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忐忑的高原反应
科学家们将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高原。高原气候与平原气候明显不同,如低气压、缺氧、高辐射及高寒等。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体内必须进行一系列自我调节,才能适应。而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第三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正因如此,尽管西藏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在令人色变的高原反应面前,许多人望而却步,西藏因而变得更加神秘遥远。
从海拔只有69米的开封到海拔3650米的拉萨,再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我们会有高原反应吗?我们能到达两个孩子梦寐以求的珠峰大本营吗?出发之前,小刘和旅行社负责人反复磋商,最后的日程还是没有确定下来,只说如果我们身体条件许可就去珠峰,否则就只到日喀则。
说来有趣,最早有高原反应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携带的食品袋。第一天在火车上喝豆浆时没问题,第二天过了格尔木,发现剩下的两包豆浆粉变得圆滚滚、胖乎乎的,白色的食品袋、红色的文字、黄色的豆浆粉,晶莹剔透,煞是美观。我们舍不得喝,拿出相机对着袋子反复拍照。隔壁几个湖南游客见了,说是高原空气稀薄(其含氧量仅为内陆低海拔地区的66%左右)、气压低所致。后来发现不只是豆浆粉,什么花生米、饼干、煎饼之类,只要是塑料袋包装的,都变得圆滚滚的。我们把花花绿绿的食品袋摆放在小茶几上,又是一通狂拍。再后来发现几个食品袋不知何时悄悄胀裂,倒是最早发现胀袋的两包豆浆粉的包装袋,一直到拉萨还完好如初。
西宁海拔2200米,格尔木海拔2800米,那曲海拔4500米,我们在这几个车站都下车拍照、透风,激动之余,发现除了三人有短暂的仿佛游泳时耳朵进水的感觉之外,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高原反应,不禁有点沾沾自喜。20日,经过两天一夜共41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我们终于到达终点站拉萨。出站后,接站的旅行社负责人小黄首先给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如今发生在我们身上,让我们觉得好神圣,戴着哈达一起在火车站前合影留念。到宾馆安顿下来,小黄建议我们不要洗澡、少运动、多休息、多喝水,说这些是减少高原反应的最好办法。尽管当时我们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还是简单清洗了一下就上床睡觉了。
然而我们忘记小黄和我们在客厅聊天时,从敞开的门外进来过一只大老鼠钻进了卧室。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知何时听见小刘在外面开灯,我以为她像我一样失眠,原来她听见窗帘窸窸窣窣响,这才想起那只老鼠,于是我们开始了拉萨夜半驱鼠大战。我俩都怕老鼠,而拉萨的这只老鼠又碰巧太厉害了,它不光在地上、沙发与桌子下乱窜,还在偌大的窗帘架上如履平川。我俩吓得哇哇乱叫,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拿着衣服架子敲敲这儿,碰碰那儿,试图把它赶出去。可老鼠在客厅里上上下下乱窜,在我用来堵卧室门缝的行李箱上乱爬,就是不往大开着的门口跑。它大概也被我俩给吓晕了,找不到门,后来干脆躲在某个角落再不动窝。我俩实在没辙,只好向总台求救。很快一个年轻姑娘手拿拖把上来了,然而她照着我们的描述在桌子与沙发底下捅了又捅,就是不见老鼠的踪影。我开始心里直犯嘀咕,莫非趁我们不注意,它已悄悄溜走了?可我们明明注意着门口,没见它出门呀!服务员见毫无动静,无可奈何地说:“没有呀!”小姑娘准以为我俩老大不小,还在故意捣乱,但不见老鼠出门,我们整个晚上就甭打算睡觉了。服务员无奈,挨个把客厅里的东西又捅一遍,敲到窗帘时终于见老鼠露了面,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窗帘左边窜上去,在两三米高的窗帘架上嗖地一下爬到右边,再沿着右边窗帘哧溜一声滑下来,整个过程大概也不过一两秒,绝好的一个杂技演员!好在隐藏这么长时间之后,它大概也醒过了神,直奔门口而去。驱鼠大战结束,一点半,我们终于可以放心睡了,却更加睡不着,半夜两三点窗外汽车还在轰隆隆地过个不停,我几乎一夜都在床上辗转反侧,开关了几次窗户。跑了好几回卫生间。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