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和珅的坎坷奋斗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古语
和珅的童年和少年,历经苦难,三岁丧母,九岁丧父。过早地面临困难,他是怎么走过的?
那个时候的他牵着弟弟的手,在继母的白眼下,忍受着生活的艰难。为了生计和学业,他忍受着屈辱,四处借贷,四处碰壁。小小年纪,和珅便经受了无数的苦难,心灵在世态炎凉中苍凉,可人却越发坚韧、果敢和豪气十足。
苦难好似一块磨刀石,磨砺出他的豪气万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卖掉祖地,维持学业。
当成安宫官学已经进入暮色中时,和珅还在读书。灯光把他年轻的身影印在墙上,是那样倔强和坚硬。他认定了只有完成学业,才会有前程。守着祖产,坐吃山空,不是有志男儿所为。
当他卖掉那块不大的祖地,用作他和弟弟和琳的学费时,他不仅大胆,还有一股豪气荡漾在心中。此后,他勤奋努力,聪明睿智,刻苦学习,终于从困境中走出来。和刑部尚书英廉的孙女结婚,更是明智之举,这门亲事为他的仕途之路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从此,他步步高升。在荡漾着感动的心里,和珅总有一些欲望的东西在蠢蠢欲动。
童年遭厄运
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1750年7月1日)这一天,风雨交加,街上行人或身穿雨衣或头戴草帽,也有举着油纸伞的,行迹匆匆。这时,在位于北京西直门驴肉胡同内的常保家老宅里,传出一阵婴孩清脆而有力的哭声。
这个孩子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和珅,钮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人。
父亲看着他娇嫩的小脸,从自家的万字文木格窗望出去,只见几只鸟儿从黑厚的乌云间飞掠而过,他心中的欣喜和忧愁,又各增添了几分。欣喜的是钮祜禄氏家族,终于后继有人,自己有儿子了;愁的是他身在福建任职,远隔千山万水,不能陪伴儿子成长,给他一个好环境。他看着依偎在妻子身旁昏睡的儿子,伸手掖了掖被角。他喜忧参半的心里,复杂而无奈。他的这种心理暗示着什么,又隐喻着什么?后人已然无法知晓。他当然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大儿子和珅,在今后的某一天会神奇发迹,成为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政治家、商人、诗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清朝历史上的豪商,并因聚敛财富,贪污过巨,而被中国人视为巨贪。乾隆帝死后仅十五天,嘉庆帝便以一条白绫赐他自尽,终年才五十岁。
任何人的成长都有他合理的走向,童年的遭遇往往会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形成。
和珅出生的时候,正是大清王朝的盛世岁月,是大清国经济繁荣、军事最为强大的时期。但由于清廷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也为清朝后期的衰败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后期用人不当,导致清政府内部庸才遍地,正直之士无法得以施展才华;对外高傲无理,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国家。和珅从神奇发迹到登上大清耀眼而辉煌的政治舞台,是否感到了他走过的石板路上,敲响一连串的坚实的脚步声?那是催促人心的力量。他经历过多少起落沉浮,尝过几多人情冷暖?站在权力的巅峰,他的迷失和陷落,早已在身体内部发出“哔哔剥剥”的爆裂声,他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
这一切,他的父亲常保怎么会想到?
和珅如过山车般的命运,终将会被颠覆。
只有穿透那些漫长而污浊的夜晚,和珅才能看见自己命运的走向,他是否焦躁和悔恨?
小和珅在父母的呵护下一点点长大,家里有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留给他,有几尺布自己舍不得用,等着给他做衣,一心宠着她的第一个儿子。然而好景不长,和珅三岁那年,又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母亲因难产永远地离开了他,懵懂的他还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就再也见不到她了。
从此,苦难的日子开始了,父亲续弦,取了吏部尚书伍弥泰的女儿,把年幼的长子和珅和次子和琳丢给继室抚养,自己去福建任职。从此,和珅和弟弟和琳就在继母的白眼下艰难度日。
野史笔记中,就有关于和珅的继母对待孩子十分苛刻的记载。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就不喜欢,和珅和弟弟和琳幼小脆弱的心灵,在继母难听的言语和难堪的脸色下,被伤得凄惨悲凉。和珅的继母自己没有孩子,又独守空房,还要管理家务、养育孩子,心情自然不好,和珅和弟弟和琳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珅十岁,和琳七岁,父亲常保死在福建任上,和珅和弟弟和琳成了孤儿。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经济拮据,继母在物质生活上,对两个孩子更加“苛刻”。和珅和弟弟和琳从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少贫无籍,应该是父亲去世后,和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许作为八旗后裔,他的生活不至于没有着落,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珅在精神上,是不如意的。
童年的不幸,对和珅性格的影响很大。和珅的父亲常保有世袭的荫职,为人中正平和,做官清正廉明。他身为福建都统,多年戍守在外,很少在京城,无暇照顾家庭及和珅、和琳两兄弟,而继母对待他们也难见温情。因而,他们只能在继母的白眼下苦苦度日,凄凉痛苦。(P1-3)