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凡人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志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折腾了一夜,机场终于安静下来。到了早晨六点来钟,电话又突然响起,调度室通知,六架转场的飞机不飞了,计划全部取消。

此时,我已经明白,师里一定出事了,而且是与跑飞机有关的大事。在空军,最怕的事,一个是摔飞机,一个是跑飞机。我觉得必须向领导报告。上午八点多,我给场站石洪壁参谋长打了电话,报告了从夜里到现在发生的一系列情况。石参谋长听完之后说:好,我知道了,这些情况先不要跟任何人讲,有新的情况再向我报告。听得出,他好像已经知道了一些情况。

那时我还不知道,在我向石参谋长报告之前,北京卫戍区已经派部队封锁了西郊、南苑、沙河、良乡、东郊等五个机场。西郊机场的跑道、停机坪、大营门、油库,包括重要的路口,都布设了陆军的岗哨。又听说,汽车连还在跑道上停放了几辆解放牌大卡车和大客车,以阻止飞机起降。此事没有通过外场值班室,是师里直接下令给汽车连的。这些情况,石参谋长肯定知道一些。

在我的记忆里,“九·一三”这天的天气特别好,称得上万里无云,一碧如洗,是最适合飞行的好天气。但是从早到晚,没有一架飞机起降,整个机场一片死寂,如同荒漠。平时,只要有飞行,外场值班室就电话不断,有时几部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而“九·一三”那天,整整一个白天,没有一个电话打进来。世界好像静止了。

晚上七点多,电话终于响了。石参谋长要我八点钟到场站会议室开会。我问,谁来接我班?石参谋长说,外场不用值班了,把门锁上就行了。外场不再值班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石洪壁参谋长“九·一三”之后,调到南苑机场当参谋长,在一次新兵训练中,有个新兵因过度紧张,把手榴弹扔到了身后,危急时刻,石参谋长冲上去,把榴弹压了自己的身体底下,新兵毫发无损,他当场牺牲。我一直非常敬重他。这是题外话。

晚上八点,场站各连的连长、指导员,各业务股的股长,以及机关的参谋干事,都集中在场站会议室里开会。

先是传达中共中央的禁空令。我记得,站长是拿着笔记本,按照记录宣读的。这是256号飞机飞过中蒙边境后,周总理代表中央政治局下达的全国禁空令。中央的命令全文是:“从现在起,凡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林副主席、周总理、黄总长、吴司令员联名签署的命令,一架飞机都不准起飞。”命令中依然提到“林副主席”,显然是为了避免引起下面的猜测与混乱。

但是,吴法宪在向空军传达命令时,把“林副主席”给去掉了。因此,站长在向我们传达的禁空令中,没有了“林副主席”。如此一来,命令一宣读,全场鸦雀无声,以为耳朵出了毛病,有的惊讶疑惑,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面相觑。我记得,禁空令传达后的头几天,干部们见了面,不再像平时那样嘻嘻哈哈开玩笑,互相之间常常欲言又止,但话里话外又分明有着极为大胆的猜测。

接着,站长又宣布了师里的有关命令:即日起,全师所有飞机禁止升空;机场封闭,任何人员不准进入;全体人员禁止外出;外人不准进入营区;禁止使用电话、电报、通信等方式与外界进行联络,等等。十分明显,部队已进入了非常时期。

当晚开会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师里通知,北京卫戍区的一个营,要在午夜之前进驻西郊机场,师里要场站做好迎接和安排工作。具体事项由场站司令部安排落实。所以会一开完,司令部留下相关单位领导,马上落实如何安排那一个营的住宿问题。警卫连、场务连、通讯连、汽车连、油料股等单位,都分到了不少名额。非常时期,谁也没有价钱好讲,午夜之前必须全部落实。时间非常紧张,一散会,各单位领导便风风火火地走了,回去腾住房,搭床板,丝毫不敢怠慢。

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司令部的人又留下开会,研究如何迎接卫戍部队。石参谋长把迎接的任务交给了我,要我在卫戍部队到达机场时,代表机场部队到大营门口去迎接,并负责根据卫戍部队的要求,临时调整安排他们的住处。

