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罗海英、赖晓华主编的这本《文化普洱·景谷》,你会发现,这个至今仍藏在远离都市山野之中的“无量宝地”,不仅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更因佛的灵光四射,人的内心澄澈而魅力无限。这里的山四季长青,水亘古长流,鲜花四时不败,人与自然和谐相亲。伴随着娓娓道来的行文,精美的图片,我们尽可以放松心灵,去重拾自我与梦想,重拾内心的怡然自得和宁静平和。因为这里是为现代人保留梦想的乐土,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寻梦园。
| 书名 | 景谷/文化普洱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翻开罗海英、赖晓华主编的这本《文化普洱·景谷》,你会发现,这个至今仍藏在远离都市山野之中的“无量宝地”,不仅有丰厚的历史底蕴,更因佛的灵光四射,人的内心澄澈而魅力无限。这里的山四季长青,水亘古长流,鲜花四时不败,人与自然和谐相亲。伴随着娓娓道来的行文,精美的图片,我们尽可以放松心灵,去重拾自我与梦想,重拾内心的怡然自得和宁静平和。因为这里是为现代人保留梦想的乐土,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寻梦园。 内容推荐 罗海英、赖晓华主编的《文化普洱·景谷》除了记录冬季里对景谷山水自然、人文遗迹的寻访、感悟、解读之外,还汇集了很多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有很多来自景谷本土那些兢兢业业的文化工作者。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摘山煮海 盐茶往事 “玄滋素液”景谷盐 “煮海”为城,千古兴衰皆因盐 古道悠悠,亦盐亦茶达四方 衣食万姓景谷茶 沿着芬芳的茶路 第二章 梵音袅袅 天地可鉴 贝叶经里的佛门逸事 灵息飘荡的佛寺 佛光闪烁的“巴达” 村寨里,那些缤纷的佛事 第三章 诗画山河 钟灵毓秀 古诗人视野里的景谷山水 亦真亦幻白马山 穿越芒玉大峡谷 天工奇观大石寺 江河蜿蜒的大地 逐水而居的诗意生活 第四章 灵性民族 醉美风情 从水乡泽国走来的“水”民族 浴火而生,高山上的“火”民族 水声火韵里的醉美风情 且歌且舞天地间 第五章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物阜民丰地生宝 山水杂陈齿留香 灵山秀水育英才 后记 试读章节 光阴深处的繁华 正如之前所说,人类大都是循着动物的脚印发现了盐,很多盐井的命名自然也会和动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譬如抱母井。此命名的传说在景谷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是来自动物的启发。据说当年这个山谷里刚开出盐井时,人们竞一时想不起以何为名。那日大早,有人在井边看到了一只死去的母豹子,这只受伤的豹子显然是到井边喝盐水补充体力的,无奈伤势过重,最终性命不保。发现它的时候,它的怀里还抱着自己的幼崽,那小豹子也紧紧地抱着死去的母豹不肯离去。人们感动于豹子的母爱和不离不弃的亲情,联想起山谷中的盐井犹如母亲一般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便为盐井取名“抱母”。以表达人们对世世代代生计所系的盐井一片感念之情。 另一个版本出自《威远厅志》:“报母井者,四山环抱于其中,四周人民衣食有赖,凡父母在堂者不愿远离,欲报罔极之情,此报母井由名也。”此为官方说法,拳拳之情也是昭然可见。 我们离开县城前往抱母井的时候天下着小雨,雨丝绵密细致,走在雨中甚至都不用撑伞。雨,细细软软的浸不透衣裳,只在发梢挂了如霜的碎珠。当地老乡告诉我,这个时候下的是樱桃花雨,过了冬至,漫山遍野的冬樱花就被润开了。我不禁小有感慨,岁月就是这样,四季更迭,年复一年,亘古不变。那么,我那神往已久的古老盐镇抱母井也会在千年的风耕雨犁中保持着她不衰不朽的容颜吗? 还未踏足抱母井之时,因研究普洱文化的关系,我曾在多个文本里读到过关于抱母井的繁华过往,这个距离景谷县城43公里的盐井古地,曾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年间威远厅厅署所在地。对抱母井的山势、河流、人口、地面建筑、盐井盐市、市井生活等记载得最为详尽的,当数清道光年间所编撰的《威远厅志》。通过志书的描述,坐拥风水宝地的古威远城如一幅泼墨大写意的画轴一般在眼前缓缓展开。 “四灵以为畜,而报水(报母河)流走其中,如玉带平拖而下。”“大卢(山)、白马(山)诸岭遥映”,“小黑(江)、打环(江)两江环绕乎威城之域”。(清道光《威远厅志·卷二》)这里所指的“四灵以为畜”是指威远厅署四周以四种祥瑞动物所命名的山。