李公麟的《便桥图》、李唐的《采薇图》、晋文公的《复国图》、苏汉臣的《苏武持节图》、萧照的《光武渡河图》、刘松年的《便桥图》等画作,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的逸事与依附于故事的叙事情节还会如此清晰地留在当代普通人的心目中吗?如果没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今天有几个人能想起五代时期韩熙载的忧郁与寡欢?如果没有伦勃朗的《夜巡》,如今又有多少人能想到17世纪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那些巡警?如果没有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谁还会关心17世纪的罗马帝国有那么一个教皇大人?不胜枚举的实例说明,历史画有可能比作为绘画题材的历史更能传之久远。英国著名艺评家拉斯金曾指出,伟大的民族是以行为、语言和艺术三种方式撰写着自己的传记,并精辟地指出这三种传记中艺术最值得信赖。有鉴于此,国家政府层面近年来大力倡办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虽与现代民族国家对自身历史的叙述的迫切需要联系在一起,但通过集体历史记忆的美术创作,艺术家的个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切入问题的方式,艺术家在形式上的独创性等都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历史事实、历史材料、历史细节只有在被艺术家的个性光辉所照亮的时候,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伯特兰·罗素认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最平凡的意义在于人们弄清历史事实,但它不应该排斥“细致的描绘”,“不应该轻视个人激情”,不应该忽略个人在事件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他还指出:“如果历史为了颂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任何其他这类集合的统一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那是危险的。”赏读《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我们也能从该著作的美术作品图片中感受到同样的思路,不少美术家通过个人艺术创作在历史活动中的“细节”与“激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和思考“虎门”历史的艺术平台,也为读者诸君展开了中国当代人之文化和精神发展的图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博士陈国辉 2016.8 后记 《图像与历史——解读美术家笔下的虎门》一书今日能出版,首先要感谢广西美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要感谢广东东莞虎门报社陈梓英社长的提携和推荐,是他给予了我撰写美术专栏的机会。虎门报“美术专栏”多年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和传播美术知识的空间,也促成了我对这个专题的关注。专栏历时多年,我断断续续地供稿和写作,于是成就了此书。书中为了说明问题,引用了大量的作品图片,涉及四五十位艺术家,上至19世纪中叶,下至21世纪初的作品。使用这些作品图片,因部分作者联系不上,所以未能一一咨询艺术家本人意见,在此一并说明并致歉。本人才学浅薄,对作品的解读或认识仅出自一家之言,若有错漏,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慕容小红 2017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