会还没完,忽听外边砰的一声,声音很大,是枪声,大家立刻紧张起来,不知出了什么事。周参谋立刻跑出去,很快查明了情况。原来,刚才散会后,警卫连根据师里紧急战备的要求,立即派人去军械库领枪支弹药,有个战士以为要打仗了,紧张得手发抖,稀里糊涂把子弹推上了枪膛。还好,只是走了火,没有伤着人。这个意外的插曲,使得机场的这个夜晚又增添了几分紧张的气氛。

P220-222

目录

序:生活碎片中的当代历史/李昕

卷一

 父亲的梦想

 母亲这辈子

 三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那些挂在墙上的画——忆彦涵先生

 老友刘锐

卷二

 饥饿散忆

 父亲在19

 1973年的恋爱

 宣传队

卷三

 西郊机场纪事

 有关事故的故事

 疏散点

 追忆“九·一三”

序言

生活碎片中的当代历史

李昕

我和志远相识,已有二十多年了。

那是1995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志远写了一本题为《感谢苦难》的人物传记,传主是经历坎坷、命运多舛的当代著名画家彦涵。他辗转托人将厚厚一大摞手写的书稿交给我。恰逢周末,我闭门不出,利用两天将书稿一口气读完,深深被作品主人公的人格力量所吸引和震撼。于是我一上班就急急打电话约他面谈。就这样,我们的缘分开始了。

作为朋友,志远是一个极可交的人:正派,善良,重情义;性格温和,待人亲切,谈吐风趣。二十年中,我的一家和志远一家成了通家之好,每年都有几次聚会。志远永远是聚会中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人。他是部队文工团出身,唱歌跳舞相声小品无所不能,年轻时练就的基本功,在今天都成了“跨界’’的才艺。我们每每看到,当这位人们眼中的老作家一展歌喉之时,那标准的专业男高音,无论在什么嘈杂的场合,都会立刻令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瞪大眼睛凝神静听。听完便会感慨,觉得他没有坚持做演员真是可惜了。

然而与会唱歌相比,志远更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与他聊天,听他闲谈,常有过瘾的感觉。无论什么事情,哪怕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琐事,即使只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只要他讲出口,便绘声绘色,妙趣横生。他极善于从小事中捕捉具有特征性的细节,以此表达某种深沉的情感,或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这可能便是他作为一位作家的敏感之处。我常常想,志远嘴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有趣的精彩故事?是他的人生经历特别丰富吗?是他有过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传奇吗?是他的人生故事格外惊心动魄而特别值得回忆吗?其实都不是。作为同一代人,除了当过几年兵以外,他的经历和我们相比,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和我们不同的是,在我们不在意的生活中,在我们淡忘的往事里,他不仅留下了记忆,而且讲出了震撼人心的故事。这足以显示出作家慧眼独具地开掘生活题材的能力。

这本书便是志远讲故事的作品集,内容大抵是讲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不是一本回忆录,更不是一本自传,没有完整的结构,也没有统一的故事,作者只是以若干个片段再现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人和事,但却为中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当代社会生活,留下了颇为难得的真实历史记录。虽然作品几乎没有写什么大人物和大事件,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也都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大灾大难,但是,和那些为某个时代进行“宏大叙事”的作品不同,特别是和那些专注于上层社会政治文化名人经历的传记和回忆录不同,本书以一个纯粹底层的草根社会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政治生活对于社会民生的深刻影响,这是颇为难得的。  志远出身贫寒,他的父母吃苦耐劳,却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的境遇。父亲本是农民,年轻时闯关东,是能够豁出命来干活的人,且手上有技术,理应吃穿不愁。和母亲结婚以后,他的微薄梦想,不过就是有地种,有饭吃,有钱花,让孩子上大学,然后自己回老家看看。这梦想在今天对于任何人都不能算是奢望,然而在那个政治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种种政策的打压和限制,使他虽然拼死拼活,却屡屡碰壁:买地不成,开店不成,连偷偷卖几个鸡蛋也不成。所有的梦想全部落空,连身体也垮掉,英年早逝,最后只能慨叹“人不能与命争”。后来母亲依靠打零工,捡破烂,自己忍饥挨饿,才把六个孩子拉扯成人,可谓含辛茹苦。但孩子长大,命运仍然不济:志远的三弟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文革”中失学,下乡插队后因受到不公正对待,曾试图自杀;而小妹为了救助她的三哥,竟然拿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做赌注,公开表示谁能帮助她三哥回城就嫁给谁!这一家人的日子真是难熬。一直挨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算走入正轨,大家过上了踏实舒心的生活。