城西的祥麟山,“参错争奇,翠峰环拱”;城东南的丹凤山“山势翔舞,首尾两翅昭然,形如凤焉”;城东的灵龟山“山势如龟形”“厅署在此山麓”;飞龙山从“城正北自东方跌落,九顶群峰环拱,蜿蜒而来,其势如龙欲飞,故名。黉官建其上”。除了四座灵山之外,“离厅署五里有玉象山,常有白象现身”。“离厅署八里,群峰拱揖参错争奇,望之,如文笔,因以取名文笔山。”在城东,有山势高大的奇峰“类如笔架,即威城之照壁也”。 如此仙山灵地、天宝物华,理所当然地成了千年盐井地,百年厅官署。 是的,在任何时代,盐,都是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商品,尤其是科技落后的手工时代。盐的开采虽然艰辛又充满危险,但却为控制者回报了难以描述的财富。威远城正是因盐而起、因盐而兴。打井抽卤,熬卤成盐,雪白的盐巴被运往各地,换来的财富建造了包括厅署、同知署、把总署、千总署、药局、盐厅、黉官、会馆、书院、石桥、庙宇、清真寺、防洪堤等等恢宏密集的建筑。志书中的威远厅署所在地抱母井因盐的开发而成了一个人气兴旺、百业俱全的边地重镇。 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仲夏的一天,晨雾初散,朝阳映照着古威远城,映照在城池中心同知署衙黛青色的高屋飞瓴之上。主政威远厅的第25任同知谢体仁信步走在通往元龙寺的石板道上。远山如黛,晓风轻拂,居高远眺,威远城内外客商如云、民房密聚。抱母河西边的头井、二井盐场,河东的头井、二井、三井、四井盐场,南边的二井盐场,人流熙来攘往;黉官山脚、居民区、头井二井居民区、三井居民区、尾井居民区,院落连绵;三场四区八井的盐场、市井布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人间烟火色。 不觉便到了元龙寺。进入山门,穿过灵官殿、关圣殿、祖师殿,就是凤山书院。这是威远厅最早的书院,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立书院60问,培养了大批人才。书院天井左侧的楼阁上,有清净的书房。谢体仁顺着通往二楼藏书阁的木楼梯拾级而上。推开木格窗,临窗而立,整个城池尽收眼底。椭圆的城墙气势不凡,城墙上四座角楼,飞檐微翘;角楼下四道城门,威仪彬彬;城墙外围,分布着庙宇、寺院、高塔、祭坛18座,并有吉安会馆、石屏会馆、药局、盐殿、演武厅及民居街道。城墙内,以厅署为中心,两侧分布着公馆、把总署、千总署、守备署、米仓等楼宇。疏密有致的楼台亭阁,参差错落的高墙瓦顶,拼凑出一个古城的盛世。谢体仁知道,若无昨日盐业的显赫,哪来今日城池的威仪。感慨之余转身至书案前坐下,研墨提笔,亲手画下“威城图”11张,除厅署抱母平面图之外,还有城池内的重要建筑及威远所辖城镇等图。道光十八年(1838年)这位同知大人将“威城图”收编入《威远厅志》卷二,从而使这座享誉滇南、写满了历史骄傲的城池概貌得以保存至今。 P7-10 序言 关于普洱,可以列举出如下一些文字和数据——它位于云南西南,辖一区九县,面积4.5万平方公里。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西南与缅甸毗邻,2015年末总人口259.4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境内江河纵横、森林茂密……不过,这样的描述也许会让你感到枯燥和记不住普洱的特征,我们还是换一种更为形象的表述方式吧! 普洱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州市,其辖区面积比台湾省陆地面积还要大。由于它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所以又被称为地球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另外它的名气也大,这当然要归功于这片土地上盛产的普洱茶,让很多搞不清它的方位的人也在不经意中记住了这个地方。 普洱的东南与越南、老挝接壤,西南则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达486公里。从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航道出境沿江而下,可直达东南亚五国,所以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说法。历史上普洱一直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之一。除了澜沧江、红河、南亢河三条水道可直通境外,仅陆上通道就有17条之多,所以普洱是我国名副其实的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普洱民族众多,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有14个,包括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瑶族等。