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艺术中心”,其地位始终牢固,从未旁落。时至今日,尽管它依然有着当代艺术生态最为完整的链条,但从一级市场的画廊、博览会,到二级市场的拍卖,再到美术馆,以及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等,每个环节似乎都隐藏着不安因素。再加上在迅速崛起的上海的对比之下,曾经作为艺术之都的北京,一再暴露它的“缺陷”,让人不禁要问:“北京怎么了”。因此,罗颖主编的《Hi艺术(No.3北京还是艺术之都吗)》核心专题将以此展开讨论。此外,还包括2017年度上半年的拍卖市场总结;当代艺术圈“国际化”问题的讨论;艺术北京博览会的深度分析报道;艺术家展望、秦琦近作的深入解读;策展人鲍栋与艺术家陈友桐基于微信创作的对谈;新上任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的访谈;以工作室变迁为线索的艺术家王迈,以及艺术与生活完美对接的商业空间茶所的介绍等。
艺术家必须抱有制造陌生感的执念吗?
达明·赫斯特,他怕人们听不见、看不见他
卡塞尔的“危险”,巴塞尔的“蛋糕”
一个时光收藏着的自拍
射手的惆怅
5.43亿,佳士得香港夜场揭幕战,从“泛亚洲化”向“西化”的一步棋?
谁接手了尤伦斯的最后收藏?
春拍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标准和收藏接力棒回到国内还是依旧迷惘?
当“国际”成为标签
艺术北京12年,一直在路上,突围待何时?
展望
无止无境,无象无形
秦琦
不合理,才能产生点意外
梁曼琪
迷失空间
朋友圈这么无聊,看“文化馆”怎么搞事
张子康
最好的东西我都会保留下来
金昌一
一个韩国人在上海下一盘“亚洲棋”
北京,还是艺术之都吗?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以梦为马
王迈
赶时髦地走过“一带一路”:
从圆明园、通州、798再到环铁
梁浩
让记忆在猎场重逢
王源远
不与人间似烟火
郭柯君
在夏日走进果园
礼仪
我独自漫游,像一朵云
艺术圈最懂茶的人合伙开了这个“茶所”
这位“80后”艺术家装修个房子都能变出一堆艺术品
王鉴为
鉴为之著
当代艺术圈的诗人们
“雨屋”如雨下不只是版权问题
纯属巧合,不免碰瓷
什么样的展览才配得上“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