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
重阳节,回老家探望父母,聊表孝心。
老家原在县城中心地段,因城市建设拆迁,搬到了近郊,房子紧靠铁路,两分钟就到铁路边。站在天桥上眺望,除了铁轨还静静地躺在那儿,其他完全没有儿时的影子了。原来铁路两旁有大面积的树林,现在都变成了小区或者工厂。眼前的和堂村,也融进了城市的怀抱。这些变化,让人不得不赞叹,经济建设的惊人速度。
一阵凉习习的秋风拂面而来,顿觉有一种童年在田野里拾荒的感觉。
从记事起,每年夏秋季节,我们家都要到农村去拾荒。小一点的时候,是跟着大人去拾,大了以后,就约邻居或者同学去农村拾荒。我说的拾荒,不是指去捡垃圾、拾破烂,而是在收获季节,到别人收获过的田地里捡拾遗落的果实,包括麦穗、玉米、黄豆、花生、地瓜等农作物。
拾荒,全因当时物质极为匮乏,常常吃不饱饭,被逼无奈。拾荒,能弥补一点缺粮的窘况。每年收获季节,逢星期天、节假日,我都会到附近的农村拾荒。那时县城较小,附近的村庄离我们家也就三四里路,一会儿就到了,一般都是早出晚归。每次拾荒,都要带上水(盐水瓶子装的)、干粮、招钩(一种刨地用的农具)、笆簊(一种装东西的筐)、一只面口袋。拾荒丰厚与否,完全凭运气。拾荒的时候,心里都是一边寻找一边幻想,希望有数不清的惊喜在前面等待。
一个星期天,天高气爽,秋阳高照。因为没有约到其他朋友,我便独自一个人去了田野。出门后,沿着明晃晃的铁路,向目的地和堂村进发。铁路的两旁排列着整齐的白杨,它们轻轻地脱下了夏装,换上了秋装,绿中带黄,层次分明,色彩鲜亮。走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精神感格外爽朗。出了杨树林,跨过一条小河,来就到了一块刚刚收获完的地瓜地,地瓜的藤蔓整齐地堆放在笼沟下,像一座座鸟的巢穴。这一片广阔的土地,刚刚被翻过,脚下的泥土新鲜松软,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在地头放下带来的物什,拿起招钩一笼一笼地向前刨去。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便独自坐在田埂上休息。虽然有点累,但是有暖暖的阳光,秋风拂面,再看看那些捡拾来的红色果实,心里升起一股小小的满足感。到了中午时分,就拾到满满一笆簊。于是,来到地边不远的树林里,开始简单的午餐。一阵秋风吹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慢悠悠地打着旋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眼前翩翩起舞。树旁还有一些野菊花开得正热闹,在秋风中摇动,像下凡的仙女,给秋天增添了许多色彩。在林中走着,脚下的那些枯叶,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声音,像是给整个秋天演奏的一幕“交响乐”。这天的运气十分的好,午后两个多小时,又拾得满满一口袋,丰厚的收获让我欣喜若狂。心想,那些小伙伴要是跟自己一起来该多好啊,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夕阳渐渐地向天边走去,天色已晚。如果继续拾捡,带来的工具也装不下,准备打道回府。问题来了,当时我上初中,个子又小,怎么也挑不动这么重的“战利品”。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东西弄不回去,急人啊。旷野空无一人,找不到任何人帮忙。减轻重量就要抛弃一些,但是用汗水换的东西,又够一家人吃上几顿的,怎么可能舍得!为了减重量,我想先吃几个地瓜,可是一个地瓜就把肚子撑了起来。就在这时,天空一行大雁从头顶飞过,不时发出几声鸣叫,像是给我一种安抚。看着南飞的雁群,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父亲一定会来找我的,家不会丢下我,期待顿时在我心中腾升起来。因为这个信念,我选择了等待,等待着我父亲来接我,把拾得的地瓜带回家。
地头有一条小河,蜿蜒伸向远方。我坐在河边,双手托着腮,看着河水欢快的流淌,秋风不停地吹过水面,漾起一道道涟漪。在余晖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徐徐生辉。那些水面上的落叶,像一叶叶轻舟,争先恐后地向前行驶。河水清澈见底,那些有色的怪石时隐时现,宛如洒在河里的玉,把整条河装点得五彩缤纷。我情不自禁地往河里扔上一块小石子,溅起的朵朵水花在夕阳的照耀下,形成层层幻影。此时,我想起课本里白居易《暮江吟》中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时间在等待中很快地过去,太阳已经走到了地平线以下,天色慢慢地暗淡起来,气温也在逐渐下降。在无人的旷野,我感到有些冷,有些害怕。我守护着自己的收获,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在天将黑的时候,终于等到了一个熟悉身影,一个伟岸的身躯——我的父亲。他看到我拾了那么多地瓜,抚了我一下头说:“拾不少嘛,累了吧,我就知道你弄不动了。小傻瓜,弄不动就少带点,下次再拾。这么晚见不到你人影子,叫家里人担惊受怕的。”父亲这么一说,我心里顿生想哭的感觉。
P2-4
这几天,连云港的天气出奇的好,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秋风送爽,层林尽染。这样绚丽、恬静、淡雅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在这收获的季节,我的散文集如期完稿,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一份喜悦即刻在心里漫溢开来。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人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好的散文,除了有精神的见地、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散文,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但散文也有它自身的要求,就是立意和主题表达要明确而集中,做到“形散神聚”。