其中很多民族又有多个支系,有的支系间服饰和语言的差别很大,只有专家才搞得清楚。当然,这样的现实又造成了众多的民族特色文化的繁荣。普洱动植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如果说云南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矿物王国”,那么普洱就是整个云南的缩影,在探明的矿藏中有金、铜、铅、锡、铁、钾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仅一个惠民铁矿的储量就高达21亿吨。水能资源蕴藏量1500万千瓦,这让普洱成为“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 上述这几个现实的存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带来的是普洱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多元文化在这儿的碰撞和交融,在普洱构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彩和灿烂。 打开“文化普洱”系列丛书,无论是综合卷还是最北面的景东卷,或者“一县连三国”的江城卷,你首先感受到的是在这块土地上无处不在的普洱茶文化。这片绿叶由于得天独厚的优秀品质和独特的风味、独特的功效,以及伴随着它诞生的那些诸如茶马古道等文化,像镇沅卷中记述的那棵古茶王树,历经数千年依然活力四射、葱茏如盖。在整个普洱可记可述的历史中,无论是从原始部落直接过渡到现代文明的民族,还是那些经过“改土归流”演变到今天的群体,都可以看到普洱茶文化的影子在其间闪烁,只是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但其内涵的深厚,仍然令人为之感喟不已。 花开花谢,日落日出。在很长的时间里,普洱与外界的联系相对闭塞,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却与日月天地为伴,与山水乌兽为友,在一方水土中演绎出一方风流。多样的民族歌舞,是普洱大地上的一绝,傣族的马鹿舞、象脚鼓舞,佤族的甩发舞,拉祜族的芦笙舞,一亮相就惊艳全场,并通过专业团队和影视作品传遍了世界。《阿佤人民唱新歌》《婚誓》等富有普洱民族元素的歌曲,至今仍在共和国的大地上飘扬。 走进普洱,那绿色的大地,清新的空气,连片的万亩茶园,宜居的生态环境,如今已经得到了公认。在思茅卷中,那些来自山林的鲜活野生菌、带着自然清香的花卉食品,会使你对“生态普洱”有一个直观的概念;在澜沧卷中,抚摸着茶马古道上那些深深的蹄印,听着千年万亩古茶园中的自然箫声,你仿佛看到了边疆与祖国心脏的血肉相连,听到了边疆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的呐喊;走进宁洱卷,带你瞻仰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你会为那些决心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努力奋斗的少数民族代表们掷地有声的誓言感到由衷的钦佩;在孟连卷中,八百多年关于孟连土司的记载,会让你感受到边疆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景谷卷里,那些在菩提树绿影中摇曳的傣族佛教文化和众多的仙踪佛迹,会让你的心灵再一次得到净化;在西盟卷中,佤族文化的冲击会像木鼓阵阵,拷问着我们这个现代文明世界的是是非非;在墨江卷里,那个被北回归线一分为二的小县城,则会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讲述双胞胎节的故事,讲述不同民族间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在江城卷里,登上十层大山,透过中国、越南、老挝的同一块界碑,在鸡鸣三国的黎明中,你会感叹异国其实离我们那么近…… 漫漫岁月,风雨沧桑。古往今来,普洱大地上值得点赞的色彩何止上述几笔,甚至也不是这套丛书中的一百多万字就能叙述完毕的。总之,这块土地上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催生了普洱人的文化自信。一批批普洱的作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和摄影家,以家乡的事物为题,创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文艺作品。其中,誉满中外的绝版木刻,更成为普洱文化的一张重彩名片。 为了进一步推动普洱文化的繁荣发展,普洱市委、市政府决定从增强文化软实力着手,编辑一套全面、权威,同时又图文并茂的“文化普洱”系列丛书,将普洱的人文精神完整地展现出来。