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智慧教材,生命教育的极佳读本!
将星云大师法宝带回家,读遍人间万事,看尽世情人心。
当你心烦时, 信手拿来读一篇,像是清凉三昧水一般,能熄灭种种挂碍;当你晨起或午休之后,随意读一两篇,能增进智慧,让生活与工作更加顺利。
星云大师著的《禅话禅画》是一部哲学通俗读物。书中通俗易懂的禅话里孕育着机锋莫测的禅机,同时辅以精致的插图, 充满了人生哲理,读者可以从这些生动的禅话里悟出生活的意义。在每个公案前先引用一段禅门诗偈,再引领读者进入正文,辅以注释及读者思考、讨论,并且将明代袜宏大师的《缁门崇行录》改写为现代白话,作为延伸。
《禅话禅画》为星云大师所写的百则禅话故事,与高尔泰夫妇专门绘制的百幄禅画相映成趣,古今富含意味的禅门事迹与栩栩如生、意境悠远的禅画相得益彰,为读者学习参禅悟道提供一种艺术的方式。星云大师从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娓娓讲述了禅的新意,传递出中国古代禅者的博大智慧,帮助您随时汲取禅师灵活幽默的智慧,在无常的岁月里,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
不变应万变
本无一事可思求,平地风波信笔收;
从地倒还从地起,十方世界任悠游。
【公案】
寿州有一位道树禅师,他建了一座寺院,院址恰与道士①的道观为邻。道士看到寺院建在他的道观②旁边,心里很不高兴,想逼道树禅师把佛寺迁走。于是,道士们每天不是呼风唤雨,就是撒豆成兵,以法术将佛寺中的年轻沙弥们全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不为所动,在这座寺院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们的法术神通都用尽了,再无伎俩可施,可是仍然看不惯佛寺就位于自己的道观旁,只好忍痛放弃道观,远走他处。
后来,有信徒问道树禅师说:“那些道士神通广大,法术高强,您怎么能胜过他们的呢?”
道树禅师说:“我能够胜他们的只有一个字——无。”
信徒问:“‘无’怎能胜他们呢?”
道树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神通,‘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没有法术;没有法术是无,‘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能胜有,因为以不变应万变;‘有’会变,可是‘无’不变;不变能胜过会变。所以,我的‘无’——不变,当然就胜过他的‘有’——万变了。”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一些艰难挫折。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肯定自己,要能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保持定力,安忍度过人生各项考验的关卡。
道树禅师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禅心,倒是现今身处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的我们,最好的生活态度。
【注释】
①道士:我国古代好谈神仙之说或奇方异术之人。源于战国时代燕、齐一带之近海地区。以修炼成仙及不死药等方术求得统治者的信任。又称为“方士”。
②道观:指道教的庙。
【思考】
1.为什么道树禅师能胜过法术高强的道士?
2.略述你对“有”与“无”的看法。
3.试述一则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经验。
【延伸——缁门崇行录】
唐朝道积法师,住持益州福感寺。法师秉性仁慈,凡是患恶疮病的人,即使全身长脓又有烂洞,恶臭让闻到的人都会掩起鼻子走开的,法师都供应他们衣食;有时和患者用同一食器,有时还帮他们缝补、清洗衣物。有人问他,怎么能忍受这种环境和生活?法师回答:“清净和臭秽,全是分别心产生的心理作用。我哪里真能修到如如不动的平等智呢?只不过借由这个环境来磨炼身心罢了!”
——秽疾不嫌 不信是真谛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真俗二谛孰为正,不相信处道更亲。
【公案】
南阳慧忠国师是唐朝有名的禅师。有一天,有个学僧向他请示:“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①。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是正确?”
慧忠国师听了就回答说:“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所以《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当然就是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②。”
学僧听后,仍是不明白“一法即一切法”的真理,再问说:“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
慧忠国师答说:“信者为俗谛③,不信者为真谛④。”
学僧一听大惊:“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不信者为真谛?”
慧忠国师回答:“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者自真谛,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邪见者,何能语真谛?”
学僧这个时候才悟到,所谓究竟真理,不易为小乘凡夫所信受。
佛陀当初证悟的时候,即慨叹自己所悟的宇宙人生真理,与众生的知见相违背。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佛陀认为欲乐为苦,众生却认为欲乐为乐;众生认为佛性真如是无,佛陀则认为是有。故世间之法,不能以信与不信为标准,不能以好、坏为标准。所以真正以佛的眼光来看世间、看人生、看一切。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若能体会出个中道理,那么翠竹、黄花皆是佛法;你若体会不出,虽则佛道、禅道仍在,你也不能相应。
【注释】
①般若: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智慧。
②无多子:即无特别之意。
③俗谛: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
④真谛:指真实不妄之义理。
【思考】
1.试述“一法即一切法”的意思。
2.略述“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的含义。
3.佛陀证悟了什么真理与众生相违?
【延伸——缁门崇行录】
唐朝慧斌法师,兖州(今山东省)人,博览穷究经论,后来专修禅定,以慈悲救济众生为己任。到了夏天,走路时都怕踏伤微小虫蚁,所以在踏出脚步之前,都会先拿起扫帚轻扫地面。收到供养。都默默地去做布施利人的事。虽然做了种种善事,仍告诫他人不要将这些事透露出去。
——行先执帚
P15-20
饮一壶禅香
二十几年前,星云大师应邀在电视上讲说《六祖坛经》;隔年,即应《新闻晚报》副刊的邀请,撰写“星云禅话”专栏,将古今富有意趣的禅门事迹公之于世,当时美国和泰国的《世界日报》也一并刊登,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电视台首先将文字结集成书发行,美国卫得朗出版社亦将英译本出版,佛光文化也以中英对照的《星云禅话》问世;几年后,联经、皇冠等多家知名的出版社,亦陆续出版发行。
1993年,大师鉴于禅法是一股安定身心的力量,而禅画可广收寓教于乐的效果,于是亲自邀请高尔泰和蒲小雨夫妇绘制一百幅禅画,虽然每幅画的规格尺寸一样,但画家希望每幅画的人物形象都是独立的,就如他们提到的:“一百幅画,一百个构图,几百个人物形象,要避免有两个一样,也真不容易。”总之,这些画不仅为个人,也为禅宗艺术史留下崭新的一页,成为现代禅画代表作的一部分;1996年,佛光文化再将《星云禅话》与高尔泰夫妇的禅画两相对照出书,定名为“禅话禅画”;2011年,授权给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
2009年至201 2年期间,大师除了修正旧稿之外,继续增补《星云禅话》篇章,每天供稿于《人间福报》刊登,三年共计1084篇,2012年9月已由香海文化付梓成十册套书。星云大师曾经说:“禅,好比一朵花,为生命增色彩;禅,好像一撮盐,为世间添滋味;禅,类似一幅画,能美化环境;禅,如同一滴水,能滋润身心。”
《禅话禅画》在每个公案前先引用一段禅门诗偈,再引领读者进入正文,辅以注释及读者思考、讨论,并且将明代袜宏大师的《缁门崇行录》改写为现代白话,作为延伸。最后,冀盼读者在阅读每一篇禅话禅画之时,皆能禅香四溢,亦期盼每一滴法雨,能津润你我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