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我们常常仰望头顶上那片无尽的星空,并默默许下很多纯真的梦想。随着心智的成熟,关注点开始从星空转移到脚下——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还需要仰望星空吗?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份仰望星空的闲情?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的思考。
从自我,到他人,到社会,到自然,嵇振颉著的《仰望星空》视角层层深入、层层扩展,引发了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的诸多思考。
| 书名 | 仰望星空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嵇振颉 |
| 出版社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幼年时,我们常常仰望头顶上那片无尽的星空,并默默许下很多纯真的梦想。随着心智的成熟,关注点开始从星空转移到脚下——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还需要仰望星空吗?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份仰望星空的闲情?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的思考。 从自我,到他人,到社会,到自然,嵇振颉著的《仰望星空》视角层层深入、层层扩展,引发了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的诸多思考。 内容推荐 嵇振颉著的《仰望星空》汇集了作者近年来的130篇散文、随笔,共分为四辑:第一辑“认识你自己”主要是对于自我、人性、人生的思考;第二辑“紫藤花开”是对于人间真情的礼赞;第三辑“社会广角”是对社会热点问题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思考;第四辑“走近自然”通过对自然的体悟和描写,抒发对于生命的热爱。仰望星空,可以使我们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和不确定的人生时多一份理性、宽容和自适。 目录 第一辑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心中的白天鹅 “困境”与“逍遥”——庄子的人生哲学 《新月集》《飞鸟集》——吹响我人生的风铃 不能当饭吃 常怀感恩之心 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感谢烦恼,感谢青春 孤独——没有观众的演出 梦中意境 破解幸福的方程式 钱行?前行 倾听 让书籍点亮人生 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弯腰捡起希望 心存道德敬畏 行走在理性与激情之间 仰望星空 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灵 有个声音叫回忆 沉淀生命 只要“活着”——读余华《活着》有感 梦想的力量 为什么没想到自己 走出安逸的圆圈 活过很多次 青春感悟 不要将自己看得太重 人生的三种时态 行远路的智慧 拥抱人生智慧——读《菜根谭》有感 取水的智慧 第二辑 紫藤花开 爱的能量 寒风中的温暖 母亲的健忘症 奶奶,您在天堂还好吗 由垂钓想到的 爱的传递 父亲的谎言 感人的呼唤 爱花的女孩 30年后绽放的爱之花 101岁女教师重返讲台 带着“纸爸爸”去旅行 老伴,让我再温暖你一程 妈,我就是您的儿子 用爱编织的婚纱 用爱化解坚冰 用爱唤醒“睡美人” 抓住孩子“胃”的“妈妈便当” 做了一天NBA球员的白血病患儿 母亲,请您慢些老去 爱,让小树茁壮成长 因为爱,所以说谎 亲情,就是一种循环往复 记住回家的路 父爱如山 那个陪你一辈子的人 墙上的印痕 让爱的种子在心田开花 煲汤 教母亲玩微信 “不老神话”背后的爱 500年不动的约定 困境中擦出爱的火花 用真诚换来一声“妈” 第三辑 社会视点 捡垃圾的老人 浅析“新读书无用论” 我是一棵树 “两万户”的记忆 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吃饭与生存 归鸟 怀才不遇 历史的选择,选择的历史 烈日下 密码 排队遐想 同窗聚会 一声叹息 给老人更多的尊重 把石头变成艺术品 被粘在墙上的校长 充气教堂 从“懒”中发现商机 从毒液中发掘财富 等着吧,总有水落石出的那天 对人生亮出“V”字手势 借一笔不能花的钱 巨贪和坤也曾是“反腐英雄” 命运随时可以转弯 在“岔路”上找回自信 中国梦,已经起航 朱元璋开创“四菜一汤”公务餐 邻居家的图书室 忙碌中的快乐 一把梯子带来的和睦 何必都要去挤独木桥 第四辑 走近自然 河边的芦苇丛 行走在旅途中 冬也是美的 感悟落差 坚强的守望者 落叶 漫步海边 难忘的海南之行 品味桂林 天边的云 走近心中的“太阳” 拥抱淡泊宁静——天柱山之行杂感 复返心灵的家园——读《瓦尔登湖》有感 赤壁随想 南翔古猗园之行 少林寺:禅武交融的圣地 无字碑遐思 夏夜纳凉 临池赏荷 漫步老街 神农赏花品真情 听雨 在站台驻足 春日随想 心醉竹泉村 成长,永不停息 把岁月藏在记忆中 没有电磁信号的“世外桃源” 阳光明媚的午后 试读章节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刻着一句神谕:“认识你自己。”我们自己,既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对于这个世界,人类的认识相比古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一张世界地图,几乎将陆地和海洋的风貌都标示了出来。借助射电望远镜,人类的目光可以投射到几百亿光年以外的河外星系。透过详细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动植物的生长历程和生活习性早已不是造物主心中的秘密……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身体器官等“硬件系统”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身体内的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高倍显微镜的“火眼金睛”。CT扫描,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人体内的美妙“画卷”。日渐完善的基因图谱,诉说着人类遗传、生存的神秘“图景”。以上所说的,都是对于人类自身客观的、物质上的认识。除此以外,还需要从精神、情感、理性、意志等主观层面透析,这样才能得出一幅完整无缺的“全息图”。 人类思维能力的发端,首先是从拥有自我意识开始的——将自己从大自然万物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被单独认识、考察的对象。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几千年来,多少哲学大家、思想巨人,都曾为这个问题殚精竭虑。他们的理论体系既有合理的思想内核,否则无法经受时光的冲刷;也有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这才造成思想界的百花齐放。对于前人留下的这笔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人性问题是“认识自我”这一问题域的核心。针对人性善恶的问题,先秦诸子百家留下大量闪耀着智慧之光的论述。《孟子·告子篇》中的告子完全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提出了人性既非善也非恶的观点。除此之外,很多思想家分别站在人性善、人性恶的两岸,隔岸对望着。孟子提出了人性向善说,指出人性向善就如同流水向下的自然规律一样。苟子提出性恶说,声明要用礼乐制度来约束人性的“魔鬼”。在荀子眼中,人性被分为“性”和“伪”,即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的自然属性是恶的,就如同其他动物一般,因此要用礼乐制度来形塑人类的社会属性,即“化性起伪”。由此看来,荀子的性恶说并非将人性看得一无是处,而是在“恶”中看到“善”的希望。到了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那里,人性完全被魔鬼的黑暗所笼罩,因此严刑峻法就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唯一法门。此后,儒家思想在董仲舒等人的倡导下,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人性再一次被设想为“善”,由此道德教化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途径。在和风细雨的教化下,前人忽视了法治建设,由此让人性中的“恶”成为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侵蚀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先人对于人性的估计过于乐观,所以丧失了对人性恶的提防。在一次又一次“暴政一改朝换代一新的暴政”的恶性循环中,中国朴实的民众不断承受着制度缺失带来的恶果。传统社会在埋葬旧的暴政的同时,也为新的暴政埋下了伏笔。 相比中国的思想家,西方人对人性的认识相对客观、真实。西方人并不否认人性中有善的成分,但还是将目光更多聚焦于人性中的“恶”。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基督教文明——就提出“原罪说”,认为人类的先祖亚当、夏娃因犯有原罪而被驱逐出伊甸园,此后的人类世世代代都要背负起“原罪”。在近代人本主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著作中,用法律制度规范人性被放在核心位置。(P3-4)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