为了完成这个前所未有的任务,全市九县一区组成了市、县(区)两级撰稿班子,集中了本土文化学者、作家、摄影家反复讨论、精心构思、实地考察,本着突出特色、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传承文明的原则,历经一年多的辛苦努力,完成了这部生动、鲜活,有独特文化韵味的丛书。 和以往编辑出版的介绍普洱的书籍不同,这套丛书打破了传统的编辑体例,以文化为核心,用散文的手法,完成了对普洱文化魅力的提炼,将普洱文化的价值做了全面的提升。尽管是第一次组织编辑这样的丛书,有经验的欠缺和县(区)间协调的不足,但丛书的编辑出版,是普洱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这套丛书,也必将会成为中华文化海洋中的一朵美丽浪花。 从古到今,文化一直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一直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因为文化的薪火传承,因为对文化价值的守望,才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文脉。普洱的各族人民,也同样在漫长的岁月中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不因交通的隔阻而断流,也不因生活的艰辛而放弃,像上天赐予普洱的那片绿色茶叶,最终会让世界认识她醇厚凝重、越陈越香的特殊品质。 “文化普洱”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5年10月 后记 2014年的一整个冬季,我们都在拜访景谷,跋山涉水,走村串寨间,一方面惊叹于大自然给予景谷山的厚实、水的灵动;另一方面又被生于斯长于斯的景谷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山河秀美、地域广阔的景谷盆地里繁衍生息。一千多年前,景谷先民们就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以盐闻名的“威远城”,景谷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书写。几乎与此同时,先民们又在大小盆地里开垦大量的稻田,一个让人瞩目的农耕文化大县就在这里奠基。作为世界茶源的核一心地带,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古茶园,使得“景谷之茶,衣食万姓”。佛祖临幸的大地上,到处都是菩提道场。一座座古意森森的佛寺,闪烁着灿烂的佛教文化之光…… 历史文化为景谷留下了丰厚的积淀和记忆,只可惜篇幅有限,不能包罗万象。除了记录这个冬季里对景谷山水自然、人文遗迹的寻访、感悟、解读之外,《文化普洱·景谷》还汇集了很多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有很多来自景谷本土那些兢兢业业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的研究工作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普洱文化大家黄桂枢老先生,他对“威远八景”“大石寺”“景谷八奇石”的考证给予我极好的灵感启迪。 《文化普洱·景谷》从采访到脱稿历时近五个月的时间,我们在景谷这片大地上的行走有些匆匆,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但这也点燃了我想更深度地走进景谷,去细心研读这一方土地的渴望。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生难以忘怀的地方,有人将这种心理称之为“情结”。我承认自己是个幸运的人,由于本书的撰写让我走上了造访景谷大地这条充满魅力和彭争惑的路。于是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我的心心念念中就多了那些高山、峡谷、江河、坝子、村寨、佛寺,还有那些勤劳善良的人们……能将这些已经装在我们极易感动的心中的山水人文作为文案呈现,实则是一种荣幸!本书的撰写正是在这样的光荣使命感驱使下完成的。书中,那些热爱家园的本土摄影家们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呈现出了景谷最值得铭记的山水人文景观,从而增强了本书的表现力。 诚然,书里的文字不是最美的,最美的表达来自你亲临这片大地时涌上心头的感动。书中的图片或许也不是最震撼人的,最震撼的图片是你的眼睛所面对这片热土时的精彩。 景谷,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是一轴大气磅礴的迷人画卷,是源远流长的普洱文化巨著中一篇浪漫璀璨的人文华章。 《文化普洱·景谷》编委会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