从这里我们发现,受穷、吃苦和精神压抑,简直就是志远一家人在那个时代的生活主题。可是之所以如此,还不是因为我们的过“左”政策和没完没了的政治思想运动穷折腾吗?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建国以来的任何重大事件,但是读者却可以从作品中人物的故事中,时时感受到政治思想斗争的大背景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命运,大人物、小人物概莫能外。当然,比起那些直接受到政治运动冲击、发生了惨痛悲剧的家庭,志远的家庭或许只能算是受到了一点时代风潮的裹挟,他们上演的不过是正剧。然而这正剧带给人们的,竟然也有那么多令人酸楚和感伤的情节,这便足以引人深思。我们平常总是说,作为特殊历史时代的过来人,我们要吸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但读罢此书,我想到的是,难道我们避免悲剧时,不该连这样的正剧也一起避免了吗?

从另一个角度说,作品展现的诸多生活场景,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反常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却是极为正常的生活。比起那些有着忽而革命忽而反革命的大起大落非凡命运的人生,志远的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虽然波澜不惊,但压抑沉闷得令人窒息的生活,恰恰在那个时代中有更显著的代表性,更能反映带有普遍意义的民生状况。作者提供了这样的历史记忆,在今天这个很多人已经对历史失去记忆的时代,尤为值得珍惜。

作为回忆性散文,志远在这本书里是秉笔直书的。朴实的描写,娓娓的讲述,没有过分的渲染,没有格外的煽情,甚至没有借助艺术的想象和夸张,但却常能取得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我以为,这是情感的力量。不仅是写父母,写家人,哪怕是写朋友,写自己接触过的各种人,志远的笔端也永远都是倾注情感的,或者说,饱含同情,正是志远做人也是他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作品中他写自己在部队当副指导员时冒着受处分的危险,帮助老兵胡登贵和女朋友约会以解除误解,又比如他在部队战备疏散点主动帮助被诬为“坏分子”的农民邢永福恢复名誉,这都是极小的事情,但却十分感人,因为这些小故事展现了人的良知,显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可以说,在这部作品中,志远始终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带着底层的眼睛、平民的意识、人性的关怀去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因而,他拿给我们的虽然只是昨日的碎片,但是每一片碎片都已经在他的怀里焐热,带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爱,带着一种人性的温暖。

人生的碎片虽小,也是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志远将小心保存的碎片拼接起来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那里面有一种真实的场景,这就是二十世纪中后期无数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生活缩影。

2016年8月2日

内容推荐

《凡人往事》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孙志远围绕自己的人生经历,叙写了生命中几位重要的亲人、朋友、战友的生活往事,也对自己在事业与生活中的重大遭遇进行了追忆。全书文风平易朴实,但用情深挚,颇为感人。

编辑推荐

《凡人往事》是孙志远讲故事的作品集,内容大抵是讲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不是一本回忆录,更不是一本自传,没有完整的结构,也没有统一的故事,作者只是以若干个片段再现了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人和事,但却为中国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当代社会生活,留下了颇为难得的真实历史记录。虽然作品几乎没有写什么大人物和大事件,作品中的主人公们也都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大灾大难,但是,和那些为某个时代进行“宏大叙事”的作品不同,特别是和那些专注于上层社会政治文化名人经历的传记和回忆录不同,本书以一个纯粹底层的草根社会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特定时代政治生活对于社会民生的深刻影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