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生水岸》介绍:徐风创作经年,题材契阔,手法翻新,气象蓬勃。其文字宛若织锦,实乃心灵写照。他机敏、内敛、诚恳,也有悲悯和正义,更有一份深藏于内心的清高。这让他的文字清澈如水,不受污染。
徐风在当代文坛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对紫砂艺术的文学解读,是有根基的,他的文字很沉稳,是用了很静的心去写一种近于道的器;他用文学的目光对他的家乡的风物进行一种持久的审美,用文学去提升了紫砂这个“器”的文化含量。
| 书名 | 风生水岸/名家散文自选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徐风 |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风生水岸》介绍:徐风创作经年,题材契阔,手法翻新,气象蓬勃。其文字宛若织锦,实乃心灵写照。他机敏、内敛、诚恳,也有悲悯和正义,更有一份深藏于内心的清高。这让他的文字清澈如水,不受污染。 徐风在当代文坛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对紫砂艺术的文学解读,是有根基的,他的文字很沉稳,是用了很静的心去写一种近于道的器;他用文学的目光对他的家乡的风物进行一种持久的审美,用文学去提升了紫砂这个“器”的文化含量。 内容推荐 《风生水岸》收录徐风散文《醉里佳肴相媚好》《唇齿的欢颜》《化蝶千年》《魂兮何归》《被岁月稀释的传奇》《仕与途》《有一种气场叫信仰》《春风沉醉的夜晚》等重要篇章。 目录 一瞬与千年 醉里佳肴相媚好 古城安静的目光 三种心 庭院深深深几许 灵山记 唇齿的欢颜 饕餮(外一篇 有一种气场叫信仰 一个作家的永生 想要的生活 地气 园魂何处云水当年 化蝶千年 夕阳阁老 生命书 仕与途 春风沉醉的夜晚 南洋的脚印 碧微苍苍 此恨绵绵 梦里南翔 被岁月稀释的传奇 边城往事 乡村医院的一夜 第N个清明 陶都气场 供春:鼻祖是这样开山的 时大彬:天降大任 徐友泉:大匠天真 李仲芳:茗壶佳人 陈鸣远:一壶风月 惠孟臣:平静如水 邵大亨:铁骨与柔肠 陈曼生:凝望那个背影 杨彭年:造化 杨凤年:风卷葵 金士恒:在那波涛尽头处 任淦庭:道器合璧 裴石民:风雅颂 吴云根:云深何处 王寅春:仁者归来 朱可心:报春 顾景舟:高山仰止 蒋蓉:静水深流 试读章节 一瞬与千年 一瞬 汝州。瓷器。相信那只是一个偶然的早晨。一个偶然而神秘的时刻。一座窑门被缓缓打开时的感觉,还是厚重而庄严的:按理它需要一点仪式感,有雨过天晴的亮色,有窑工开窑时的吆喝,有香火缭绕的烟气,有众人祈祷的余音。但是,它们统统被隔离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藩篱之外了。窑,变成了一只巨大而密封的铁匣子,显然它不够古老,还缺少一种与古老同步的蹒跚,甚至,我们会怀念碎砾垒叠的废墟,在这一刻,它们像语境一样非常重要。年轮,积淀,沧桑。然而没有,统统没有。一个汝瓷的方阵,就这样不经彩排,就突兀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显然它们还处在蒙昧状态,昏睡了千年欲醒未醒。太漫长的苦旅,想必太难为它们了,想象它们跋涉的步履,一定是踉跄的;颜面上的尘垢,都是风尘的证明;现在它们缓缓而行,仿佛都在试图借此释放各自最后的内功。它们来到人间的方式如此平淡,所有的处子之心在忐忑,所有的颜容虽然亮丽,却无表情。或许,它们在等待开蒙。时光正借助一种轨道;让它们正向我们平缓而来。通体的热浪奔涌,阻止了时间的流速,凝固的空气突然变得活跃,我们开始听到一种呼吸,开始是小心翼翼的,继而变得深沉绵长,宣示着生命诞生的跃跃欲试。空气在静默中流动、翻滚,仿佛一位巫师,一手毒药,一手解药,显然它能听懂众多汝瓷器皿发出的话语,而我们却听不懂它们的表述,其实它们没有一刻停止过自己的发言,想必那是对获得生命的感恩般的唱诗。于是瞬间巫师又变成一个母亲,一面以庄重的表情约束她的孩子,一面在悄悄准备给孩子们的礼物。 初降人世的瓷器们在交头接耳。起先像是呓语,如同春雨与泥土的交融;身体之间仿佛在相互触摸、拥吻。继而,它们发出撞击,也是轻轻的;其实它们还保持着出窑时的距离。而声音的清脆,如同薄如蝉翼的金属之间的亲昵。几乎不易被察觉的裂纹开始隐现,开裂,开裂,向死而生的开裂。一般的陶器开裂了,就死了,唯独它们,开裂才是生。优雅地开裂着,一出生就如此风流,何止是风流,简直是仙魔;这是瓷器被启蒙后呈现的圣洁的容颜,这是它们来到人世后发出的会心的赞叹,这一刻让我们感受到五行(水、火、木、土、金)的运行,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巨大魅力。我们向空气致敬,她一直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师,但此刻她变成了隐身的女王,让所有的瓷器匍匐在她的裙下,成为时间的注脚。 一瞬。我们赞叹在恒定的一瞬间所见到的奇迹。人们把它称为“开片”。鱼鳞状,莹泽滋润。它的原理在于错误的交替反而变成真理。冰裂了,童话才被打开。