出本散文著作,是我由来已久的想法,至少也有十几年时间。记得当时在笔记本上篇目都已列好,只是多次工作调动和搬家,小本子已经遗失。这期间,隔三岔五地也写了一点,但主要精力还是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原冈是工作较忙,用零碎的时间写点诗比较可行。去年,有一次跟文宝兄聊天,他对我说:“不要光写诗,写点散文也很好。”我说:“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时间不允许,还是把诗集《疼痛的拇指》完成再说吧。”他又说:“你是诗人,写出来的散文质量不会差,肯定很耐读。”后来,在文宝和陈武两位先生的多次撺掇下,才把它摆上写作日程。
近年来,写散文的欲望日趋浓厚,或许是年近花甲的缘故。回忆过去,许是年龄上升后的普遍心理反应。有人发声:“人在年老的时候,回忆往事非常正常,因为到年老时,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对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已经大大下降。但是,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找寻一种价值感和存在感。年老的时候,体力和精力都不再像从前,可以通过做出‘丰功伟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通过回忆来寻找那种感觉,常常饶有兴趣地说到少年成长的快乐,年轻时的理想和憧憬;谈生活的酸甜苦辣,工作中的拼搏精神和成就。”看来自己已经接近这个年龄。
老年将至,人就会慢慢醒悟:人生的路是有尽头的,生命总有终结的那一天。这种感悟,会让人赶快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他们以前很想做,但因为种种原因总也没有做的事情。对于自己来讲,还没到七老八十的年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回忆回忆,写点小品文,或许还能起点教化作用,也不失为晚年的一种乐趣。
编这部散文集的时候,不能不回眸远眺,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查找那些或深或浅的脚窝。文章既有人生许多节点上一些难忘的事情,又有因事而生的一些想法。有童年时代的磨难,有知青时代的狂热,有当兵时期的艰苦,有仕途上的险恶。当你看到自己所走的那曲曲弯弯的路径,想到那些风起云涌的事件,还有生命中某处的一些亮点,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感叹,一种惊愕,一种兴奋。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整理人生枝枝蔓蔓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悟。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悲凄,那些孤独、寂寞、痛苦和挣扎,都是生活的必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人生在世,不要被那些是是非非所困扰,不要为名贵利禄所纠结,保持一颗平常心,善待生活,善待自己。
花甲之年,青春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再亮丽的青春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保持年轻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变的风景线!让我们用大海一样的胸怀,去装五洲风云,去容千古恩怨。把美丽的花朵和丰收的果实,揉进生命的脉络,滋养自己,丰富生活,使人生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本散文集,收录我多年以来的作品六十多篇,有些是已经发表的旧作,其中《礼物》《心中的圆缺》两篇是八十年代在山东大学读书时的作业,大部分文章是近期创作的。如果不是文宝和陈武先生的怂恿,这个集子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特别是文宝兄作为书稿的第一读者,提出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5年9月16日于滴雨斋
丰古著的这本《流水般的日子从指尖滑过》里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所走过的曲曲弯弯的路径,遇到过的风起云涌的事件,以及生命中某处的亮点。作品语言流畅、精美独到,融情于景、寄情于事、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了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深邃的思想,有很强的可读性。
《流水般的日子从指尖滑过》这本散文集,收录作者丰古多年以来的作品六十多篇,有些是曾经发表的旧作,大部分文章是近期创作的。文章既有童年时代的磨难,知青年代的狂热,又有当兵时期的艰苦和仕途上的险恶。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所走过的曲曲弯弯的路径,遇到过的风起云涌的事件,以及生命中某处的亮点。作品语言流畅、精美独到,融情于景、寄情于事、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了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深邃的思想,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许多动人的章节。作者认为,写作的过程,就是整理人生枝枝蔓蔓的过程,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悲凄,那些孤独、寂寞、痛苦和争扎,都是生活的必然,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人生在世,不要被那些是是非非所困扰,不要为名贵利禄所纠结,保持一颗平常心,善待生活,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