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系统论述华为变革的专著!
历时三年,这一群人阅读、访谈、梳理、论证、整理……,吴晓波、约翰·彼得·穆尔曼、黄灿、郭斌著的这本《华为管理变革(精)》力图从众多事实、史实的忠实而客观的描述中,找到理性的规律,从时与势、变与稳、建立平衡与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找到关键的节点,揭示其成功背后的科学原理。
| 书名 | 华为管理变革(精) |
| 分类 | |
| 作者 | 吴晓波//(德)约翰·彼得·穆尔曼//黄灿//郭斌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一本系统论述华为变革的专著! 历时三年,这一群人阅读、访谈、梳理、论证、整理……,吴晓波、约翰·彼得·穆尔曼、黄灿、郭斌著的这本《华为管理变革(精)》力图从众多事实、史实的忠实而客观的描述中,找到理性的规律,从时与势、变与稳、建立平衡与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中找到关键的节点,揭示其成功背后的科学原理。 内容推荐 四位中澳管理学家率领一批中青年管理学者,历时三年,阅读了国内外大量关手华为的各类资料,包括文件、论文、专著等,并访谈7部分华为前高管和员工,尤其是主导或参与过华为变革的内外部专家,同时又进行了多轮、多种方式的结构梳理和细节讨论,在此基础上才分头动笔。吴晓波、约翰·彼得·穆尔曼、黄灿、郭斌著的这本《华为管理变革(精)》虽为标本式的商业案例探究,但其中的细节与故事极具生动性。 华为的30年发展史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变革史。中西杂糅的变革理念、因时因势的变革方略、渐次推进的变革节奏、领导者的变革勇气与谋略,以及以开放为旗帜的自我批判等,使华为从原始积累期的混乱与活力并存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秩序化,进而铸就了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 华为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它能够不断进行管理变革,突破自身的组织桎梏,稳步向前发展。更有意义的是,华为用制度化的方式主动地将“变革”融入组织,使其成为所有员工的共识,进而形成华为极其独特的组织文化和“常态”。 目录 序一 序二 恐惧是变革的最大动力 第一章 华为管理变革:概述 1.1 引言 1.2 华为历史简介 1.3 华为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 1.4 建立和打破制度 1.5 本书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高管团队与组织变革:基于制度化变革视角的解读 2.1 引言 2.2 变革中的领导力 2.2.1 高管团队:变革的催化剂 2.2.2 变革循环: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2.2.3 将变革基因融入企业文化 2.3 高管团队的变革 2.3.1 领导力结构的适度分权 2.3.2 不同高层管理者之间的战略一致性 2.4 小结 附录 华为部分高管履历 第三章 华为的集成产品开发变革 3.1 IPD变革的意义 3.2 IPD系统的思想与构架 3.2.1 以客户为中心:开发什么 3.2.2 跨部门团队:谁来开发 3.2.3 流程和模板:怎么开发 3.3 IPD变革的实施过程 3.3.1 来自CEO的强力支持 3.3.2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3.3.3 较长的变革时期 3.4 小结 第四章 华为供应链管理变革 4.1 引言 4.2 第一阶段:集成供应链 4.2.1 拜师IBM,穿上美国鞋 4.2.2 识别变革前的问题 4.2.3 提出解决方案 4.2.4 结论和讨论 4.3 第二阶段:全球供应链 4.3.1 全球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4.3.2 执行海外ERP项目 4.3.3 建立集成的全球供应网络 4.3.4 定制化当地供应链活动 4.3.5 结论和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华为财经管理变革 5.1 引言 5.2 第一次财经管理变革:“四个统一” 5.3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背景 5.3.1 电信行业的发展 5.3.2 运营风险 5.3.3 财务效率 5.4 第二次财经管理变革:集成财经服务变革 5.4.1 IDSⅠ(2007—2010) 5.4.2 IDSⅡ(2010—2013) 5.5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推行 5.6 集成财经服务变革的效果 5.7 华为的财务管理 5.7.1 融资 5.7.2 投资 5.7.3 并购 5.8 小结 第六章 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变革 6.1 引言 6.2 第一阶段:人事管理(1987—1991) 6.3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开端(1992—1997) 6.4 第三阶段: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1997—2005) 6.5 第四阶段: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2006—2010) 6.6 第五阶段:员工赋能管理(2010—2016) 6.7 小结 第七章 华为研发管理变革 7.1 引言 7.2 变革管理的过程分析框架 7.3 1991年前:研发管理变革的背景 7.3.1 代理起家 7.3.2 绝处逢生 7.4 1991—1994:建立非正式的研发管理系统 7.4.1 识别变革需求:混乱的“游击队式”研发 7.4.2 发起变革:研发与制造分家 7.4.3 基于反馈进行调整:数字机组推动的管理方式改进 7.5 1995—1998:建立正式的研发管理系统 7.5.1 识别变革需求:如何管理日趋复杂的研发 7.5.2 发起变革:组织架构与流程化的同步更新 7.5.3 基于反馈进行调整:研发系统趋向正式化 7.6 1999—2004:IPD变革 7.6.1 识别变革需求:快速扩张的危机 7.6.2 发起变革:始于“特区”试验 7.6.3 基于反馈进行调整:从怀疑到认可 7.6.4 让变革融入管理体系:充分授权、稳步推进 7.7 2005年至今:建立全球领导力 7.7.1 各地研发机构整合全球资源 7.7.2 “诺亚方舟”拥抱未来挑战 7.8 小结 第八章 华为的国际化之旅 8.1 引言 8.2 第一阶段:克服外来者劣势 8.2.1 把赢得价值敏感型客户作为第一步 8.2.2 在目标顾客群体中提升产品形象 8.2.3 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 8.2.4 像当地企业那样思考和行动 8.3 第二阶段:站在全球的视角管理企业所面对的复杂性以取得协同效应 8.3.1 利用全球资源来实现协同 8.3.2 有时候“慢”即是“快” 8.3.3 平衡效率与响应速度的要求 8.3.4 在文化多样性中构建组织一致性 8.3.5 积极管理公共形象 8.4 第三阶段:战略思维的转变—从追随者到产业领导者 8.4.1 遵循共生哲学 8.4.2 动态调整市场进入战略 8.4.3 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管理理念 8.5 小结 附录A 华为1987—2016年的员工数和销售收入明细 附录B 本书写作过程中的相关访谈明细 附录C 《华为公司基本法》(华为,1998)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