我们在这交替叠加的裂纹中见到一条时问长河,因为水的流动,千万年前的一杯泥土才能来到我们面前,才能被我们打量和触摸。在它们眼里,我们一定是天外来客,是我们激活了它们的灵魂,让它们脱胎换骨、然后与财富捆绑,然后跻身贵族。而最初的一刻它们反复说它们并不受用。可是人们由不得它们,忙着给它们赋予各种意义,说它们象征一种风尚、学说、文化;甚至代表一个民族的审美。它们则可怜地表示,我们扛不动,我们只是大地深处的一杯土块,是你们让我们无端端脱离了山峦、土地、河流、云霞。是你们惯有的一种叫做占用欲的东西,让我们在江山易帜的流转中不断更换主人。P1-3 序言 关于散文,我一直赞成一个观点,文字即气场。 有时我们捧起一部散文,名头很大,但读得累,费劲,我们只能放下。就像陪一个高人爬山,他脚下生风,腾云驾雾,很快就把我们甩下了。我们怀疑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但换了一部书读,并没有那么轰响的名头,读下去,渐渐地缓过来了,读得神清气爽,心志安逸。以至出差的时候,我们会专门带上它,已经读过多少遍是没有关系的,小小的一本,安静地卧在行囊里,随意地放在旅店的枕边,有一种贴心的抚慰。 一直相信,只要是气场相融的书,便会把我们带入一种清朗语境。那种语境有我们前世的影子,假如人生真的没有前世,那也是我们灵魂的一个形影不离的倒影。我们从那个倒影里来,又到那个倒影里去,水岸风起、杂花生树;鸟啭虫鸣、潮涨日落,都可以在那个倒影里生出能量,由心传手,化作文字。 于是,散文便成为一种考量。心智,气质,性情,嗜好,乃至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等等。都从我们的身体出发,写一篇散文,等于交一张考卷,气息是清朗还是浑浊的,腔调是风雅还是庸俗的,思想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审美是阳刚还是阴柔的,格局是开张还是狭窄的,乾坤朗朗、无遮无盖,都摆出来了。有时,我们感到无奈,纵然有夸父逐日的雄心,却只有一支蜡烛的光亮,或者,只有一棵小草的翠绿,却想承包春天的斑斓。最终,我们会局部地放弃,但绝对不会在底线上撤退。那就是用最真的心来讲最真的话,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最真切的情感。纵然散文有一千条路可以通向罗马,而我们却不幸地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还时常迷路,但我们无论如何还得守住一个字:真。 相信那个真,会把我们带到彼岸。而活得真,爱得真,才能写得真。所以,与其追求散文的境界,还不如修养好自己的内心,从血管里流出的总归是血,从自来水管里流出的总归是水。写来写去,我们终将逃不脱那个灵魂的倒影。 平生笨拙,但绝不想成为一个蹩脚的魔术师,玩弄文字;或者一个徒劳的搬运工,堆砌词藻。因为知道,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洞见,无论附着多少花哨的观念和叙事的技巧,仍然难掩其贫乏和苍白。 这就是我的散文观。 书评(媒体评论) 徐风在当代文坛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对紫砂艺术的文学解读,是有根基的,他的文字很沉稳,是用了很静的心去写一种近于道的器;他用文学的目光对他的家乡的风物进行一种持久的审美,用文学去提升了紫砂这个“器”的文化含量。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 徐风的散文与他居住的江南是一体的。那种江南特有的肌理,柔绵中有硬朗,幽微中有开阔,于松风竹炉中涵纳文人筋骨,于慈悲怜悯中蕴含博大苍凉。 ——《人民文学》主编评论家施战军 徐风的散文既有美学抱负,也有赤子情怀。他写紫砂,能将士子的高蹈、平民的素朴、艺人的情怀与绝技融合在一把壶里,展示了中国文脉在器物上的延伸,彰显了人文思想的温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丁帆 徐风对散文有独特而精湛的理解,他追求真实、干净,重文人关怀,更对汉语之美的营造近乎苛责。徐风散文涉笔广泛,尤其是那些我将其命名为“紫砂散文”的篇什,更是其中题材特殊、别具一格的佳作。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汪政 徐风创作经年,题材契阔,手法翻新,气象蓬勃。其文字宛若织锦,实乃心灵写照。他机敏、内敛、诚恳,也有悲悯和正义,更有一份深藏于内心的清高。这让他的文字清澈如水,不受污染。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散文家韩小蕙 我最为推崇的是徐风散文的生动气韵。在他的紫砂散文中以显示壶的“气韵”作为终极理想。这是一个艰难的艺术工程。他知壶,且文字奇美。所以他的紫砂散文和紫砂壶是天生一对。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评论家范培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