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
早上起来,不急着上班,站在窗口探寻今天的天气。
到底是立过春了,空气看上去都觉得暖和。太阳还没有升起来,但是它的光芒已经在早晨的天空铺展开来。蔚蓝的天空有几缕薄云,已经被染成了橘红色。可能有几架飞机刚从天上飞过不久,留下两三道白线,已经弥散了,边缘也被晨晖染成稍浅一些的粉红。很早的时候就听说有飞机飞过肯定是好天气,不过现在可能未必了,飞机在不太好的天气条件下也可以起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孩子一边吃早餐一边念叨他从常识课上学来的谚语。这也是老皇历了,现在的天气也很难说得准。
果然一天都是好天气,如果不从空气里斜着看,只看自己的头顶,天空一直很蓝。
走在室外,虽然小风还是有点刮鼻子,但阳光很好,所以很有信心。后面可能还会有很冷的天气,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春天了,冷也只是暂时的。抬头往路边的树上看,悬铃木依然沉默着,遒劲的枝条毫不客气地指向天空,仿佛大地伸出的手臂在据理力争,亦如老农的手臂。香樟依然是经冬的旧叶,但在太阳下闪着亮亮的光,似乎对当前的处境还算满意。树上落了很多黑色的鸟儿,有的在啄食黑色的小果实,有的在对着远方鸣叫,有的静静地站在那里。鸟儿有点像八哥,究竟叫什么名字,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认识,说以前没见过这种鸟儿。看来近年的封山的确有些效果,生态在慢慢恢复吸引力。天空有了鸟儿就显得特别生动,好像一个曾经没落的人家又有亲戚来走动,有点不甚踏实的激动。
山依然穿着青一块黄一块的旧衫,在阳光下线条愈加鲜明,有点像站在蓝色大幕前不知所措的穷小子。不过是个爱干净的穷小子,衣服用阳光洗得很清爽。干净就好,旧一点没关系,总比华丽却污渍斑斑让人喜爱。况且用不了多久,春风就要来了,像外出打工回家的父母给孩子带回漂亮新衣。这是牢靠可待的。
傍晚从窗口向远处眺望,地面以上有些雾蒙蒙的,不过天空有美丽的晚霞,因为没有云,显得有点潦草,只在遥远的天边拉出一道暗红色的条幅。如果有足够大的笔,可以挥毫一行草书,“一片烟霞是故人”。这样的天气真是有些久违了,望着参差的树梢在晚霞和夕阳里轻轻摇晃,梦一般地想起夕阳下的一片苇塘,那是童年留下的记忆,母亲牵着我往家走,夕阳在肩。有点陈旧,却并不缺损。
晚饭后,一家人跑到超市去买明天的早餐,明天上午孩子和他妈妈要飞到台湾去旅游。从超市出来,都说:到底是春天了,风吹到脸上有点柔和。抬起头,有很多星星。冬天即使天空晴朗,星星也是明亮但稀少的。没有带着孩子数星星,那是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做的事,什么“三星偎晚出,小孩冻得哭;三星偎晚晌,小麦腾腾长;三星偎晚落,睡觉不盖脚”,现在孩子对这些东西没兴趣,整个晚上就听他在那儿叨叨什么“老子明天不上班,我想咋懒我就咋懒”。
看着孩子兴奋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自己一天为好天气而喜悦也挺幼稚的,或者,确切地说有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魔道。也许我期盼的未必是春天,只是一种变化吧。
P4-6
李敬泽
“中国书籍文学馆”,这听上去像一个场所,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场所向所有爱书、爱文学的人开放,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读书——“文革”时有一论断叫做“读书无用论”,说的是,上学读书皆于人生无益,有那工夫不如做工种地闹革命,这当然是坑死人的谬论。但说到读文学书,我也是主张“读书无用”的,读一本小说、一本诗,肯定是无法经世致用,若先存了一个要有用的心思,那不如不读,免得耽误了自己工夫,还把人家好好的小说、诗给读歪了。怀无用之心,方能读出文学之真趣,文学并不应许任何可以落实的利益,它所能予人的,不过是此心的宽敞、丰富。
实则,“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按照规划,这套丛书将主要收录当代名家和一批不那么著名,但颇具实力的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入这批名家和实力作家的作品,就好比一座厅堂架起四梁八柱,这套丛书因此有了规模气象。
现在要说的是“中国书籍文学馆”这批实力派作家,这些人我大多熟悉,有的还是多年朋友。从前他们是各不相干的人,现在,“中国书籍文学馆”把他们放在一起,看到这个名单我忽然觉得,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而且这道理中也显出了编者的眼光和见识。
当代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传播生态,大抵集中在两端: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十几人而已;另一端则是“新锐”青年。评论界和媒体对这两端都有热情,很舍得言辞和篇幅。而两端之间就颇为寂寞,一批作家不青年了,离庞然大物也还有距离,他们写了很多年,还在继续写下去,处在最难将息的文学中年,他们未能充分地进入公众视野。
但此中确有高手。如果一个作家在青年时期未能引起注意,那么原因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他确实没有才华。
二、他的才华需要较长时间凝聚成形,他真正重要的作品尚待写出。
三、他的才华还没有被充分领会。
四、他的运气不佳,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写作生涯不够专注不够持续,以至于我们未能看见他、记住他。
也许还能列出几条,仅就这几条而言,除了第1条令人无话可说之外,其他三条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作家深怀期待。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和创造契机,相当程度上就沉着地蕴藏在这些作家的笔下。
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录展示这样一批作家,正体现了这套丛书的特色——它可能真的构成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仅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且,我们还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是生活在时间、空间和关系里的,文章也应该体现人对时间、空间、关系的认知与理解。这本《那时那地那情景》,以作者王厚成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为基础,分为“那时”、“那地”、“那情景”三个主题,依次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悟、空间的体验、关系的理解;每个主题下又分为四个角度,以求主题相对集中。当然,对人存在方式的解构是理论上的,实际叙写中三者密不可分。
“那时,那地,那情景”是一个内涵太丰富的概括。
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美学、科学、艺术……
还有情感,无不是在那时、那地、那情景中发生、传播、沉淀……
王厚成著的《那时那地那情景》立体地叙写一段生活经历,表达自己对生活事件的体验和理解,给读者以鲜明的主题感和赋形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